斬龍山遺址文化公園:見證圓山文化的歷史變遷
引言
近年來,土城區在進行重大建設時,發現了多處重要的考古遺址,其中斬龍山考古遺址於1955年即被發現,並後於2019年指定為考古遺址。此遺址以其圓山文化遺址及都市發展相結合的特殊性,成為一個兼具歷史價值和休閒功能的文化園區。


考古遺址的發現與價值
斬龍山遺址位於土城區金城路2段,因其山丘在清領時期興築水圳時被切斷而得名。該遺址經過多次調查和試掘,並在2003年的「台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研究計畫」中被評鑑為重要遺址。然而,隨著交通道路的開通,遺址一度被遺忘。直到2012年,因土城醫院的興建,遺址才再次被發現。
考古遺址的保存與活化
後續,斬龍山遺址的部分範圍被劃為公園用地,並由文化局規劃為遺址公園。2018年,文化局啟動文資審議程序,並在2019年將公園用地範圍指定為考古遺址,以保存其圓山文化的遺跡,見證該文化的發展和變遷。
遺址公園的規劃與設施
為了在不破壞地底文化層的情況下保存遺址,斬龍山遺址文化公園規劃了現地保存的中央土丘,以及面向金城路2段的人文廣場和草坪區。人文廣場設有滑梯、噴池和模擬考古發掘遊戲沙坑,讓民眾體驗考古工作的樂趣。開放棚架和公園各定點處亦設有相關解説牌,提供遺址的歷史和文化背景資訊。
公園的注意事項與開放時間
公園注意事項:
- 保護公園景觀,勿攀爬或破壞噴泉設施。
- 愛惜公園設施,勿攜出小礫石或堵塞排水口。
- 遵守公園規定,勿於未許可區域設攤或遛狗不繫繩。
開放時間:
公園全年開放,中央土丘可全天候參觀。景觀噴泉於夏季5月至10月開放,表演時間為每日上午11時至晚間8時,每半小時一場,每次15分鐘。
結論
斬龍山遺址文化公園不僅是史前圓山文化的寶貴遺跡,更是一個兼具歷史教育和休閒娛樂的公共空間。透過現地保存和活化再利用,這個遺址公園將有助於促進市民對地方歷史和文化遺產的認識,並為社區提供一個豐富多元的休閒去處。
斬龍山紀行
前言
巍峨壯麗的斬龍山,位於台灣東北部,橫跨宜蘭縣大同鄉與南澳鄉兩地。它以險峻的地形、茂密的森林、以及豐富的生態系而聞名,每年吸引無數登山客前來探訪。本文將帶領讀者深入斬龍山的絕美景緻,探索它的自然與人文魅力。
地理位置與地質景觀
斬龍山位於中央山脈北段,標高2,704公尺。其主峯為無明山,另有九檜山、桃山、阿玉山等著名山頭。斬龍山的地質景觀以砂岩和板岩為主,經長時間風化與侵蝕,形成獨特而壯麗的山峯與峽谷。
地質特徵 | 描述 |
---|---|
地層 | 砂岩、板岩為主 |
山峯與峽谷 | 險峻、壯麗 |
岩石風化與侵蝕 | 形成獨特的地形 |
登山路線與景點
通往斬龍山的主線有數條,其中最著名的為傳統古道和桃山步道。
傳統古道
- 長度:約25公里
- 難度:困難
- 景點:奇巖巨石、斷崖絕壁、千年檜木巨木
桃山步道
- 長度:約18公里
- 難度:中級
- 景點:桃山山屋、桃山斷崖、閂山
豐富的生態系
斬龍山擁有豐富的生態系,包含各種動植物種類。山區氣候潮濕多雨,孕育了茂密的森林植被。常見的樹種有巒大杉、紅檜、扁柏等針葉樹,以及闊葉樹種如台灣山毛櫸、台灣馬醉木等。
此外,斬龍山也是許多野生動物的棲息地,包括台灣黑熊、山羌、水鹿等哺乳動物,以及台灣藍鵲、帝雉、紅嘴黑鵯等鳥類。
文化景觀與在地文化
斬龍山不僅擁有絕美的自然風光,也有豐富的人文歷史。清領時期,漢人移民進駐蘭陽平原,並逐漸開墾斬龍山周邊的山區,形成具有客家文化的聚落。時至今日,這些聚落仍保留了傳統的建築風格與生活方式。
延伸閲讀…
斬龍山遺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斬龍山考古遺址 – 國家文化資產網
結語
斬龍山以其險峻壯麗的山容、豐富的生態系、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藴,吸引著無數登山客前來探訪。它不僅是一座大山,更是一座藴含豐富故事與魅力的寶藏之地,等待著每一位有緣人去發現與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