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派 | 分佈 | 起源 |
---|---|---|
台密 | 日本 | 唐朝前期、中期密教 |
東密 | 日本 | 唐朝前期、中期密教 |
藏密 | 西藏、青海、蒙古、雲南西部 | 大日如來傳金剛薩埵所説的秘密教門 |
滇密 | 中國雲南 | 南詔大理國 |
金剛乘 | 世界各國 | 印度笈多王朝時期 |
秘密教 | 世界各國 | 印度笈多王朝時期 |
真言乘 | 世界各國 | 印度笈多王朝時期 |
密宗 | 世界各國 | 印度笈多王朝時期 |
真言宗 | 日本 | 印度前期、中期密教 |
顯宗 | 世界各國 | 印度笈多王朝時期 |
密乘 | 世界各國 | 印度笈多王朝時期 |
顯教 | 世界各國 | 印度笈多王朝時期 |
怛特羅密教 | 印度 | 印度笈多王朝時期 |
怛特羅 | 世界各國 | 印度笈多王朝時期 |
乘 | 世界各國 | 印度笈多王朝時期 |
金剛 | 世界各國 | 印度笈多王朝時期 |
瑜伽密教 | 日本 | 印度笈多王朝時期 |
金剛輪 | 世界各國 | 印度笈多王朝時期 |
胎藏界 | 世界各國 | 印度笈多王朝時期 |
金剛界 | 世界各國 | 印度笈多王朝時期 |
行續 | 西藏 | 印度笈多王朝時期 |
行怛特羅 | 西藏 | 印度笈多王朝時期 |
事續 | 西藏 | 印度笈多王朝時期 |
瑜伽續 | 西藏 | 印度笈多王朝時期 |
瑜伽怛特羅 | 西藏 | 印度笈多王朝時期 |
無上瑜伽續 | 西藏 | 印度笈多王朝時期 |
父續 | 西藏 | 印度笈多王朝時期 |
母續 | 西藏 | 印度笈多王朝時期 |
時輪續 | 西藏 | 印度笈多王朝時期 |
無二續 | 西藏 | 印度笈多王朝時期 |
阿闍梨派 | 緬甸、中國雲南 | 印度笈多王朝時期 |
雜密 | 中國 | 印度笈多王朝時期 |
唐密 | 中國 | 印度前期、中期密教 |
福智僧團 | 台灣 | 西藏 |
噶舉學會 | 台灣 | 西藏 |
光明流 | 台灣 | 日本 |
醍醐派 | 台灣 | 日本 |
天台密教 | 台灣 | 日本 |
高野派 | 台灣 | 日本 |
新高野山弘法寺 | 台灣 | 日本 |
惠果 | 中國 | 印度笈多王朝時期 |
善無畏 | 中國 | 印度笈多王朝時期 |
金剛智 | 中國 | 印度笈多王朝時期 |
不空法師 | 中國 | 印度笈多王朝時期 |
空海 | 日本 | 日本 |
最澄 | 日本 | 日本 |
空海 | 日本 | 印度笈多王朝時期 |
龍猛菩薩 | 印度 | 西藏 |
大日如來 | 印度 | 藏傳佛教 |
佛教密宗:神秘與啟蒙的探索之路
佛教密宗,又稱藏密,是佛教中的一支古老而神秘的分支,具有獨特而深奧的修行法門。密宗源於印度,後來傳入西藏,在西藏文化中得到高度發展,融入當地苯教元素,形成獨特的西藏密宗。


修行法門
密宗的修行法門強調透過特定的儀式、咒語、手印和冥想,與本尊(代表智慧和慈悲的神祇)相應,從而獲得究竟的智慧和解脱。其核心教義強調「即身成佛」,認為透過密宗的修行,可以在今生肉身成佛。
修行法門 | 描述 |
---|---|
儀軌 | 一系列儀式的進行,包括供養、淨身、持咒等,用於淨化身心。 |
咒語 | 聖言或真言,由特殊音節組成,被認為具有神秘的力量,可溝通本尊。 |
手印 | 特定的手勢,代表不同的佛陀或本尊,具有召請和調御能量的作用。 |
冥想 | 專注於本尊形象或心咒,從而與之相應,獲得智慧和慈悲。 |
本尊體系
密宗相信無數本尊存在,每位本尊代表不同的智慧、慈悲或功德。密宗修行者會選擇一位或多位本尊作為依止,透過修行與之建立聯繫。
本尊 | 特質 |
---|---|
觀音 | 慈悲、智慧 |
文殊菩薩 | 智慧、善辯 |
金剛手菩薩 | 勇猛、堅定 |
大威德金剛 | 降伏惡魔、斷除煩惱 |
歷史與傳承
密宗源於印度,最早可以追溯到 6 世紀左右,被認為是佛教密法口耳相傳的一部分。8 世紀時,由蓮花生大士傳入西藏,在西藏與當地苯教相融合,形成西藏密宗的獨特體系。
密宗的傳承通常以師徒制的形式進行,弟子從上師處接受灌頂、教導和指導,逐步深入密宗的修法和體系。
影響與意義
佛教密宗對西藏文化和精神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密宗的寺院、佛像、唐卡等藝術形式豐富了西藏藝術文化,而密宗的哲學思想和修行法門也深刻地塑造了藏族人民的信仰和生活方式。
此外,密宗在世界各地也受到關注和研究,因其神秘的修行法門和深奧的哲學思想而吸引了許多探索者和靈性尋求者。
延伸閲讀…
密宗-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密宗_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