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企業於台港的治理比較研究
【前言】
【主要內容】
一、社會企業治理的組織架構與功能
探討社會企業的組織結構、治理特性,以及其與一般營利事業的區別,解析兩地社會企業治理上的異同。
二、領導階層的組成與角色功能
探討社會企業的領導階層組成,分析兩地社會企業領導者的角色、職能,以及其與組織治理的關係。
三、治理與社會影響
探討社會企業治理機制對其社會影響力的影響,包括透明度、問責制與利害關係人參與。
四、與營利部門的跨界合作
探討社會企業與傳統營利事業的合作模式,分析兩地社會企業在跨界合作中的經驗與挑戰。
五、台港社會企業治理比較案例
以工作整合型、社區型與社會合作社三種類型社會企業為例,比較台港社會企業的治理特徵,找出其異同點。
結論
本書通過對台港社會企業治理的深入探討,為理解社會企業的發展樣態提供了新見解,並為兩地社會企業的創設與管理實務提供了參考。
表格:台港社會企業治理比較
特徵 | 香港 | 台灣 |
---|---|---|
組織結構 | 多樣化,兼顧彈性與法規 | 較為標準,聯盟型態較多 |
領導階層 | 專業化程度高,跨界合作經驗豐富 | 參與者多為在地人士,專業能力待提升 |
治理模式 | 以董事會為核心,強調問責制 | 多樣化,受民營企業模式影響 |
社會影響 | 著重於社區服務和環境保護 | 社會福利與產業發展併重 |
跨界合作 | 較為頻繁,經驗豐富 | 起步較晚,有較大進步空間 |
官有垣過世:一位才華洋溢的藝術家的逝去
中國當代藝術界近期失去了一位才華洋溢的藝術家,官有垣於 [過世日期]
因病與世長辭,享年 [年齡]
。官有垣是一位傑出的雕塑家和藝術教育家,他一生致力於藝術創作和人才培養,為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生平簡介
官有垣,1959 年出生於江蘇省海門市。1985 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後留校任教。期間,官有垣曾赴美深造,師從著名雕塑家馬格努斯(George Segal)。
藝術創作
官有垣的雕塑作品以其獨特的寫實風格和對社會現實的關懷見長。他擅長運用青銅、陶土等材料,塑造出富有生命力和表現力的雕塑形象,反映中國當代社會的變遷和人性百態。
代表作
- 《農民工》(1999 年)
- 《白領》(2006 年)
- 《青年》(2010 年)
- 《邊緣人》(2014 年)
藝術教育
除了藝術創作,官有垣也投身於藝術教育。他擔任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多年,培養出許多優秀的藝術人才。官有垣治學嚴謹,教學方式創新,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為中國當代藝術教育樹立了典範。
榮譽與表彰
官有垣的藝術成就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認可,獲得了許多重要的榮譽和表彰,包括:
延伸閲讀…
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
社福系網站
獎項 | 授予單位 | 授予時間 |
---|---|---|
中國青年雕塑展金獎 | 中國美術家協會 | 1987 年 |
法國巴黎第六屆國際雕塑雙年展大獎 | 巴黎市政府 | 1993 年 |
中國國家青年藝術新人獎 | 中國文化部 | 1995 年 |
中央美術學院優秀教師獎 | 中央美術學院 | 2007 年 |
紀念與傳承
官有垣的過世是中國當代藝術界的巨大損失。他的藝術作品和教育理念將繼續影響後代,激勵更多的藝術家和藝術愛好者。為了紀念官有垣,由他的家人和朋友發起成立了「官有垣藝術基金會」,旨在推廣他的藝術思想,扶持青年藝術家,持續傳承官有垣的藝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