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區沿革與發展
桃園,原為桃園區,位於桃園市東北部,與新竹、大園、楊梅、平鎮等區相鄰,為全國人口密度最高的鄉鎮市區。清雍正年間,漢人墾民入墾,遍植桃樹,後改稱「桃仔園」。1920年,台灣地方改制後,稱「桃園街」,劃歸新竹州桃園郡管轄。戰後,改制為桃園鎮,1971年升格為桃園市。2014年,隨着桃園縣改制升格為直轄市,改制為桃園區。
桃園區根據地形分為桃園台地與林口台地,南崁溪流貫東北部,氣候温和濕潤。轄區內户數約19.1萬户,人口約47.1萬人,行政區劃分為82裏。


桃園區交通便利,有縱貫鐵路、高速公路、桃園國際機場等交通樞紐,並設有桃園車站。公車路線發達,與桃園市其他地區及鄰近縣市連接。
桃園區擁有豐富的公園綠地,包括文昌公園、虎頭山公園等112座公園與綠地,還有桃仔園大廟、三級古蹟桃園景福宮等文化古蹟。此外,桃園區亦為桃園市政府所在地,是桃園市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桃園區地名由來
歷史沿革
桃園區的地名由來,與桃園神社的建立息息相關。桃園神社建立於1935年,原址即為現今桃園區武陵國民小學操場所在地。當時日治政府高高在上,而平民百姓只能在神社外圍的廣場活動,故將該廣場稱作「宮前廣場」。
時期 | 地名 | 緣由 |
---|---|---|
1935年 | 宮前廣場 | 位於桃園神社前之廣場 |
1945年 | 桃園 | 因神社而蒙受桃園之名,簡稱桃園 |
1946年 | 桃園區 | 將桃園街改制為桃園鎮,後又改為桃園區 |
桃園神社
桃園神社於1935年8月6日鎮座,主祀北白川宮能久親王。親王於1895年率軍來台,曾於桃園一帶徵戰,不幸染病身亡。為紀念其功績,故在桃園建神社祀之。
神社由台北帝大建築科山田守所設計,採唐風建築風格。主殿、拜殿、神門等建材皆為台灣檜木,風格典雅莊重。神社正前方有寬闊的參道,兩旁種植樟樹,櫛比鱗次,形成肅穆的氛圍。
地名變遷
戰後,桃園神社於1945年被拆除。原址 zunächst改稱「自由廣場」,後因居民習慣稱呼為「桃園」,因此於1946年將「桃園街」改制為「桃園鎮」,1950年,又改名為「桃園區」。
桃園區的地名由來,見證了台灣近代史的更迭。從宮前廣場到桃園神社,再到今天的桃園區,這一段地名變遷的過程,也述説著桃園這座城市不平凡的歷史故事。
名勝古蹟
名稱 | 地址 | 建立年代 |
---|---|---|
桃園神社遺址 | 桃園區武陵國民小學操場 | 1935年 |
桃園忠烈祠 | 桃園區桃園神社遺址 | 1964年 |
桃園孔廟 | 桃園區桃園國中校園 | 1981年 |
桃園故事館 | 桃園區中山路67號 | 2019年 |
延伸閲讀…
桃園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民報文化】桃園地名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