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兑命》一文記載,殷高宗武丁尋求賢能,擢用奴隸傅説為相,並託付治國重任。
此文在《禮記》、《古文尚書》等典籍中皆有提及,古本《説命》分為三篇,而清華簡本則稱《傅説之命》,為《國語》與《禮記》所引。


《兑命》上篇記載武丁尋訪傅説、任其為相,討伐佚國的故事;中下兩篇則為武丁對傅説的誡命,要求其匡正君主,做到恭天敬神,施行仁德,公平執法。《兑命》文句風格接近《盤庚之誥》。
後世典籍多引《兑命》,包含《禮記》中的「惟口起羞,惟甲冑起兵」,及《國語》中白公子張所言。
《兑命》的方位吉凶對應如下:
兑命
– 西北:生氣
– 西:伏位
– 西南:天醫
– 東北:延年
– 其餘方位:兇位
兑命:生死攸關的交易
在命運的棋盤上,生與死往往如一步之遙,而「兑命」正是橫亙於其中的致命博弈。當性命之弦岌岌可危,人們或許會選擇用自己的生命來換取寶貴的事物,這便是兑命。
兑命的形式
兑命形式 | 特徵 |
---|---|
犧牲生命 | 個體自願或被迫放棄自己的生命。 |
以命換命 | 用自己或親人的生命換取他人的生命。 |
器官換命 | 用自己的器官換取對方的性命。 |
精神換命 | 用自己的精神、信念等無形資產換取對方的性命。 |
兑命的理由
人們兑命的原因不盡相同,常見的包括:
- 親情:為了保護摯愛之人,甘願犧牲自己的性命。
- 友情:在危急時刻,用自己的生命守護朋友的生命。
- 責任:為了承擔起特定的責任,比如拯救他人或保護社會秩序。
- 信仰:為了捍衞自己的信念,不惜付出生命的代價。
- 絕望:在陷入絕望時,兑命成為一種結束痛苦的方式。
兑命的後果
兑命帶來的後果既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
積極後果:
- 救人於危難:兑命可以挽救他人的性命,帶來希望。
- 彰顯美德:兑命行為往往體現出崇高的自我犧牲精神,令人敬佩。
消極後果:
- 生命損失:兑命最直接的後果是導致生命的逝去。
- 家庭破裂:兑命者離世後,可能給家屬帶來沉重的打擊和經濟壓力。
- 社會影響:兑命行為可能引發社會關注和爭議,影響公眾情緒。
兑命的倫理考量
兑命涉及重大的倫理考量:
- 個體自主性:兑命是否應該基於個體的自由意志?
- 價值判斷:不同生命價值是否能夠相提並論?
- 社會責任:兑命行為是否符合社會利益?
- 臨界標準:在什麼情況下兑命才是合乎倫理的選擇?
結論
「兑命」是一場生死攸關的交易,涉及生命、道德和社會責任等多重層面。在生死存亡的危機關頭,人們往往需要做出艱難的抉擇。而對兑命倫理問題的思考,也有助於我們更深入地探討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延伸閲讀…
説命
説命-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