殳:古代軍旅之利器
** تعريف**
殳,一種雙重身分的古代器具,既可用於驅散,亦可作為兵器。
** 特徵**


殳由竹或木料製成,長一丈二尺,斷面呈八角形,周長達十寸。
用途
軍旅中,殳主要用於兩種用途:前導和衝擊。執殳者在軍車前驅行,警示敵人並開闢道路;而殳自身無刃,可用於撞擊、阻攔敵軍。
相關典籍
「《周禮》」記載:「殳以積竹,八觚,長丈二尺,建於兵車,旅賁以先驅。」
「《詩經·衞風·伯兮》」中也提到:「伯也執殳,為王前驅。」
其他名稱
除了殳之外,古代戟柄也有「殳」的別稱,而方言中另有「匽戟」、「柲」等説法。
歷史演變
殳自古便是軍旅中不可或缺的利器。相傳武王伐紂時,手持殳杖,領軍致勝。歷經時代變遷,殳逐漸淡出戰爭舞台,但其影響力仍可見於後世兵器之中。
表格:殳的關鍵特點
特徵 | 描述 |
---|---|
材質 | 竹或木 |
長度 | 一丈二尺 |
斷面形狀 | 八角形 |
作用 | 前導、衝擊 |
相關典籍 | 《周禮》、《詩經·衞風·伯兮》 |
別稱 | 匽戟、柲 |
殳的注音
讀音差異與演變
「殳」,注音為「ㄕㄨ」,是一個象形字,最早指持拿兵器,後引申為攻擊、殺害之意。
自古以來,不同時期和地域對「殳」的讀音有所差異,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兩種:
讀音 | 時代/地區 | 説明 |
---|---|---|
ㄕㄨ | 上古漢語 | 與「書」同音,表示持拿兵器 |
ㄩˊ | 晚周至魏晉 | 上古音演變,表示殺死 |
現代標準漢語中的讀音
在現代標準漢語中,「殳」的注音為「ㄕㄨ」,表示持拿兵器或攻擊之意。
詞彙例證
使用「殳」的詞彙包括:
詞彙 | 説明 | 例句 |
---|---|---|
殳 | 持拿兵器 | 他手持殳,威風凜凜 |
殳擊 | 用殳攻擊 | 敵軍殳擊我方陣營 |
殳殺 | 用殳殺死 | 他被殳殺於陣前 |
「殳」字旁的注音影響
「殳」字旁的字,其注音也會受到「殳」的影響,大多數讀作「ㄕㄨ」,例如:
延伸閲讀…
殳
殳_百度百科
字 | 注音 | 意義 |
---|---|---|
殳 | ㄕㄨ | 持拿兵器 |
殳 | ㄕㄨ | 古代兵器名 |
殳 | ㄕㄨ | 擊打 |
結論
「殳」,注音為「ㄕㄨ」,是一個象形字,表示持拿兵器或攻擊之意。其讀音在歷史上有所演變,現代標準漢語中讀作「ㄕㄨ」。字旁的字在受到「殳」的影響,大多數也讀作「ㄕ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