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公案大全】禪宗的智慧與奧秘:探索禪宗公案大全

【禪宗公案大全】禪宗的智慧與奧秘:探索禪宗公案大全

在那個繁榮昌盛的時代裡,諸如《六祖壇經》、《五燈會元》等禪宗經典深受推崇,而《百丈清規》則作為禪宗戒律,指引著僧侶們的修行。一座巍峨的華嚴寺佇立在陝西省長安縣的韋曲東南少陵原上,俯瞰著那幅美不勝收的自然畫卷。

一位僧侶詢問圓澄嚴禪師:「除經、律、論之外,大藏經中還藴藏著什麼珍寶?」禪師笑答:「當然有,只是怕你深信不疑。」僧侶堅定地表示相信,禪師才娓娓道來:「大藏經中,墨是黑、紙是黃。」又有一次,法演禪師在鑿井時發現泥沙堵住了泉眼的出口,便藉此機會發問:「泉眼不通暢,被泥沙堵塞;那我們的慧眼被什麼遮蔽了?」僧眾無法作答,法眼就直接回答:「是被我們自己的眼睛。」

臨濟義玄是臨濟宗的祖師,他承襲了黃檗禪師的嚴峻禪風,常以大聲斥責的方式接引弟子,世人稱之為「臨濟喝」。臨濟禪師的弟子們經常模仿禪師的做法,但卻未能真正領會「喝」的真意。於是,有一次臨濟禪師對弟子們説:「你們總是學著我喝,那我今天要考考你們,如果有一人從東堂出來,另一人從西堂走來,兩人同時齊喝一聲,這時你們如何分辯,誰是主體,誰是客體?如果分不出來,以後就不可以再學我喝。」

禪宗公案大全 Play

一次,侍者請石梯和尚入浴洗澡,和尚卻説:「我既不洗去俗塵(煩惱),也不洗淨肉身(本性)。你要我洗什麼呢?」侍者回答:「和尚先去洗澡,我會拿香皂給您。」石梯和尚聞言,哈哈大笑。

「衣珠喻」是《法華經》七喻之一,它比喻一個貧窮的人到一位富有的親戚家作客,親戚為了想幫助窮人,便趁他喝醉酒時將一顆寶珠縫在他的衣服中,希望他能藉此改變生活。但幾年後,兩人再次相遇,富有的親戚見窮人依然困苦落魄,便驚奇地詢問窮人,為何縫在衣服中的寶珠沒有改善他的生活?窮人聽後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身懷寶珠但卻不知道,於是便將寶珠取出,改善了生活。

一位僧侶詢問南泉普願禪師:「天空中有一顆明珠,該如何得到?」南泉説:「去砍些竹子做成梯子,爬著梯子去天空拿。」僧人不明白,便又問道:「天空中怎麼能放梯子?」南泉反問:「不然你想怎麼得到呢?」天上的明珠就如同我們的自身本性,若能開悟明心見性就能得到明珠,要是想假借外力成道,就像是費盡心思去搭梯子求取空中寶珠,最後終將徒勞無功。南泉普願禪師藉這相反的答覆,激勵僧侶們尋找自我的出路。

北宋大文豪蘇東坡曾做了一首詩偈,請書童乘船從江北瓜州送到江南,呈給金山寺的佛印禪師指正,詩雲:「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禪師看後,即批「放屁」二字,囑書童攜回。東坡一見大怒,立即過江責問佛印禪師,禪師對他説:「從詩偈中看,你修養很高,既已八風吹不動,怎又一屁打過江?」東坡一聽,啞口無言,自歎修養不如禪師。

禪宗公案大全

「學道猶如守禁城,晝防六賊夜惺惺,中軍主將能行令,不動干戈治太平。」這是北宋性空妙普禪師所作的一首禪偈。其中的禁城是指我們的肉身,常常被眼、耳、鼻、舌、身、意這六個盜賊所擾,其核心是主將,如果他能找回自己的本面目,就能使六個原本劫掠功德的盜賊,變成堅守崗位的忠臣,縱使面對無邊的煩惱與絢爛的誘惑,也能安守本分。

