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存在嗎】耶穌的存在謎題:歷史上的真實身分

【耶穌存在嗎】耶穌的存在謎題:歷史上的真實身分

耶穌的歷史真實性

在歷史學家研究古代史時,縱使存在不同的觀點及信仰,幾近所有歷史學者皆認同,聖經所記載的耶穌並非虛構人物,而是約於公元30年生活於今日巴勒斯坦地區,並曾接受施洗約翰洗禮,最後被釘於十字架上的歷史人物,顯示耶穌記載於聖經中的事件,對人類文明產生深遠影響,迄今為止其歷史性已成為學界的共識。正如巴特·葉爾曼在2011年一篇綜述現代學術界狀況的文章中所提及:「耶穌當然是歷史人物,幾乎所有有資格的古代史學者,無論是否為基督徒,皆同意此觀點。」[1]

與此同時,英國聖公會牧師兼聖經學者理查德·A·布里奇也表示:「某些人主張耶穌基督是教會虛構的人物、耶穌並未存在過,對此,我必須説,我未曾聽聞任何一位受人尊敬、具批判眼光,且依然堅持上述觀點的學者。」 [2]

研究方法與歷史證據

綜合新約學者與近東歷史學家的見解,耶穌無疑地是歷史人物,儘管就其信仰、教導以及福音書中所描述的耶穌生平細節,學界仍存在不同的看法。 [3] 然而,學者們普遍批評耶穌文獻存在宗教偏見與缺乏合理的論証方法,即使如此,絕大多數學者仍支持耶穌的歷史性,並拒絕基督神話理論,該理論主張耶穌不曾存在於歷史中。 [4]

耶穌存在嗎 Play

約瑟夫斯的記載

弗拉維奧·約瑟夫斯的《猶太古史》,寫於公元93-94年左右,其第18和20篇中提到了聖經中的耶穌。學者們普遍認為,《猶太古史》中的這段記載,被稱為《弗拉維奧見證》,總體而言很可能並非真實,但眾多學者普遍相信,這段記載最初是基於一個真實的核心,然後受到基督徒的竄改或偽造。 [5] 在約瑟夫斯另一個關於耶穌的記載中,研究約瑟夫斯的學者路易斯·H·費爾德曼認為,「很少有人質疑約瑟夫斯」在《猶太古代史》的第20篇,9.1章中提到耶穌的記載的「真實性」,而且只有少數學者對此有爭議。 [6]

其他古代著作

基督教文獻以外的一個提到耶穌歷史性的作品是《塔木德》,《塔木德》詳細描述了公元200-500年間以色列某地的犯罪案件。其記載:「在逾越節前夕,他們吊死了耶蘇,宣告者提前四十天宣告:『[耶蘇]因從事巫術,引誘和迷惑以色列人,他將要接受石刑….但沒有人為他免罪,他們在逾越節的前夕將他吊死」。

耶穌存在嗎

猶太公會(Sanhedrin)司法委員會開始運作的最早有記載的日期是公元前57年。 [7]

學術探索

自18世紀以來,對歷史中的耶穌有三次不同的學術探究,每次探索有各自的特點,並發展出新的研究標準。 [8] 在這些過程中構建的耶穌形象彼此不同,而且有別於福音書中描述的教條性形象。 [9] 這些肖像包括耶穌作為啟示的先知,有領導魄力的治療師,憤世嫉俗的哲學家,猶太的彌賽亞和社會變革的先知, [10] 然而,每個肖像上都存在學術上的分歧,對於構建這些肖像的學術方法也有不同意見。 [9]

當代學術文獻展現了對歷史中耶穌「第三次探索」。這項探索堅定地將耶穌置於猶太傳統中。 [11] 「第三探索」的主要學者包括E. P. Sanders,Geza Vermes,Gerd Theissen,Christoph Burchard和約翰·克羅森。[11] 用Sanders的話來説,耶穌被認為是「猶太教內更新運動」的創始人。這個研究表明,在耶穌充滿領袖魅力、不斷遊走的生活方式與他死後追隨者繼承他的生活方式之間存在一種連續性。在「第三次探索」中,辨別歷史細節的主要標準是耶穌的猶太背景和他對基督教影響的可能性。 [12] 當代研究的主要分歧是:耶穌是否支持末世論?大多數學者的結論是,他是一個末世論傳道者,就像施洗約翰和使徒保羅一樣。相反,某些著名北美學者,如伯頓·麥克(Burton Mack)和克羅斯,則主張一個非末世論的耶穌,認為他更是一個憤世嫉俗而非支持末世論的傳道人。 [13]

