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四庫全書》珍藏千年經典,開啟知識寶庫的大門

【四庫全書】《四庫全書》珍藏千年經典,開啟知識寶庫的大門

《四庫全書》,清乾隆帝詔編之浩瀚叢書,蒐集天下遺書,編撰歷時十年,成於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

《四庫》分經史子集四部,收錄書籍逾三千五百種,七十餘萬卷,九億餘字,收納於七座藏書閣,位於北京紫禁城及江南蘇浙地區。

四庫全書 Play

《四庫》編纂,源於乾隆帝三十七年(1772年)求書諭令,旨在徵集並保存散佚書籍。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設立四庫全書館,編纂事業正式展開,並將《永樂大典》遺佚篇章輯入《四庫全書》。

編纂過程中,乾隆帝嚴禁詆毀本朝書籍之流傳,並陸續下發諭令,查繳禁書。為此,編纂者廣泛徵集,並從《永樂大典》中輯出佚文。

四庫全書

乾隆帝亦重視《四庫全書》之編寫質量,多次復校內廷四閣之版本,並親自校訂定稿。同時,他還頒布《查辦違礙書籍條款》,用以嚴格規範書目選編與書籍內容。

《四庫》之編纂,在中國目錄學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其後《欽定四庫全書總目》,開創了中國目錄學新局面。但《四庫》之修纂,也因禁毀和篡改書籍而備受爭議。

四庫全書:一部鴻篇鉅製的編纂工程

四庫全書,是一部大型的叢書,由清乾隆年間(1735-1796年)編纂而成,歷時15年,規模浩大,內容廣博,被譽為「學術史上空前絕後的編纂工程」。

編纂緣起

四庫全書的編纂始於清高宗乾隆帝的提議。當時,乾隆帝發現清宮藏書「散在各宮處,且久不加校正,翻閲不易」。為瞭解決這個問題,他下令召集天下文人學士,共同編纂一部集大成的叢書,並命名為「四庫全書」。

編纂過程

四庫全書的編纂工作分為三個階段:

階段 內容
蒐集書籍 設立徵書處,徵集全國的書籍,共獲得35,000餘種,約79,000冊。
編纂書籍 將徵集到的書籍進行分類、校勘、抄寫、編目等工作。
裝訂成冊 將編纂好的書籍裝訂成冊,每冊約50葉,共裝訂79,338冊。

規模與內容

四庫全書共收錄了自先秦至清初的3,460餘種書籍,涵蓋了經、史、子、集四庫,內容廣博,涉及哲學、歷史、文學、藝術、科技等各個領域。

四庫全書的版本

四庫全書共有三個版本:

版本 存放地點 冊數
內廷本 故宮博物院 36,304
文淵閣本 台灣中央研究院 25,450
揚州閣本 南京圖書館 23,955

內廷本保存在紫禁城文華殿,文淵閣本保存在台灣中央圖書館,揚州閣本保存在南京圖書館。

評價與影響

四庫全書是一部編纂規模浩大、內容豐富的叢書,在中國文化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它保存了大量的珍貴文獻,促進了中國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然而,四庫全書在編纂過程中也受到了一些非議,包括:

延伸閲讀…

四庫全書-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 Wikisource

《四庫全書》

  • 大規模毀書:為了避免不同思想流派的流傳,清政府下令毀滅了許多書籍,造成中國文化史上巨大的損失。
  • 思想控制:四庫全書的編纂受到清政府的嚴格審查,一些異端邪説和不符合官方正統思想的書籍被刪改或毀滅。

儘管如此,四庫全書仍然是一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學術鉅著,對中國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起到了不可磨滅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