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 時間 | 人物/部門 | 內容 |
---|---|---|---|
柬埔寨假綁架案 | 今(16) | 直播主”晚安小雞”/”阿鬧” | 自導自演綁架鬧劇被判刑2年,罰款400萬柬幣 |
中華男籃備戰亞洲盃 | 15日 | 劉錚 | 質疑僅剩6、7人集訓,練習強度不足 |
劉德華簽名被鑑定 | 近日 | 劉德華/女粉絲 | 30年前簽名被女粉絲老公用來求婚,經鑑定為真 |
東北季風減弱 | 明(17日) | 中央氣象局 | 氣温回升,平地預計高達30度,留意反潮現象 |
國民黨批民進黨減免對日關税 | 今(31日) | 國民黨 | 指責蔡政府單方面調降對日關税,造成每年1.6億元税損,有失平等 |
品保協會出會美加國際旅行社 | 今(16日) | 品保協會 | 因未補繳保證金,美加國際旅行社遭品保協會除名 |
印度勞工簽署備忘錄 | 今(16日) | 駐印度代表葛葆萱大使/印度台北協會葉達夫會長 | 我國與印度簽署引進印度勞工備忘錄,遭國民黨批評為欺騙 |
高爾夫球場球友遭小白球擊傷 | 4年前 | 林姓男子 | 在彰化高爾夫球場遭天外飛來的小白球擊中左眼,導致左眼球破裂,幾乎失明 |
夫妻返鄉過年起衝突 | 春節 | 林姓男子/楊姓妻子 | 楊姓妻子與婆婆生活習慣不合,婆婆拒絕補辦婚禮,引發家庭糾紛 |
蔣萬安參加台北市長選舉 | 16日 | 蔣萬安 | 蔣萬安宣佈參選台北市長,並發布競選廣告,強調「新台北,市政大翻新」 |
德政梗意思:從「德不配位」到網路迷因
德政梗意思一詞源自於中國古代政治語彙中的「德政」,意指統治者施行的有利於民生或社會發展的政策。然而,在網路時代,「德政梗」衍生出新的含義,成為一種諷刺或調侃某人或某些組織行為失格或不符期望的網路迷因。
德政梗意思: | 網路用法: |
---|---|
1. 古代政治中的德政政策 | 2. 諷刺某人或組織的行為與所聲稱的德行不符 |
3. 調侃某人虛偽或裝腔作勢 | |
4. 批評某人或組織不負責任或未兑現承諾 |
德政梗的起源與演變
「德政梗」的起源可追溯至古典時代的儒家思想。儒家強調統治者應具備「德」行,以仁義治國、施行德政,造福黎民。然而,隨著歷史演變,德政逐漸淪為統治者籠絡民心的宣傳工具,與實際執行的政策相去甚遠。


進入網路時代,「德政梗」的含義進一步演變。網友們利用「德政」一詞的諷刺意味,創造出各種迷因來調侃那些聲稱自己有德行,但實際上言行不一的個人或組織。這些迷因往往通過對比某人自詡的德行與其實際表現,營造出反差效果,從而達到諷刺或調侃的目的。
德政梗的應用場景
德政梗在網路世界中的應用場景十分廣泛,常見於以下情況:
- 批評政客的空口承諾:當政客做出不切實際或無法兑現的承諾時,網友們會使用德政梗來嘲諷其虛偽和不負責任。
- 調侃企業的營銷手段:部分企業或品牌會利用公益或慈善活動來營造正面形象,但實際上卻存在著不道德或違法的行為。此時,德政梗便能作為一種有效的調侃工具。
- 諷刺名人或網紅的言行失當:當名人或網紅公開發表不當言論或做出荒唐行為時,德政梗可以幫助網友們表達對其失望或反感。
- 表達個人對某件事的諷刺或無奈:德政梗不僅能用於調侃他人,也能作為一種自我調侃或表達無奈情緒的方式。
德政梗的正面和負面影響
德政梗作為一種網路文化現象,既有正面影響,也存在一定負面影響。
正面影響包括:
- 提升大眾的監督意識:德政梗可以喚醒大眾對虛偽和不負責任行為的關注,並促進社會輿論的形成。
- 激發網路創作的靈感:德政梗激發了網友們的創作靈感,衍生出大量創意十足的迷因。
- 緩解社會壓力:通過德政梗的發洩和調侃,人們可以釋放對社會不公或負面事件的壓力。
負面影響包括:
- 淪為宣洩情緒的工具:德政梗有時會淪為宣洩情緒的工具,助長網路上的負面氛圍。
- 過度簡化問題:德政梗往往過於簡化問題,忽視了背後的複雜因素。
- 對個人造成傷害:某些德政梗可能包含人身攻擊或惡意中傷,對當事人造成傷害。
使用德政梗的注意事項
在使用德政梗時,需要注意以下事項:
- 適度使用:過度使用德政梗會降低其諷刺效果,甚至造成審美疲勞。
- 把握分寸:避免使用攻擊性或冒犯性的語言,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紛爭。
- 注意語境:使用德政梗時應注意語境,確保其與所批評或調侃的行為相符。
- 明確諷刺對象:在使用德政梗時,應明確指向其所諷刺或調侃的對象,避免產生誤會。
- 避免人身攻擊:德政梗應重點批評行為本身,而不是對個人進行人身攻擊。
通過合理使用德政梗,一方面可以達到對虛偽和不負責任行為的有效諷刺,另一方面也能避免其負面影響,促進網路上理性健康的討論環境。
延伸閲讀…
德政的意思
德政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