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態度的意思】態度:瞭解你的言行舉止傳達出的訊息

【態度的意思】態度:瞭解你的言行舉止傳達出的訊息

態度,內外兼修的彰顯

《荀子·修身》雲:「儀表、舉止、進退、趨行,遵循禮儀則優雅得體,背離禮儀則粗鄙僵固,凡俗野蠻。」《呂氏春秋·去尤》述:「失斧者,疑鄰子所竊,其步履、神態、言語、行為皆顯偷竊之態。」陸遊《老學庵筆記》載:「盛世時,鄜州田氏製作泥像,生動傳神,姿態萬千,京城工匠雖效仿,亦不能及。」王統照《沉思》言:「其姿態自然安詳,更突顯其深思熟慮的神情。」唐陸龜蒙《送侯道士還太白山序》記:「侯生嘗試舉,名彤,作七言詩,文采飛揚,氣度不凡。」晏幾道《浣溪沙》詞雲:「纖腰曼妙,風情綽約,嬌美容顏,相得益彰。」丁玲《母親》描繪:「他慷慨激昂的言論與舉措,令人欽佩不已。」邵雍《知人吟》唱道:「危急時刻,觀其姿態,險境之中,顯其胸懷。」老舍《二馬》斥責:「這種苟且偷生的姿態,最為卑賤,最無志氣。」

詞彙 取代詞彙
態度 風采、儀態、氣度、姿態、神韻
彰顯 表露、流露、呈現、展現、顯現
文采飛揚 氣度不凡
纖腰曼妙 身姿綽約
嬌美容顏 容光煥發
相得益彰 渾然天成
慷慨激昂 熱血沸騰
言論舉措 言行舉止
欽佩不已 敬佩之至
危急時刻 生死關頭
卑賤 無恥、下賤
無志氣 懦弱、頹唐

態度的意涵與影響

態度的定義

態度的意思 Play

態度是指一個個體對特定客體、議題或現象所持有的相對持久的心理傾向,包含認知、情感和行為三項要素。

態度的種類

態度的意思

根據其強度和方向,態度可分為:

態度種類 強度 方向
正向態度 正面
負向態度 負面
中立態度

態度形成的因素

態度的形成受以下因素影響:

  • 直接經驗:與客體的直接接觸塑造認知和情感。
  • 間接經驗:從他人或媒體獲得資訊,建構態度。
  • 社會規範:社會環境和文化影響態度。
  • 個體特質:個人價值觀、信仰和性格塑造態度。

態度的功能

態度具有以下功能:

  • 適應環境:引導個體行為,協助其適應周遭環境。
  • 自我表現:反映個體的價值觀和認同。
  • 社會互動:影響個體與他人的互動模式。
  • 知識組織:組織和解釋相關資訊,形成態度框架。

態度變化的因素

以下因素會導致態度變化:

  • 新資訊:接觸新的資訊或觀點挑戰原有態度。
  • 直接體驗:親身經歷顛覆既有認知或情感。
  • 社會影響:他人或羣體的態度施加影響。
  • 個人因素:認知能力、價值觀和動機影響態度變化。

態度與行為的關係

態度與行為之間的關係並不總是直接或一致,受以下因素影響:

  • 行為意向:個體改變行為的動機和願望。
  • 社會情境:環境因素和社會規範影響行為表現。
  • 個人特質:個體的價值觀、衝動性和習慣塑造行為。

應用:

瞭解態度的意涵和影響在許多領域中至關重要,例如:

  • 市場行銷:瞭解消費者態度有助於制定有效的行銷策略。
  • 社會心理學:研究態度的形成和變化有助於理解社會互動。
  • 教育:培養積極的態度對於學生學習和個人成長至關重要。
  • 公共衞生:促進健康的態度有助於改善整體健康狀況。

結論

態度是複雜且動態的心理傾向,塑造我們的認知、情感和行為。瞭解態度的形成、功能、變化和與行為的關係對於個人、社會和組織來説都至關重要。

延伸閲讀…

態度_百度百科

態度的意思- 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