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稱 | 簡述 |
---|---|
九靈太妙白玉龜台夜光金精祖母元君 | 地位尊崇,與西王母混淆 |
一炁梵王先天神後摩利支天鬥母無上元君 | 先天神後,與紫光夫人同源 |
紫光金尊聖德巨光天后 | 等同王母娘娘,尊稱北斗九真聖德天后 |
圓明道母天尊 | 醫神屬性,與西王母相聯 |
中天梵炁鬥母元君 | 祖劫在玄明真淨天,修行玄靈妙道 |
瑤天紫極摩利支天大帝 | 分身妙行玉女救度生民 |
聖德巨光天后摩利支天大聖 | 降魔屬性,消除障難 |
大圓滿眾星月光摩利支天鬥母 | 月神,兼具醫神屬性 |
大梵天宮,聖師鬥姥 | 中天梵炁,圓明道姥天尊 |
一炁梵天,三光聖母 | 駕遊日月二宮前,敕賜雷霆大法主 |
聖德巨光天后,摩利攴天大聖 | 四頭八臂,法力無邊 |
天醫大聖圓明鬥姥元君 | 掌管雷霆,司醫保命 |
九天雷祖大帝,日宮太陽帝君 | 西方八天化身,金星所化 |
大梵先天乾元聖母鬥姆 | 分身碧霞元君,統嶽府神兵 |
紫光明哲慈惠太素元後金真聖德天尊 | 九曲華池中化生九子,後演化九皇大帝 |
東華慈救皇君天醫大聖 | 醫神屬性,和持有不死藥的西王母混為一談 |
無上玄元天母主 | 四頭八臂,託日月 |
鬥姥,道教尊神中的「元始天尊」之母
一、鬥姥信仰的起源與發展
鬥姥信仰在中國民間流傳已久,其源頭可追溯至上古時期的星宿崇拜。相傳,鬥姥掌管北斗七星,是主宰人生命運、福禍吉凶的司命星君。到了漢晉時期,鬥姥信仰逐漸融入道教,成為道教三十六天罡中的神祇。隨著道教的發展,鬥姥的地位不斷提升,並被尊為「先天道君祖師」、「元始天尊」之母。


二、鬥姥的形象與傳説
在民間,鬥姥通常被描繪成一位慈祥的老嫗,白髮蒼蒼,頭頂九顆星宿,身披七星法袍,手執藜杖。相傳,鬥姥曾在東嶽泰山上修道,感應天地之功德,得證金仙,掌管北斗星區,護佑人間安寧。鬥姥信仰中流傳著許多關於她的傳奇故事,例如:
- 北斗化身:傳説北斗七星化身為七仙女,奉旨下凡渡化眾生,並將鬥姥之道傳播人間。
- 收服妖魔:鬥姥曾率眾神收服了肆虐人間的妖魔,並將其化為星宿,鎮守四方。
- 降伏瘟疫:鬥姥掌管星宿之變,能夠驅除瘟疫,保佑黎民百姓健康安泰。
三、鬥姥信仰的儀式與崇拜
鬥姥信仰在民間廣泛流傳,形成了獨特的儀式與崇拜活動,其中最重要的是:
- 鬥姥誕辰:鬥姥誕辰在農曆四月初八日,各地道觀會舉行盛大的祝壽法會,信徒們紛紛供奉祭品,祈求福祉。
- 北斗七星祭:在鬥姥誕辰前後,信徒們會舉行北斗七星祭,祈求健康平安、事業順利,消災解厄。
- 鬥姥法會:道教中有特別的鬥姥法會,由道士誦經祈福,信徒們聆聽教誨,祈求鬥姥庇佑。
四、鬥姥信仰的民間影響
鬥姥信仰對中國民間的影響深遠,它不僅是一種宗教信仰,更是一種文化習俗:
- 星宿信仰:鬥姥信仰承襲了古代星宿崇拜的傳統,並將北斗七星與人類命運聯繫在一起。
- 道教文化:鬥姥是道教重要的神祇,其信仰豐富了道教的教義和禮儀。
- 民間習俗:北斗七星祭、鬥姥誕辰等儀式已成為民間重要的節日習俗,傳承著傳統文化。
五、鬥姥信仰的傳播與流變
鬥姥信仰隨著道教的傳播,逐漸傳播到海外華人社區。在東南亞、歐美等地,都有供奉鬥姥的道觀和廟宇。近年來,隨著文化交流的深入,鬥姥信仰也開始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
六、鬥姥信仰的社會意義
鬥姥信仰在社會上具有重要的積極作用:
- 調節心理:鬥姥信仰為信徒提供了精神寄託,幫助他們面對人生中的困難和挫折。
- 倫理教化:鬥姥信仰宣揚善惡有報、扶危濟困的思想,促進社會道德水準的提升。
- 文化傳承:鬥姥信仰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具有重要意義。
七、鬥姥信仰的表格彙整
延伸閲讀…
鬥姥元君
鬥姥元君- 蓬瀛仙館Fung Ying Seen Koon
項目 | 內容 |
---|---|
起源 | 上古星宿崇拜 |
融入道教 | 漢晉時期 |
地位 | 「先天道君祖師」、「元始天尊」之母 |
形象 | 慈祥老嫗,頭頂九顆星宿 |
誕辰 | 農曆四月初八日 |
儀式 | 鬥姥誕辰、北斗七星祭、鬥姥法會 |
影響 | 星宿信仰、道教文化、民間習俗 |
社會意義 | 心理調節、倫理教化、文化傳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