前言
時值 1976 年,毛澤東在臨終之際對自己的後半生進行了深思熟慮。對於他所領導的「文化大革命」,他既感到欣慰,同時也引發了矛盾。


毛澤東的臨終遺囑
6 月中旬,毛澤東突發心肌梗塞,在醫護人員的全力搶救下才脱離險境。面對即將到來的死亡,毛澤東於 6 月 15 日召見親信,發表了臨終遺囑。
年逾八十的毛澤東以虛弱的聲音説道:「一生風雨七十載,如今人老病重。古人常言『蓋棺定論』,吾雖未蓋棺,但已垂老矣。」
他接著講述了自己事業中的兩件大事:抗戰和發動文化大革命。對於抗戰,毛澤東認為他雖然與蔣介石鬥爭多年,但並未及早收回外海島嶼,略感遺憾。
然而,對於文革,毛澤東始終信念堅定。他要與擁護者並肩,共同承擔文革的後果。他並無意否定這場運動,認為這是他一生事業的另一高峯。因此,他選擇了王洪文、江青、姚文元和張春橋等文革派人物作為繼承人。
毛澤東的政治生涯
毛澤東的自述引發了複雜的爭議。對於他與蔣介石的長期鬥爭,他並未全面表達對抗戰的看法。
事實上,共產黨一直對國軍進行詆毀,並宣揚「平型關大捷」和「百團大戰」的虛假勝利。在抗戰期間,共產黨的「七分自保」方針暴露無遺,他們並未積極抗日。
毛澤東對文化大革命的看法更是矛盾重重。一方面他宣稱得到了少部分人的支援,另一方面他也承認這場運動的反對者眾多。
毛澤東的逝世與哀悼
1976 年 9 月 9 日,毛澤東於北京逝世,享年 82 歲。消息公佈後,震驚中外。
世界各地表達了哀悼。聯合國下半旗致哀,美國總統福特發出弔唁信。朝鮮領導人金日成親自前往中國駐朝鮮大使館弔唁,並舉行了大規模悼念活動。
中國國內各界亦哀悼毛澤東的逝世。人民羣眾前往紀念堂祭奠,追悼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毛澤東的遺體被永久陳列在天安門廣場,成為人民瞻仰的聖地。
結語
毛澤東的逝世是一個時代的結束。他對中國歷史的影響深遠,但他的遺產卻留下了許多爭議。對於他一生中的選擇,後人仍然在不斷評議和反思。
毛澤東遺言
毛澤東遺言是指毛澤東生前所留下的遺囑或遺言書。毛澤東先後有過兩份遺囑,一份是1956年4月寫成的,另一份是1976年9月8日臨終前寫成的。
1956年遺囑
1956年4月,毛澤東在杭州寫成了一份遺囑。這份遺囑內容較短,主要交代了三件事:
事項 | 內容 |
---|---|
遺體處理 | 火化,骨灰一半撒在長江,一半撒黃河 |
遺產處理 | 由國家統一分配,不留個人財產 |
紀念方式 | 不要建立紀念館,不要舉行追悼會 |
1976年遺囑
1976年9月8日,毛澤東在北京寫成了一份遺囑。這份遺囑內容較長,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部分遺囑內容
- 政治繼承人:任命華國鋒為黨中央主席、軍委主席和國務院總理
- 四人幫:表示了對江青、張春橋、王洪文、姚文元等「四人幫」的極度不滿
- 託付未來:叮囑「你們辦事,我放心」
執行遺囑的情況
- 1956年遺囑:在毛澤東去世後,中央決定將其遺體安放在北京天安門廣場,並舉行追悼會。同時,毛澤東的部分遺產也被分配給了他的親屬。
- 1976年遺囑:在毛澤東去世後不久,四人幫就被逮捕。華國鋒成為黨和國家的最高領導人。但後來,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逐漸奪回了實權,四人幫被處決。
毛澤東遺言的爭議
毛澤東的遺囑一直是爭議的焦點。有人認為毛澤東的遺囑是真實的,體現了他的政治意圖。也有人認為毛澤東的遺囑是偽造的,是為了掩蓋他生前的實際權力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