福州雪峯義存禪師和玄沙師備禪師這師徒兩人之間有一段對話,玄沙問雪峯如何才能尋得本性。雪峯説:「欲知此事,如古鏡當台,胡人來到看到胡人,漢人來照見漢人。」玄沙問:「古鏡破了如何?」雪峯回答:「那麼胡人漢人都不見了。」玄沙説:「老和尚這樣説,腳跟恐怕還沒有點地。」事實上,古鏡破了,破鏡外的漢人胡人還是存在的。玄沙要點出的是,依憑古鏡,固然有可能看到真理,但更可能因為執著於古鏡,忽視掉了腳下早已存在的真理。

有一名學僧請教慧林慈受禪師説:「當一個人悟道有感觸,卻説不出來的時候,像什麼呢?」慈受:「像啞巴吃蜜!」學僧再問:「當沒有感觸,卻説得頭頭是道,那又像什麼呢?」慈受:「像鸚鵡説話!」

唐代道林和尚,因為喜愛在大松樹上靜坐,因而被稱作「鳥窠禪師」。白居易於杭州為官時,曾就教於他:「佛法的宗旨是什麼?」鳥窠回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白居易聽後,忍不住笑著説:「這個道理連三歲小孩也知道。」但鳥窠禪師回答:「三歲小孩雖知道,但活到八十歲的老翁卻不一定做得到!」

蘇軾有一次坐在堂上,一時興起,但書桌上沒有墨只有朱,於是便隨手拿起桌上的硃砂當墨,畫起了竹子。此時旁人問道:「只見過綠竹,哪有朱竹?」蘇軾反問:「世間亦無墨竹,既可以用墨畫竹,何嘗不可以用朱畫!」

一位富人懇請仙崖禪師為他的家族寫些祝賀的話。但仙崖卻寫道:「祖死、父死、子死、孫死。」那位富人見了,生氣地説:「我是誠懇地請你寫些吉祥祝福的話!你怎麼開起這種玩笑來呢?」仙崖解釋説:「假如你的兒子在你前面死,你將十分悲痛。假如你的孫子在你兒子前面死,那你和你的兒子都悲痛欲絕。假如你家的人一代一代地照我所寫的順序死去,那就叫做享盡天年,這才是真正的興旺啊。」

有人問趙州禪師:「大師修持德行圓滿,百年後還會下地獄嗎?」趙州回答:「最終還是得下地獄。」人又問:「以師父您的修持德行,怎麼還會去地獄呢?」趙州説:「我若不下地獄,誰來教化救度你呢?」

有一天南泉普願禪師看到東西兩堂僧人為爭奪一隻貓而爭吵,於是禪師就對眾人説:「你們誰能説個道理出來就能得到這隻貓,若説不出來就殺了這隻貓。」結果眾人相視不語,南泉便把貓殺了。隨後南泉的弟子趙州從諗禪師從外頭回來,南泉便把剛剛發生的事告訴他,趙州一聽,就把鞋子脱了,頂在頭上出去了。南泉嘆道:「你若早點來,貓兒就得救了!」

日本著名的武士信重困於天堂地獄之説,特向白隱禪師請教。信重問:「真有天堂和地獄嗎?」白隱問他:「你是做什麼的?」「我是一名武士」信重頗為自傲地回答。白隱漫不經心地説:「武士?看你的面孔和乞丐有什麼區別?」信重聽了,氣得拔出劍來!「地獄之門由此打開」白隱緩緩説。信重心中一震,當下有所悟,遂收劍向白隱深鞠一躬。「天堂之門由此敞開」白隱欣然説。

一天,萬松行秀禪師跟弟子們説了一則故事:有一個人,騎著驢子在路上遇到一羣和尚,這個人便問道:「師父們,這是要前往何處呢?」和尚們説:「到道場。」騎驢的人又問:「哪裡不是道場呢?」其中一個和尚聽了,十分不悦,便反問説:「你既然知道處處都是道場,那為什麼在道場裏還騎著驢子不下來?」騎驢的人聽了答不上來。行秀禪師接著説:「騎驢的人欠缺悟性,能執行卻不能領略,而和尚們也前言不對後語,既然知道舉足下足都是道場,那為何悟不出騎驢跨馬都是成佛呢?」