耶穌的話語與教導

耶穌是一位有魅力的傳道人,他教導救贖,永生和上帝之國的道理。 [14] 一些學者認為他擔當了一個神的角色:他的角色是「神聖的君王」,而其他學者認為他錯誤地相信末日正在臨近。耶穌的三個重要術語,顯示出他對自己神聖角色的理解:彌賽亞、神之子和人子。 [15] 在《希伯來聖經》中,有三類人被確定為「受膏者」(即「彌賽亞」):先知,祭司和君王。在耶穌時代,彌賽亞一詞以不同的方式使用,沒有人能確定如果耶穌接受這個詞,他指的是什麼。 [16] 雖然一般來説,人們對彌賽亞的期望集中在國王的彌賽亞,但艾賽尼派期望在末世中有一個同時具備君主和神職人員特徵的人物。 [17] 在耶穌時代,猶太人熱切期待一位神聖救世主能復興羅馬統治下的以色列。施洗約翰顯然在等待比自己更大的末世人物。基督教經文和信仰稱耶穌為這樣的「彌賽亞」(「受膏者」、「基督」)。 [18]

耶穌的死亡與復活

耶穌被處死後的教導和傳道活動仍持續進行着,而施洗約翰的追隨者則繼續着自己的傳道工作。施洗約翰的追隨者顯然相信施洗約翰可能已從死裏復活, [19] 這一類似的期望可能影響了耶穌的追隨者,特別是在耶穌被處決後。一些耶穌的追隨者早期是施洗約翰的追隨者。 [20]

禁食和洗禮都是施洗約翰的教導元素,它們可能已經通過施洗約翰的追隨者而在早期基督教中實踐着。 [20]

約翰·克羅森認為,耶穌拒絕約翰的末世論觀點,而贊成一種智慧末世論(sapiential eschatology),該觀點認為,文化轉變是由人類自己的行動帶來的,而不是來自上帝的幹預。 [21]

歷史學家認為耶穌受約翰的洗禮是一個歷史事件,因為,如果沒有「鐵定的證據」,早期基督教是不會將這個事件收入福音書中的。 [22] 像耶穌一樣,約瑟夫斯也提到了施洗約翰及其處決的事件。 [23]

學者認為,耶穌可能是施洗約翰運動中的直接追隨者。研究歷史中的耶穌的著名學者約翰·多米尼克·克羅森認為施洗約翰可能因政治原因而被殺害,而不一定是像馬可福音描述的那樣,是由於個人恩怨。 [24]

施洗約翰走進沙漠,在約旦施洗,這説明施洗約翰和他的追隨者正在淨化自己,因為他們認為天國近了,神的救贖很快到來。這讓人想起以色列人在出埃及(見約書亞書)後穿越約旦,一直走到一個解救他們的應許之地中。耶穌的教導隨後會偏離約翰的末世論觀點(雖然,這取決於人們用哪種觀點看待此問題;根據 Ehrman或Sanders,末日論是耶穌教導的核心);我們知道,施洗約翰警告神「將來的憤怒」,因為「現在斧子已經放在樹根上,凡不結好果子的樹就砍下來,丟在火裏」(路加福音3:7-9)。雖然約翰的教導仍舊可以在耶穌的教導中看見,但耶穌強調神的國並不是將要到來,而是認為,神的國已經在當下,通過所有基督徒之間遵守平等關係、生活在神聖的正義之下而體現出來。四個福音書都同意耶穌由於猶太公會(Sanhedrin)的要求而被彼拉多釘死在十字架上。釘十字架是對罪犯、強盜、叛徒和政治反動者的懲罰,用於象徵羅馬的絕對權威——那些與羅馬作對的人將被徹底消滅。 [25]

