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河 | 特色 | 區間 | 長度 |
|—|—|—|—|
| 黃河下游 | 泥沙堆積嚴重,形成「地上河」 | 桃花峪以下 | 786 公里 |
| 黃河中游 | 含沙量高,因流經黃土高原 | 托克托縣至桃花峪 | 1206 公里 |
| 黃河上游 | 發源於青藏高原,水質清澈 | 河口鎮至托克托縣 | 3472 公里 |
| 上源 | 三條支流,以卡日曲為正源 | 星宿海 | – |
黃河演變
- 最新一次大改道:1855年,決口於銅瓦廂,改東北向,借濟水入渤海。
- 近代大改道:1938年,花園口決堤,南流入淮河,1947年回歸北道。
- 近代大洪水:1887年,鄭州下汛十堡決口,造成大量人員傷亡。
黃河歷史
- 秦漢時,黃河已成為河流的專稱。
- 西漢時,出現「黃河」一詞,形容河水的渾濁。
- 戰國時,已有「河清」的説法,意指黃河水變得清澈。
- 《尚書·禹貢》中記載「導河積石,至於龍門」,奠定了黃河源頭認識的基礎。
黃河源頭
- 清末至今,曾有諸多探險和考察活動,對黃河源頭進行勘察。
- 1978年,卡日曲被認定為黃河正源。
- 1981-1982年,學者楊聯康考察黃河全流,認定拉郎情曲為最遠源流。
- 1985年,瑪曲被確認為黃河正源,並立下標誌。
黃河分段
- 黃河水利委員會:以桃花峪分上、中、下游。
- 楊聯康:以青銅峽、孟津分上、中、下游。
- 許韶立:以武陟縣嘉應觀分黃河中下游。
-
李思忠:以黑山峽為上、中游的分界,以壺口瀑布為中、下游的分界。
-
河源段:卡日曲至龍羊峽,流經高原,水質清澈。
- 峽谷段:龍羊峽至黑山峽,地形陡峭,水流湍急。
- 沖積平原段:青銅峽至托克托縣,地勢平坦,有大量沖積平原。
- 過渡段:托克托縣至桃花峪,由峽谷轉至平原。
黃河治理
- 政府加強治理,減少黃河泥沙量。
- 採用多種治理方式,包括壩攔沙變良田、造林護林和退耕還林。
其他知識點
- 黃河在中國古代稱作「河」或「大河」。
- 黃河是世界上第七長河流。
- 黃河流域面積約795000平方公里。
- 黃河中游因流經黃土高原而含沙量高。
- 黃河在歷史上頻繁改道,帶來巨大傷亡。
- 黃河中下游是中華民族發源地之一。
- 黃河有「河清」現象,歷史記載僅43次。
- 黃河哺育着華夏文明,但水患也帶來諸多災害。
- 治理黃河是歷朝歷代面臨的課題。
黃河水:中國億年長河的變遷與挑戰
黃河水,滾滾東流,孕育著中華文明數千年。自遠古時代以來,黃河水的變化與挑戰一直影響著中國的歷史和發展。
黃河水歷史演變
時期 | 特徵 |
---|---|
遠古時代 | 河道多變,遊蕩不定,形成眾多古河道 |
春秋戰國時期 | 河道大致形成,但仍有決口泛濫 |
秦漢時期 | 開始修築堤防,防洪禦災 |
隋唐時期 | 堤防體系擴展,河道治理取得一定成效 |
宋元明清時期 | 堤防決口頻繁,河患嚴重 |
近現代 | 進行大規模治理工程,控制泛濫 |
黃河水治理挑戰
黃河水治理長期面臨著以下挑戰:
挑戰 | 原因 |
---|---|
泥沙淤積 | 黃土高原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嚴重 |
河道變遷 | 黃河水量大小和泥沙含量變化,導致河道不斷調整 |
洪水災害 | 受降水集中和上游洩洪影響,黃河容易發生洪水 |
侵蝕問題 | 河流沖刷導致河岸侵蝕,威脅堤防和生態 |
黃河水治理措施
為應對這些挑戰,中國政府長期以來採取了多項治理措施:
措施 | 目的 |
---|---|
修建堤防 | 防洪禦災 |
水庫建設 | 調節水量,蓄洪防洪 |
生態治理 | 修復黃土高原植被,減少泥沙流失 |
河道治理 | 疏浚河道,改善通航條件 |
人工增雨 | 補充地下水,減少旱情 |
黃河水經濟社會影響
黃河水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正面影響:
- 灌溉農業:黃河水是中國北方重要的灌溉水源,支撐著大片農田
- 水力發電:黃河上游建有眾多水電站,為經濟發展提供電力
- 航運運輸:黃河是重要的內河航道,便利商品流通
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