三聖慧然在臨濟義玄的指導下開悟,之後走訪各地禪宗道場,來到仰山,慧寂問三聖慧然:「你叫什麼名字?」慧然説:「我叫慧寂。」慧寂説:「不對!慧寂是我的名字。」慧然説:「好吧!那我就叫慧然吧!」仰山大笑,不再多説什麼。

盤山寶積禪師將要離世之際,問眾弟子説:「誰能替我作一幅畫像?」眾人聽後都紛紛將自己描繪的畫像呈上,但每個人都捱了打。弟子普化説自己能夠描繪出師父最完美的精神樣貌。禪師聽後便説:「那就拿出來看看吧!」這時普化竟然翻了一個筋斗便走了出去!寶積禪師見了讚嘆説:「這傢伙就如此教化眾生囉!」

傅翕,生於西元四九七年,是教導梁武帝佛教經典的老師,世人尊稱為傅大士。有一次,梁武帝請大士講解《金剛經》,大士走到講座上,拿起座上的鎮尺拍了一下桌子,就離開了講座。一旁的高僧問武帝:「陛下懂得這含意嗎?」武帝回答:「不懂。」高僧説:「大士已經講完了。」

五祖曰:「譬如水牯牛經過窗櫺,頭、角、四蹄都過去了,為什麼尾巴過不去?」無門曰:「如果先前可以顛倒著得到一隻眼,説一句轉折的話,可以上報四恩,下資三有,其或未然,更須注意尾巴。」頌曰:「過去跌入坑洞,回來卻遭破壞,這些尾巴,的確十分奇怪。」

一位姓崔的官員前往拜見湖南東寺的如會禪師,恰好看見一隻小鳥在佛像的頭上拉糞便。崔生就問如會和尚説:「小鳥有沒有開悟的靈性呢?」如會回答説有。崔生反駁説:「如果小鳥開悟了,為什麼會在佛像頭上拉屎呢?」如會卻反問崔生:「那小鳥為什麼不在鷂子的頭上拉呢?」

唐朝藥山禪師投石頭禪師門下而開悟。藥山禪師開悟後,門下有兩個弟子,一個叫雲巖,一個叫道吾。有一天,大家坐在郊外打坐,看到山上有一棵樹長得很茂盛,綠蔭如蓋,而另一棵樹卻枯死了。於是藥山禪師試探兩位弟子的道行,先問道吾説:『榮的好呢?還是枯的好?』道吾説:『榮的好!』再問雲巖,雲巖卻回答説:『枯的好!』此時正好來了一位俗姓高的沙彌,藥山就問他:『樹是榮的好呢?還是枯的好?』沙彌説:『榮的儘管榮,枯的儘管枯。』

有一次,趙州禪師和弟子文偃打賭,誰如果能夠把自己比喻成最卑賤的東西,誰就勝利。趙州禪師説:『我是一隻驢子。』文偃接著説:『我是驢子的屁股。』趙州又説:『我是屁股中的糞便。』文偃不落後説:『我是糞便裡的蛆。』趙州禪師無法再比喻下去,反問説:『你在糞中做什麼?』文偃禪師回答説:『我在躲避酷暑乘涼啊!』我們認為最污穢的地方,而禪師們卻能處之泰然。因為他們的心潔淨無比,纖塵不染,所以任何地方都是清淨之地,住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解脱。

《景德傳燈錄.藥山惟儼和尚》裡有行者問:「有人問佛答佛,問法答法,這叫做一字法門,不知道是否正確?」師曰:「好像鸚鵡學習人説話,自己説不出來,是由於沒有智慧。」禪宗強調直接指引人心的『頓悟』,反對拘泥於語言文字。『鸚鵡學舌』,縱使學得惟妙惟肖,也毫無益處。