對觀福音都認為耶穌在拿撒勒長大,到約旦河見施洗約翰並接受施洗,不久後就開始對加利利海(實際上是個淡水湖)周圍的村民、漁民進行治療和講道。雖然附近有許多腓尼基、希臘和羅馬城市(例如Gesara和Gadara;西頓和推羅;Sepphoris和提比利亞),但在三個對觀福音書中,只有一處説明耶穌在格拉森(Gadarenes)地區醫治(名為「羣」的魔鬼),另一處是當他在推羅和西頓附近治療一個迦南婦人(Syro-Phoenician)婦人。 [26] 此外,沒有關於耶穌在外邦人城市中逗留很長時間的記錄。 [26] 他事工的中心是迦百農,一個小鎮(大小約500*350米,人口1,500-2,000)。根據福音書記載,他出現在鎮上的猶太會堂(一種非神聖性的會堂,安息日猶太人常常聚集在裡面學習Torah),治癒了癱瘓病人,不斷召喚門徒。 [27] 一旦耶穌擁有了追隨者(雖然在追隨者數量上存在不少爭論),他轉移到以色列王國首都、大衞之城耶路撒冷。 [28] 歷史學家並不知道耶穌傳道了多長時間。對觀福音書表明時間長達一年。約翰福音提到了三個逾越節, [29] 因此,耶穌的傳道歷來認為有三年。 [30] 顯然,耶穌的事工持續了一年,有可能兩年。 [16]

耶穌用比喻和格言來教導。比喻是一種具有單個信息的比喻性形象(有時被誤認為是類比,在類比中每個元素都具有隱喻意義)。格言是簡短的、令人難忘的句子。在耶穌那裡,格言常常涉及某些悖論或逆轉。具有歷史真實性的比喻包括:好撒瑪利亞人和葡萄園工人的比喻。具有歷史真實性的格言包括:「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有人強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和「愛你的敵人」。 [31]

約翰·克羅森寫道,耶穌的比喻同時在多個層面上其作用,激發他與農民觀眾的討論。 [32]

耶穌的比喻和格言在追隨者中以口頭傳播了多年,然後被寫下來,納入福音書中。它們代表了關於耶穌的最早基督教傳統。 [33]

結論

儘管現代學者們對歷史中的耶穌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但他們普遍認同,他是一個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其在人類文明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教導和事跡,對人類生活產生了深遠影響。

耶穌存在嗎?

引言

耶穌的存在是一個爭論了幾個世紀的問題,並存在著廣泛的觀點和理論。本文探討了耶穌存在的可能性,考察了歷史證據、神話和象徵主義,並對不同的觀點進行了比較分析。

歷史證據

現存最早的耶穌記載出現在西元 1 世紀中葉的《新約聖經》。這些經文提供了耶穌生平和教導的敍述。然而,這些敍述存在爭議,因為它們是由後期信徒撰寫的,可能受到傳説和信仰的影響。

除了《新約聖經》之外,還有一些非基督教的歷史記載可能指涉耶穌的存在。例如,羅馬歷史家塔西佗在西元 116 年左右提到「克里斯特」,被認為是對耶穌的稱呼。其他可能的記載出現在約翰尼亞書簡和蘇埃託尼烏斯作品中。

神話和象徵主義

一些學者認為,耶穌可能是一個神話人物,其故事和教導反映了古代中東的宗教和社會信仰。他們指出,許多與耶穌相關的主題,例如處女誕生、奇蹟和復活,在其他古代宗教中也有出現。

其他學者則認為,耶穌可能是一個歷史人物,但他的故事後來被神話和象徵元素所豐富。他們指出,《新約聖經》包含許多寓言和象徵性的語言,可能反映了早期基督徒對耶穌意義的理解。

不同觀點

關於耶穌存在的不同觀點可以概括如下:

延伸閲讀…

耶穌——歷史上確有其人嗎?

耶穌曾經存在嗎? 尋找聖經以外的證據

觀點 描述
歷史主義 相信耶穌是一個真實存在並在歷史上活動過的人物。
神話主義 相信耶穌是一個神話人物,其故事來自古代宗教信仰。
象徵主義 相信耶穌是一個歷史人物,但他的故事後來被神話和象徵元素所豐富。

比較分析

觀點 優點 缺點
歷史主義 《新約聖經》和非基督教記載提供了證據。 證據存在爭議,可能受到信仰的影響。
神話主義 神話元素存在相似性,有助於解釋信仰的起源。 缺乏具體歷史證據支持。
象徵主義 強調宗教意義和象徵性,提供了一種不同的視角。 可能低估了耶穌作為歷史人物的可能性。

結論

耶穌存在的證據仍然是複雜且存在爭議的。不同的觀點提供了對這個問題的各種解釋。歷史證據支持了耶穌的真實存在,但也有可能他的故事後來被神話和象徵主義所豐富。最終,關於耶穌存在的結論取決於個人對證據和解釋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