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牆】李玖哲深情獻唱〈圍牆〉,道盡愛情中的隔閡與渴望

【圍牆】李玖哲深情獻唱〈圍牆〉,道盡愛情中的隔閡與渴望

柏林圍牆的倒塌:冷戰的象徵

  • 1989 年,大量東德人湧入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試圖逃往西方,迫使東德政府放寬旅遊限制。

  • 1989 年 11 月 9 日,東德統一社會黨中央政治局委員夏波夫斯基錯誤宣佈柏林圍牆立即開放。

  • 數以萬計的市民走上街頭,拆毀圍牆,引發了「柏林圍牆倒塌」事件。

    圍牆 Play

  • 1990 年 10 月 3 日,東德和西德正式統一。

  • 1987 年 6 月,美國總統雷根在布蘭登堡門發表演講,呼籲蘇聯總書記戈巴契夫「推倒這堵牆」。

  • 1987 年 的「推倒這堵牆」演講,為柏林圍牆的倒塌埋下了伏筆。

    圍牆

  • 1963 年 6 月,美國總統肯尼迪在柏林圍牆前的演講中表示「我是柏林人」,表達了美國對西柏林的支持。

  • 東德政府實施的「開槍射擊令」,導致至少 136 人 死於試圖越過柏林圍牆。

  • 柏林圍牆 的最終版本,是 1975 年 修建的第四代圍牆,由 3.6 公尺 高的混凝土塊組成。

  • 東德 在圍牆附近的「死亡地帶」,佈設了精密的監視系統,以防止逃亡。

  • 東德邊防軍 配備了 11,500 名士兵500 名文職人員,負責守衞柏林圍牆。

  • 西柏林 的邊界,有浮標和巡邏艇標記,以防止東德人逃離。

  • 柏林圍牆 上有 25 個檢查站,允許特定人員進入東柏林。

  • 共計 5,043 人 成功逃入西柏林,3221 人 被逮捕,239 人** 死亡。

  • 柏林圍牆 的修建,對東德經濟造成了巨大的經濟負擔。

  • 東德逃亡潮,主要原因是政治迫害和經濟困境。

  • 1955 年,統一社會黨將逃離東德的人描述為「叛逃共和國者」,並譴責他們的背叛行為。

  • 蘇聯 領導人赫魯曉夫,最初反對修建柏林圍牆,但最終同意了這一提議。

  • 1961 年 6 月,東德領導人烏布里希宣稱「沒有人想要建造一堵牆!」

  • 1961 年 8 月,東德政府開始修建柏林圍牆,阻止東德人逃往西方。

  • 第二次世界大戰 後,德國和柏林被美英法蘇四國分區佔領。

  • 冷戰 導致美國和蘇聯在全球範圍內發生衝突。

圍牆的兩面:分隔與串聯

圍牆,既是隔離的屏障,亦是連接的橋樑。自古以來,它在人類的歷史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既帶來分隔與隔絕,也促進交流與合作。

圍牆的隔離效應

圍牆最初作為防禦措施,用於抵禦敵人入侵。從古代的城牆到現代的邊境圍欄,圍牆一直是隔離不同羣體的標誌。它們可以創造安全感和歸屬感,但也可能導致恐懼、猜忌和衝突。

例如,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間的隔離牆旨在防止恐怖主義,但它也加劇了兩國之間的緊張關係,並為巴勒斯坦人帶來經濟和社會困難。

國家 圍牆 目的 影響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 隔離牆 防止恐怖主義 加劇緊張關係、經濟和社會困難
美國和墨西哥 邊境牆 阻止非法移民和毒品走私 環境破壞、文化隔離
北愛爾蘭 和平圍牆 分隔新教徒和天主教徒 緩解暴力,但加劇社會隔閡

圍牆的串聯效應

然而,圍牆不僅是分隔的象徵,它們也可以成為串聯的催化劑。一些圍牆被重新構想為公共藝術品,促進對話和理解。例如,柏林圍牆崩塌後,許多路段被保留並改造成紀念碑,紀念冷戰時期的分裂。

此外,圍牆還可以通過創造共享空間,促進社區意識和鄰裏精神。例如,中國的衚衕圍牆往往會被拆除,以便創造公共廣場和社交空間。

延伸閲讀…

圍牆_百度百科

柏林圍牆-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城市 圍牆 目的 影響
柏林 柏林圍牆 防止東西德交流 促進對話和理解
中國、北京 衚衕圍牆 隔離住宅 創造公共廣場和社交空間
美國、紐約 高架鐵路公園 覆蓋廢棄鐵路線 創造城市綠洲和社區中心

結論

圍牆既是分離的屏障,也是連接的橋樑。它們可以創造安全感和歸屬感,但也可能導致恐懼、猜忌和衝突。然而,通過重新構想和適應,圍牆也可以成為促進對話、交流和社區意識的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