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政府遷都重慶】揭秘國民政府遷都重慶的驚人秘密:重慶陪都時期大起底

【國民政府遷都重慶】揭秘國民政府遷都重慶的驚人秘密:重慶陪都時期大起底
1941年12月 重慶收容大約8萬噸的黃金。
1941年12月 德國駐華大使館關閉。
1941年12月 韓國流亡政府遷入渝中區辦公。
1945年 進行為期43天的和平談判。
1944年-1945年 韓國流亡政府指定重慶為臨時駐地。
1944年12月19日 重慶大轟炸結束。
1938年2月18日 日本對重慶發動轟炸。
1941年6月5日 大隧道慘案造成7764人死亡。
1940年 定重慶為永久陪都。
1938年 英國、美國、法國、比利時、德國、瑞士大使館遷入重慶。
1937年9月 川軍劉湘部攻入日租界。
1937年12月1日 國民政府正式在重慶辦公。
1937年12月11日 重慶正式成為首都。
1937年11月16日 林森遵循遷都大計,連夜登船先離南京。
1937年11月 頒佈《國民政府移駐重慶宣言》,定重慶為戰時首都。
1937年 成為二戰時期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反法西斯戰爭遠東指揮中心。
1936年 升為院轄市。
1929年 正式建市,劃定重慶兩江上下游南北兩岸30華里為市區。
1927年 將商埠督辦公署改為市政廳。
1926年 再次改名商埠督辦公署。
1922年 將商埠督辦處改為市政公所。
1921年 在重慶設立商埠督辦處。
1916年-1935年 是四川省實際上的政治中心。
1913年 四川軍政府廢府設道。
1937年 受到了日機轟炸。
1937年 增兵上海。
1937年 決議暫時不遷都。
1937年 抗戰時期變遷成為文化教育重心。
1937年 7月淞滬會戰打響不久,國軍陷入被動。
1937年 日軍侵犯上海。

國民政府遷都重慶

背景

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爆發,中國與日本展開全面戰爭。由於日軍兵力強大,中國軍隊節節敗退。國民政府為避免首都南京淪陷,決定遷都重慶。

國民政府遷都重慶 Play

遷都過程

1938年11月20日,國民政府正式宣佈遷都重慶。遷都作業浩大,包括人員、設備、檔案等數十萬件物品。遷都歷時數月,至1939年6月才全部完成。

國民政府遷都重慶

中樞機構

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後,在重慶市中心成立中樞機構。主要包括:

機構 地點
國民政府 林森路
行政院 大溪溝
立法院 中山四路
司法院 公園路
監察院 中山二路

經濟方面

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後,大力發展重慶經濟。重慶成為中國唯一的戰時陪都,吸引了大量人力物力,促進了重慶工業、商業和金融的發展。

軍事方面

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後,將重慶作為抗戰指揮中心。重慶設有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負責指揮全國的抗戰軍事行動。

文化方面

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後,重慶成為中國文化中心之一。許多文化機構和高校遷往重慶,促進了重慶文化藝術的發展。

影響

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對抗戰產生了重大影響:

  • 保障了國民政府的中樞機構免受日軍侵襲。
  • 促進了重慶的經濟和文化發展。
  • 成為中國抗戰的指揮中心和精神象徵。

然而,遷都重慶也存在一些負面影響,如物價飛漲、交通困難等。

結論

國民政府遷都重慶是抗戰時期的一項重大決策。它保障了國民政府的中樞機構,促進了重慶的發展,並成為中國抗戰的指揮中心。

延伸閲讀…

國民政府遷都重慶_百度百科

重慶國民政府_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