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器與禮器的集大成者:鐘**
**鐘是一種東亞傳統打擊樂器,源自中國商朝,以金屬製成,形狀呈倒碗形,上窄下寬。
佛教傳入後,鐘成為寺院報時法器,稱為「梵鐘」,又稱「犍稚」或「信鼓」。
**
台灣早期廟會活動**中常有鐘鼓齊鳴,後逐漸電動化。
廣義的「鐘」涵蓋所有青銅樂器,是中國八音之一。《古今樂錄》則將「鐘」專指甬鐘和鈕鐘,與鎛、錞、鐲等樂器並列。


鎛和鐘為流傳悠久的青銅樂器,常被一同探討。戰國末期,鎛逐漸被鈕鐘同化。
樂器之鐘包含鎛、鈕鐘、甬鐘,以及春秋戰國以降的各種東亞鐘類打擊樂器。
神話傳説中,鐘由炎帝後裔伯陵和吳權之妻緣婦所創。其他文獻也記載了關於垂創造鐘的傳聞。
鐘可能源自竹筩(竹筒),後逐漸演變為甬鐘等金屬樂器。
鈴與鐘淵源深厚。考古資料顯示,鐘類樂器的原始形態可能是陶鈴或陶鐘。
古籍中常以鈴來比喻鐘。現存古鐘中也不乏鈴為名的例子,如河南沂川下寺1號墓出土的鈕鐘。
鈴與鐘腔體形製相似,區別在於有無舌。早期鈴隨著冶鑄技術進步,體型逐漸增大,直接撞擊發音方式難以實施。鈴懸掛改用槌擊,省去了舌,便成了鐘。
最早的銅鈴出土於山西襄汾陶寺遺址,但體型過小,不易與原始鈴、鐘直接聯繫。
鐃與鐘形狀相似。考古資料表明,鐘可能脱胎於商代鐃。鐃形製與鐘相似,懸掛於口朝上,用槌敲擊。
南方出土的大鐃厚重而宏大,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大型青銅樂器。鐃不斷演變,可能演變成後世的鐘。大鐃上的乳釘或繁複飾文,也可能是鐘枚結構的來源。
合瓦形鐘橫截面呈合瓦形,共鳴衰減迅速,可避免圓形鐘嗡鳴過長,演奏出更豐富的旋律。合瓦形鐘興盛於戰國,沒落於漢代。
《周禮·冬官考工記》詳細描述了鐘的形製。其形狀仿照兩片瓦片對合,形成鋭角稱「銑」,下緣稱「於」,敲擊部位稱「隧」,鐘頂稱「舞」,懸掛柄稱「甬」,旋環稱「旋」。
狹義的鐘有甬鐘和鈕鐘兩類。甬鐘有柄,懸掛時鐘體傾斜;鈕鐘無柄,鐘頂有鈕,懸掛時鐘體正立。
甬鐘是西周樂懸主體,產生於西周初期。鈕鐘由甬鐘演變而來,體型較小,音量較高。
廣義的樂鐘還包括鎛。鎛最早出現於商代,形狀類似甬鐘,但下部平口,音量宏大。春秋早期,鎛飾紋豐富,但後來趨於簡化,並於戰國末期被鈕鐘融合。
漢代以後,雙音技術逐漸流失,合瓦形鐘退出了歷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圓形鐘的興起。
自宋徽宗起,仿照周代鐘製作了大量「大晟鐘」。清康熙、乾隆年間也仿製了許多古鐘
圓形鐘橫截面為圓形,底端開口。東漢以後,鐘在社會生活中具有報時作用。南北朝開始,佛教傳入,梵鐘流行於寺院。
梵鐘可能受古印度銅鈴影響,但古印度並未發現類似梵鐘的樂器。南方梵鐘圓筒形平直口,可能源於先秦合瓦形鐘;北方梵鐘圓筒形波曲口,可能仿自蓮瓣圖案。
自宋代至清代,大量梵鐘湧現。
鐘作為樂器與禮器,起於西周,盛於戰國,衰於西漢。殷商末期,鎛鐘已出現在南方古越族活動區域。
最早的鎛,出土於江西新喻大洋洲商墓。西周時期的鐘多為五音缺商。
最早可考證的甬鐘,出土於陝西寶雞竹園溝𢐗伯格墓。葉家山編鐘曾被認為是最早的編鐘,但年代可能略晚。
大銅鐘在中國悠久歷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中國是鐘的發源地。作為中國銅文化的組成部分,流傳至今的古銅鐘反映了中國古老民族文化的豐富魅力。
延伸閲讀…
大型銅鐘種類都有哪些
機械鐘的種類
鐘的種類
鐘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打擊樂器,在各種文化和宗教中都有不同的用途和形式。以下是依據構造、材料、用途對鐘進行分類:
依據構造分類
構造類型 | 特徵 |
---|---|
編鐘 | 由大小不等的青銅鐘排列而成 |
木魚 | 用木頭雕刻成魚形,內部懸掛一枚木舌 |
鈴鐺 | 由金屬或陶瓷等材料製成,內部有金屬珠 |
依據材料分類
材料 | 特徵 |
---|---|
青銅鐘 | 古代常見的鐘,具有深沉渾厚的音色 |
鐵鐘 | 較為低廉,音色較為清脆 |
銅鐘 | 音色清晰響亮,常使用於寺廟中 |
陶瓷鐘 | 音色清脆明亮,常製成裝飾品或紀念品 |
依據用途分類
用途 | 特徵 |
---|---|
時鐘 | 用於計時,具有指針或顯示數字 |
佛鐘 | 寺廟中使用的鐘,用於莊嚴時刻的敲響 |
鐸鈴 | 馬車或門上懸掛的鈴鐺,用來預警或通知 |
教堂鐘 | 教堂中使用的鐘,用於報時或召集信徒 |
其他特殊鐘種
除了上述分類外,還有以下較為特殊的鐘種:
特殊鐘種 | 特徵 | 用途 |
---|---|---|
大貝爾 | 世界上最大的鐘,位於俄羅斯 | 裝飾性 |
風鈴 | 由許多小鈴鐺懸掛而成,隨風擺動會發出清脆的聲音 | 裝飾性 |
擺鐘 | 有擺動的鐘擺,用於計時 | 裝飾性、計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