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洋:近代東亞地區的龍形銀幣
國家 | 年份 | 重量(克) | 成色 | 特徵 |
---|---|---|---|---|
日本 | 1870-1914 | 26.96 | 90.00% | 正面龍圖,背面太陽/一圓/貿易銀 |
中國 | 1889-? | 未知 | 未知 | 背面龍圖,不同地方鑄造 |
朝鮮 | 未知 | 未知 | 未知 | 正面龍圖 |
安南 | 未知 | 未知 | 未知 | 背面龍圖 |
龍洋的起源:西班牙銀元
馬尼拉大帆船貿易:西班牙的銀元透過菲律賓輸往中國,成為遠東貿易的貨幣標準。


各國發行的龍洋
受西班牙銀元影響,多國發行類似規格的龍洋:
國家 | 貨幣 | 重量(克) | 成色 | 備註 |
---|---|---|---|---|
英國 | 叻幣/港幣 | 27.22 | 900‰ | 引入「圓」為貨幣單位 |
日本 | 龍洋 | 26.96 | 90.00% | 從香港購入造幣機器鑄造 |
中國 | 龍洋 | 未知 | 未知 | 各地方鑄造,帶有地名 |
法屬印度支那 | 元 | 未知 | 未知 | 未知 |
龍銀是什麼?
龍銀,又稱銀元或大洋,是一種在清朝末期至民國年間鑄造的銀幣。龍銀分為兩種:
- 機制銀元:由機器鑄造,精緻均一,面值通常為壹圓、貳圓或伍圓。
- 手工銀元:由手工打造,形狀不一,面值多為壹兩。
歷史由來
龍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90年,當時清政府因財政困難,開始鑄造銀幣作為貨幣。首批鑄造的龍銀面值為壹圓,稱為「光緒銀圓」。此後,清政府陸續鑄造不同面值的龍銀,並成為當時的主流通貨幣。
特徵和樣式
龍銀通常採用壹兩或壹圓為標準重量,含銀量約為九成。銀幣上一般鑄有清帝頭像、龍紋以及面值。龍紋是龍銀的顯著特徵,牠是皇權的象徵。銀幣的邊緣通常刻有吉祥文字或圖案。
種類繁多
清朝末期至民國年間,各省造幣廠鑄造了大量不同種類的龍銀,包括:
省份 | 造幣廠 | 種類 | 主要特徵 |
---|---|---|---|
直隸 | 天津造幣廠 | 北洋龍銀 | 正面為龍紋,背面為天津造幣廠銘文 |
廣東 | 廣東造幣廠 | 廣東龍銀 | 正面為雙龍戲珠圖案,背面為廣東省造銘文 |
雲南 | 昆明造幣廠 | 雲南龍銀 | 正面為鳳冠龍圖案,背面為雲南省造銘文 |
四川 | 成都造幣廠 | 四川龍銀 | 正面為雙龍戲珠圖案,背面為四川省造銘文 |
湖北 | 漢陽造幣廠 | 湖北龍銀 | 正面為龍紋,背面為湖北省造銘文 |
流通和影響
龍銀在清朝末期和民國年間廣泛流通,是當時重要的貨幣。龍銀的鑄造帶動了中國近代造幣業的發展,並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繁榮。同時,龍銀也反映了清朝末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