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更迭,風雲際會,景物遷移,情思綿綿。
冬日奼紫嫣紅,傲寒臘梅香,松柏迎風立,歲寒情更長。朔風呼嘯急,雪花飄灑忙,銀裝素裹,天地一片蒼茫。


秋風蕭瑟起,楓葉染層林,菊香醉人心,茱萸寄相思。重陽登高望,雁過南飛聲,秋月盈滿溢,寄託情無限。
夏日繁花盛,荷花亭亭立,蓮香沁心脾,蛙鳴伴蟬聲。荔枝熟正殷,稻花香又盈,竹影婆娑動,風光無限明。
春光大好時,楊柳拂輕風,鶯啼燕舞明,桃李爭相榮。煙花三月景,韶光難抵心,寒食清明節,情思更綿綿。
季節判斷:氣象、物候與文化表徵
季節判斷,是人類對時間週期變化的認識與理解,涉及氣象、物候和文化表徵等面向。
氣象指標
季節的劃分通常以氣候變化為基礎。根據温度、降水量、日照時間和風向等氣象資料,可以將一年劃分為春、夏、秋、冬四個季節。
季節 | 温度 | 降水量 | 日照時間 | 風向 |
---|---|---|---|---|
春季 | 上升 | 適中 | 逐漸增加 | 盛行東北風 |
夏季 | 最高 | 大量 | 最長 | 盛行西南風 |
秋季 | 下降 | 逐漸減少 | 逐漸減少 | 盛行東北風 |
冬季 | 最低 | 稀少 | 最短 | 盛行西北風 |
物候指標
物候,是指動植物在不同季節呈現出的週期性現象。透過觀察動植物的活動、發育和形態變化,也可以判斷季節。
季節 | 物候指標 |
---|---|
春季 | 開花、萌芽、鳥類築巢、昆蟲活躍 |
夏季 | 果實成熟、盛花期、蟬鳴、青蛙鳴叫 |
秋季 | 落葉、果實收穫、候鳥南遷、昆蟲減少 |
冬季 | 休眠、積雪、動物冬眠、植物枯萎 |
文化表徵
除了氣象和物候指標,季節的劃分也受到文化傳統和社會習俗的影響。不同文化圈對於季節的定義和名稱可能有所差異。
文化圈 | 季節名稱 |
---|---|
中華文化 | 春夏秋冬 |
西方文化 | 春夏秋冬 |
印度文化 | 雨季、冬季、夏季、秋季 |
伊斯蘭文化 | 春季、秋季、夏季、冬季(或雨季、乾季) |
節氣
在中華文化中,季節劃分與二十四節氣密切相關。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將一年劃分為24個等分點。每個節氣代表著特定的季節特徵和物候現象。
延伸閲讀…
季節判斷
判斷季節月分(農曆) 節日自然現象動、植物春1~3 月
節氣 | 日期(約) | 特徵 |
---|---|---|
立春 | 2月4日 | 春季開始 |
雨水 | 2月19日 | 降雨增多 |
驚蟄 | 3月6日 | 春雷響動 |
春分 | 3月21日 | 晝夜平分 |
清明 | 4月5日 | 氣候清明 |
穀雨 | 4月21日 | 降雨增多,穀類生長 |
立夏 | 5月6日 | 夏季開始 |
小滿 | 5月21日 | 麥子飽滿 |
芒種 | 6月6日 | 芒草長滿 |
夏至 | 6月22日 | 白晝最長 |
小暑 | 7月7日 | 暑氣逐漸增強 |
大暑 | 7月23日 | 一年中最熱 |
立秋 | 8月8日 | 秋季開始 |
處暑 | 8月23日 | 暑氣逐漸消退 |
白露 | 9月8日 | 早晚有露水 |
秋分 | 9月23日 | 晝夜平分 |
寒露 | 10月9日 | 早晚寒冷 |
霜降 | 10月24日 | 降霜開始 |
立冬 | 11月8日 | 冬季開始 |
小雪 | 11月23日 | 開始下小雪 |
大雪 | 12月8日 | 開始下大雪 |
冬至 | 12月22日 | 黑夜最長 |
小寒 | 1月6日 | 天氣寒冷 |
大寒 | 1月21日 | 一年中最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