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蹊穴】腎氣不足?5分鐘激發腎氣!調理荷爾蒙不求人

【太蹊穴】腎氣不足?5分鐘激發腎氣!調理荷爾蒙不求人

中醫調理內分泌:尋覓太溪穴之秘

中醫調理內分泌,以調理肝腎脾臟為主。太溪

太溪穴:調養內分泌、強健體質的關鍵穴位

太溪穴,位於腳內踝後緣凹陷處,是足診三脈中「決生死,處百病」三大要穴之一。中醫認為調養內分泌,應以養肝、補腎、健脾為主,而太溪穴便是腎經的原穴,具有激發、調動身體原動力的作用。

太蹊穴 Play

作用與好處:

  • 引血歸源:激活太溪穴可引導腎經氣血流向湧泉穴,建立健康的根基。
  • 消除淤血疼痛:揉按太溪穴有助於疏散淤血,緩解疼痛。
  • 補腎陰陽:原穴既可補腎陰,又能補腎陽,改善腎虛症狀。
  • 改善婦科問題:揉按太溪穴能緩解月經疼痛,調節內分泌。
  • 治療腎臟疾病:太溪穴可輔助治療腎絞痛、腎結石、痛風等腎臟疾病。
  • 預防腦部疾病:刺激太溪穴有助於調養後天受傷的大腦,輔助治療腦部疾病。
  • 改善食慾不良:太溪穴能改善腎虛造成的厭食症。
  • 治療呼吸道問題:太溪穴沿經絡分佈至胸悶、支氣管炎、哮喘等病發部位,具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取穴方法:

太蹊穴

用拇指按壓腳內踝後緣凹陷處,即可找到太溪穴。揉按時力度適中,以感到酸脹感為宜。建議每天早晚各揉按1-2分鐘,持之以恆可強化腎氣,改善體質。

步驟 説明
1. 距離腳踝骨後緣約兩指寬處
2. 足跟腱跟內踝之間凹陷處
3. 以拇指按壓,會感到酸脹感
4. 每邊按壓1-2分鐘

太蹊穴:益腎利尿、調脾健胃的要穴

認識太蹊穴

太蹊穴,屬足太陰脾經,位於大腿內側,膝蓋上方3寸,恥骨下方2寸,股骨內側髁上方。

解剖位置

太蹊穴位置

功效

太蹊穴具有以下功效:

  • 益腎利尿
  • 調脾健胃
  • 通淋止痛
  • 疏肝理氣
  • 活絡止癢

主治病證

太蹊穴可治療以下病證:

病證 症狀
遺尿 夜間或睡眠中不自覺排尿
水腫 身體浮腫,按壓會凹陷
脾胃虛弱 食慾不振、腹脹、腹瀉
肝氣鬱結 胸脇脹滿、情緒抑鬱
濕疹 皮膚紅腫、發癢、滲出液

取穴方法

取穴太蹊穴時,可以採用意念取穴法或拇指取穴法:

  • 意念取穴法:閉上眼睛,將意念集中到大腿內側,膝蓋上方3寸,恥骨下方2寸處,即可感應到太蹊穴的位置。
  • 拇指取穴法:將拇指放在膝蓋內側正中線上,食指中指併攏伸直,指向恥骨。拇指與食指中指之間的距離,就是3寸。然後將拇指垂直下壓,直到觸及骨頭上方一個凹陷點,即可確定太蹊穴的位置。

按摩方法

按摩太蹊穴時,可以採用意指按摩法或艾灸法:

  • 意指按摩法:用拇指或食指按壓太蹊穴,先輕輕按揉,逐漸加力,按壓約5-10分鐘,以局部產生酸脹感為宜。
  • 艾灸法:在太蹊穴貼上艾條,點燃後燻灸,每次燻灸約15-20分鐘,以局部皮膚潮紅為宜。

注意事項

按摩或艾灸太蹊穴時,需要注意以下事項:

延伸閲讀…

經穴庫» 太溪

人間第一身體大補藥💊:太溪穴

  • 孕婦勿按摩或艾灸太蹊穴。
  • 皮膚有損傷或潰爛時,勿按摩或艾灸太蹊穴。
  • 按摩或艾灸時間不宜過長,以免造成皮膚燙傷。
  • 按摩或艾灸後,要注意保暖,避免受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