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地支:古時時間與命運的密碼
天干地支,源於中國古代,是古典曆法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天干共十個,分別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則有十二個,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與地支相配,產生六十組序號,形成六十甲子週期。此循環依次應用於紀年、紀月、紀時,用於測算吉凶禍福,並廣泛應用於古籍、堪輿、民俗等領域。
地支與時間的關係
地支十二個時辰依序對應一天的時段:子(夜半)、醜(雞鳴)、寅(平旦)、卯(日出)、辰(食時)、巳(隅中)、午(日中)、未(日昳)、申(哺時)、酉(日入)、戌(黃昏)、亥(人定)。每個時辰又細分為八刻,一晝夜共計九十六刻。
天干地支與五行
天干地支與五行相生相剋,構成獨特的象徵意義。甲、乙、寅、卯屬木;丙、丁、巳、午屬火;庚、辛、申、酉屬金;壬、癸、亥、子屬水;辰、戌、醜、未為土。透過此五行關係,古人推測吉凶禍福,預測社會運勢。
天干地支與生肖
在民俗文化中,天干地支與十二生肖相配,成為人們熟悉且喜聞樂見的動物稱呼。天干地支與生肖的對應關係為:
- 甲子、乙丑:鼠
- 丙寅、丁卯:虎
- 戊辰、己巳:牛
- 庚午、辛未:馬
- 壬申、癸酉:猴
- 甲戌、乙亥:豬
- 丙子、丁丑:雞
- 戊寅、己卯:羊
- 庚辰、辛巳:龍
- 壬午、癸未:蛇
- 甲申、乙酉:狗
- 丙戌、丁亥:兎
天干地支與現代生活
儘管天干地支的曆法功能已逐漸被現代曆法所取代,但它在傳統文化中仍然佔有重要地位。天干地支的象徵意義,不僅在傳統的擇日、擇名、看風水等習俗中廣泛運用,也滲透到古典文學、中醫理論等其他領域中,成為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鑰匙。
天干地支時間表:古代時辰與現代時刻的對照
天干地支時間表是一種古老的計時系統,利用天干(十個符號)和地支(十二個符號)相結合,將一天劃分為二十四個時辰。在天干地支時間表中,每個時辰對應一個固定時段。
天干地支 | 時辰 | 現代時刻 |
---|---|---|
甲子 | 23:00-01:00 | 子時 |
乙丑 | 01:00-03:00 | 醜時 |
丙寅 | 03:00-05:00 | 寅時 |
丁卯 | 05:00-07:00 | 卯時 |
戊辰 | 07:00-09:00 | 辰時 |
己巳 | 09:00-11:00 | 巳時 |
庚午 | 11:00-13:00 | 午時 |
辛未 | 13:00-15:00 | 未時 |
壬申 | 15:00-17:00 | 申時 |
癸酉 | 17:00-19:00 | 酉時 |
甲戌 | 19:00-21:00 | 戌時 |
乙亥 | 21:00-23:00 | 亥時 |
天干地支時間表的應用
天干地支時間表在古代中國廣泛使用,不僅可以用於記錄時間,還用於占卜、醫學和農業。例如:
- 占卜:通過推算某個時辰、日期的天干地支組合,可以預測未來的運勢。
- 醫學:中醫認為不同時辰與人體不同的臟腑相應,故而會根據時辰診斷病症。
- 農業:農民根據天干地支時間表進行農事活動,比如播種、收穫等。
現代意義
- 農村風俗:在一些農村地區,人們仍然使用天干地支時間表來安排婚嫁、祭祖等傳統習俗。
- 傳統節日: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都與特定的天干地支時辰相關。
- 文化傳承:天干地支時間表作為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文化和歷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