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饑荒悲歌:揭露中國歷史上的浩劫》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之交,一場浩劫席捲中國大地,造成無數生靈塗炭。這場由人禍釀成的大饑荒,根據不完全統計,奪走了3600萬中國人的生命。此外,出生率的急劇下降導致至少4000萬人無緣降生,這場浩劫合共奪走了7600萬條寶貴生命。
天災還是人禍?
官方諱莫如深,刻意掩蓋這段歷史,迴避其責任。然而,當年劉少奇曾預言,餓殍遍野的慘劇終將青史留痕,更直言「人相食,要上書的。」時至今日,中國大陸仍難覓一部完整記錄大饑荒的信史。


數據揭示,非戰之災
作者通過翔實的數據和分析,證明大饑荒並非源於天災,而是一場發生在氣候正常、和平發展時期的慘劇。在沒有戰爭或瘟疫的年代,人禍造成了這場浩劫,令人觸目驚心。
震撼人心的見證
本書記載了大量的倖存者見聞,真實細膩地描繪了大饑荒的慘狀。作者不忍讀之,更不忍捨棄這些珍貴的歷史見證。
集體記憶,先人碑誌
對於如今50歲以上的中國人來説,大饑荒依舊歷歷在目。本書承載了無數受害者和倖存者的集體記憶, словно一座為死者樹立的墓碑,銘刻着這段悲慘的歷史。
中國墓碑:歷史、文化與藝術
前言
中國墓碑,作為一種古老的喪葬文化,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意義、文化價值和藝術內涵,見證著中國社會的變遷和人們對逝者的追思。
歷史起源
中國墓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代。當時,人們在墓穴上方樹立石柱,或稱「墓標」,用以標示墓葬位置和表達對逝者的哀思。到了漢代,墓碑的形制開始固定,通常為方形或長方形,正面刻有逝者姓名、生卒年等資料。
到了唐宋時期,墓碑的用途進一步擴大,除了標示墓葬外,也成為宣揚儒家思想、記載家族歷史和展示藝術才華的載體。墓碑上常見的題刻內容包括:
- 逝者生平事蹟
- 家族世系譜牒
- 詩詞歌賦
- 道德教訓
文化意義
中國墓碑不僅是墓葬的標誌,更是凝聚家族情感、表達社會關係和追思故人的重要文化載體。墓碑上所刻的文字和圖案,反映了墓主人的社會地位、家族背景和人生追求。
- 家族情感的紐帶:墓碑作為家族成員的共同記憶,維繫著家族的聯繫,讓人們記住先祖的功績和教誨。
- 社會關係的縮影:墓碑上的題款和落款,記錄了逝者生前與親朋好友、社會名流的交往,展現了其在社會中的地位和人際關係。
- 對逝者的尊重與追思:墓碑是人們寄託哀思、表達對逝者敬意的實物載體。透過墓碑的祭拜、清掃等儀式,後人表達了對逝者的追思和緬懷。
藝術表現
中國墓碑的藝術表現同樣豐富多彩,不同的朝代和地區都有其獨特的風格。
- 形制與紋飾:墓碑的形制從最初的方形到後來的長方形、八角形等,均根據不同時期的審美觀念和喪葬習俗而變化。墓碑上的紋飾也極為講究,常見的有龍、鳳、花草、人物等圖案,寓意吉祥富貴或陰陽相和。
- 書法:墓碑上題刻文字多出自名家手筆,其書法水平反映了當時的書法風尚。唐代的柳公權、顏真卿、歐陽詢等名家碑刻,被後世奉為經典。
- 雕刻:墓碑雕刻技藝精湛,既有浮雕、淺雕,也有高浮雕、圓雕等多種手法。墓碑上的雕刻內容往往與逝者生平事蹟、社會身份或宗教信仰有關,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典型墓碑例證
不同的朝代和地區,均留下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墓碑精品。
朝代 | 地區 | 墓碑名稱 | 藝術特點 |
---|---|---|---|
漢代 | 山東臨沂 | 漢闕 | 雄偉壯觀,雕刻精湛 |
唐代 | 長安 | 昭陵六駿 | 神態生動,栩栩如生 |
宋代 | 開封 | 宋代名臣墓碑 | 端莊肅穆,書法精美 |
明代 | 南京 | 明孝陵神道石像生 | 莊嚴肅穆,氣勢磅礴 |
清代 | 北京 | 清東陵石牌坊 | 雕刻細膩,富麗堂皇 |
結語
中國墓碑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文化遺產,見證了中國社會的發展和人們對逝者的懷念。墓碑上的文字、圖案和雕刻,不僅承載著歷史記憶和社會關係,更展現了中華民族卓越的藝術成就。透過墓碑,我們可以深入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緬懷先賢,感悟生命意義。
延伸閲讀…
墓碑:中國六十年代大饑荒紀實.pdf – Google Drive
墓碑:中國六十年代大饑荒紀實(上/下冊) 楊繼繩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