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天監】揭開欽天監的神秘面紗,探索古代天文與占卜的奧秘

【欽天監】揭開欽天監的神秘面紗,探索古代天文與占卜的奧秘

欽天監: 古代中國的天文與授時官署

自古以來,欽天監一直掌管着中國的天文授時事務。這項工作在中國有着重大的政治意義。平民百姓無權私自編制曆法或授時,欽天監肩負着替皇家管理這些事務的重責。

在漫長的時間裏,欽天監這個機構經歷了多種名稱的變遷。在周朝,它被稱為太史寮;在東漢北齊,被稱為太史署;到了隋朝,又改名為太史曹。隨着時間的推移,它的名稱又經歷了太史局太史監等變化。

欽天監 Play

唐朝時期,欽天監被改稱司天台,歸屬於秘書省。宋代則沿用了司天監的名稱,並設立了翰林天文院,兩機構互相監察

元朝建立後,欽天監的名稱改為太史院,下設推算局測驗局漏刻局。此外,元代還設置了回回司天監,負責觀測天文現象。

欽天監

明朝初期,欽天監與回回司天監並存,設有,負責不同領域的事務。洪武三年(1370),欽天監正式定名。明代以後,歐洲傳教士也加入了欽天監。

清朝時期,欽天監發生了著名康熙曆獄。此事件對欽天監運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參考:

欽天監(外文譯名:the Imperial Astronomical Bureau and Board of Mathematics或the Board of Astronomy and Mathematics[注1])

朝代 欽天監名稱
周朝 太史寮
東漢、北齊 太史署
隋朝 太史曹、太史局、太史監
唐朝 太史局、太史監、司天台
宋朝 太史局、司天監、翰林天文院
金朝 司天台
元朝 太史院、回回司天監
明朝 司天監、欽天監
清朝 欽天監

欽天監:古代中國的天文機構

引言

欽天監是中國古代掌管天文、曆法、氣象等事務的官方機構,在中國科技史和文化史上佔據著重要的地位。本文將簡要介紹欽天監的歷史沿革、職能、組織架構、對中國科學和文化的貢獻等方面。

歷史沿革

欽天監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的「太史」。秦漢時期,設置「太史令」,掌管天文、曆法、預測等事務。唐代武則天統治時期,正式建立了「欽天監」這一機構,專門負責天文、曆法工作。

職能

欽天監的主要職能包括:

  • 觀測日月星辰,編制曆法
  • 預測氣候變化,頒發農事時節
  • 推算時辰,制定儀規
  • 編撰天文、曆法書籍
  • 管理天文儀器,興修天文台

組織架構

欽天監設監正一人,正四品,副監一人,正五品。監下設司天台、漏刻司、太史局、符寶郎等機構。

機構 職能
司天台 負責天文觀測、曆法編算
漏刻司 管理漏刻,測定時辰
太史局 編撰史書,記載天文異象
符寶郎 掌管欽天監頒發的符寶文書

對中國科學和文化的貢獻

欽天監在中國科學和文化領域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 天文學:編製了眾多準確的曆法,發展了天文學理論,繪製了星圖,推動了天文學的進步。
  • 曆法:欽天監制定了許多影響深遠的曆法,如唐代的「麟德曆」、北宋的「授時曆」、元代的「回回曆」等,為中國古代社會的生產和生活提供了重要的時間依據。
  • 氣象學:通過長期的觀測和記錄,欽天監積累了豐富的氣象資料,促進了中國氣象學的發展。
  • 儀器製造:欽天監研製了各種天文儀器,如渾儀、簡儀、圭表等,對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 文化交流:欽天監與國外的天文學家交往頻繁,促進了中外天文知識的交流。

影響和演變

明清時期,欽天監繼續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清末,西學東漸,欽天監逐漸衰落。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欽天監被廢除,其職能由近代科學機構繼承。

結語

欽天監作為中國古代的重要天文機構,在科技和文化領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的歷史沿革、職能、組織架構和對中國科學和文化的貢獻,為我們提供了瞭解中國古代天文成就和科學發展的重要窗口。

延伸閲讀…

欽天監_百度百科

欽天監| 誠品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