有一對夫妻,丈夫是一位儒家信徒,極度排斥佛教,而妻子卻虔誠地信奉佛教。丈夫聽妻子終日唸佛十分厭煩,但又無計可施。一日心生一計,在家裡不斷呼喊妻子的名字,妻子不堪其擾,問丈夫為何呼喚她的名字,丈夫回答道:「我叫你幾聲你就煩了,你每天念阿彌陀佛,他難道不覺得煩嗎?」我們唸佛的目的是為了沉澱心靈,透過唸佛的專注,生起正定,由定生靜,由靜而生慧。有句俗話説:『小和尚唸經,有口無心!』若是我們唸佛的時候只注意佛菩薩的名號,只在意口中的念誦音聲,就失去原本的用心了。如果能做到:『念念從心中起,唸佛不離心。』何在乎唸誦的音聲大小,所稱的名號多寡,都不失如來的本意。

南陽慧忠禪師,在六祖惠能那兒得到印證後,便到南陽的山崖上度過了四十年歲月,更未離開山門一步。有一年,他被唐肅宗邀請到京城,尊為國師。在某次的法會上,肅宗問道:「國師在曹溪得到何種法?」慧忠禪師反問:「陛下看見空中的那片雲嗎?」肅宗回答:「看見了。」禪師又問:「那片雲是用釘子釘著,還是懸空掛著?」肅宗聽了,回答不出來。

唐玄奘法師,發誓取經。貞觀三年,隻身西行,越流沙,經高昌,及於罽賓,多虎豹,不前進,奘不知所措,關起門來打坐。直至傍晚才打開門,一位老和尚來訪,奘遂禮敬,老和尚教他持般若心經,於是得以避開虎豹,踏上取經之旅。歷經一百五十餘國,貞觀十九年冬,才抵達京城。

宋雲簡禪師,初謁膺禪師,與語三日,大奇之。但誡令他刻苦奉公,於是親自挑水砍柴,處理寺務,也不妨礙研討古今經典,眾人無有之者。

晉道進祖籍張掖,向曇無讖律師求受菩薩戒,讖不允許,命他懺悔七日。懺悔完成後又去求受戒,讖仍大怒不允許。進退而懺悔三年,一日夜裡夢見釋迦牟尼佛親自為他授戒。翌日晉去見讖,想將夢境告知;讖遠遠地祝賀説:「子已得戒矣!」從此道俗從受戒者逾千人。

唐曇榮,春夏講教,秋冬禪修。刺史送他三粒舍利,於是發願希望能全部得到,果然獲得四粒舍利。行方等懺法,寺僧僧定向光明之中見到七佛皆現,一佛對榮説:「我是釋迦牟尼,為你身器清淨,故來授記。後當作佛-號普寧佛。」是冬,榮卒,異香繞室。

唐韜光禪師,在靈隱西峯結茅庵。刺史白居易具備酒菜,以詩邀請他。光回答偈子不前往,有「城市不甚飛錫到,恐驚鶯囀畫樓前」之句,其傲氣可見一斑。讚曰:「日有古德辭朝貴招宴偈雲:『昨日曾將今日期,出門倚杖又思惟;為僧只合居山谷,國士筵中甚不宜。』與韜光傲氣先後如出一轍。噫!斯二偈者,衲子當朝暮吟誦,永臻悟道。」

禪宗公案大全:悟道的智慧結晶

禪宗,佛教的一個重要流派,以其注重心性覺悟和頓悟而聞名。禪宗公案,指由禪宗祖師們為引導弟子參悟而設置的謎題或故事。這些公案充滿了玄妙和機鋒,藴含著深刻的智慧。

「禪宗公案大全」一書收錄了歷代禪宗祖師留下的數百則著名公案,為尋求悟道者提供了一份寶貴的指南。這些公案涉及禪宗思想的方方面面,從無我到空性,從寂靜到大徹大悟。

通過研習禪宗公案,修行者可以挑戰固有思維、突破自我設限,直麪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