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地名由來】挖掘台灣之謎:探索「台灣」地名的由來與全島指稱演變

【台灣的地名由來】挖掘台灣之謎:探索「台灣」地名的由來與全島指稱演變

台灣:名稱由來的流變

[《三國志·吳書·孫權傳》載:黃龍二年春正月,孫權遣將軍衞温、諸葛直率軍萬人,浮海探訪夷洲和亶洲……將領前往夷洲,擒獲數千人後返回東吳。但史料並未明確記載夷洲即指台灣,此説法在學界仍有爭議。]**

日本曾稱台灣為「高砂」、「高砂國」或「高山國」。此名稱源自台灣一山峯的音譯,即「打狗山」。京都金地院所藏《異國渡海御朱印帳》稱呼台灣為「高砂國」,也曾以「塔伽沙古」、「塔曷沙古」、「多加佐古」等萬葉假名表示。

台灣的地名由來 Play

中國史籍中,早在七世紀即有「流求」的記載,十一世紀開始出現在海外地圖中,不過確切所指為何地不得而知。明代永樂年間,朱元璋派遣使節至琉球國,琉球國王遂遣使回訪明朝,並將琉球國分為「大琉求」和「小琉求」。「大琉求」即指派遣使節的琉球國,而「小琉求」的實際方位仍舊無法確定。十六世紀末期,歐洲航海者明確將「小琉求」指稱為從琉球航行可見的島嶼,即今日之台灣。

「福爾摩沙」(Ilha Formosa)一名起源於葡萄牙語,意指「美麗島」。據傳,1544年葡萄牙航海者經過台灣海面時,驚嘆於其美麗景色,故呼喊「Ilha Formosa」。葡萄牙人並將其繪製於十六世紀中葉的地圖中,作為琉球島鏈南端的標誌。16世紀後期,西班牙人也將台灣稱為「Isla Hermosa」,成為專門指稱台灣的名稱。此稱呼沿用於1950年代以前,歐洲也曾以此名指稱台灣海峽為「福爾摩沙海峽」。

台灣的地名由來

荷蘭人於1624年佔領台灣後,普遍將台灣西南海岸一帶稱為「北港福爾摩沙島」,可能是指嘉義布袋、台南北門一帶。1603年,陳第隨明將沈有容來台,著述《東番記》,文中首次出現「大員」一詞。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大員」興建熱蘭遮城,此地成為台灣的行政中心,其名稱後演變為台灣全島的稱呼。17世紀明清文獻也有「台員」、「大圓」、「大灣」、「台灣」等記載,日本同期文獻也稱台灣為「大冤」、「大宛」。

鄭成功攻台前,稱一鯤身為「台灣」,其上的城堡熱蘭遮城稱為「台灣城」,市街則稱「台灣街」。鄭成功攻台失敗後,將原稱台灣的一鯤身改稱「安平鎮」,將台灣本島稱為「東都」。後又改稱「東寧」。

「台灣」之名,可能源於原住民大武壠族的「台窩灣」部落,意為「交會之地」或「濱海之地」,位於現今台南安平地區附近。荷蘭人來台時便採用此名,音譯為「Teyouan」等。閩南人則按發音寫作「大員」等。清朝將台灣納入版圖後,改以「台灣」設置台灣府,此名遂成為該島嶼的正式稱呼。

1971年中華民國失去聯合國席位,1979年美國政府不再承認中華民國,並在《台灣關係法》中稱呼其為「台灣治理當局」。俄羅斯聯邦的《俄羅斯與台灣關係法》也有類似規定。

「台灣」原為音譯字,寫作「台灣」時,通常使用繁體字「台」,與簡體字「台」通用。中華民國政府將「台」強制改印為「台」後,解嚴後又不再強制統一。2002年,台北市政府推動「正體字運動」,全面於相關公文中使用「台」字。2010年,教育部宣佈公文一律使用「台灣」,中央其他部會也建議跟進,學術論文審查亦將原稿的「台」強制代換為「台」。

歷代字書中,「台」字在漢代發音為「ㄧˊ」,與「怡」字通用。唐宋時期,可念為「ㄊㄞˊ」、「ㄊㄞ」,其中「ㄊㄞ」音為部分地名正音。「台」也是「胎」、「苔」、「颱風」等字的聲符。

台灣的地名由來

引言

台灣的地名由來是一門深奧且饒富趣味的學問,反映著島嶼豐富的歷史、文化和地景。本文將探討「台灣」之名的由來,並介紹各個主要城市和地區的地名起源,讓讀者深入瞭解台灣這個美麗島嶼的命名故事。

台灣名稱的由來

荷蘭殖民時期

1624年,荷蘭東印度公司登陸台灣南部,將其命名為「Tayouan」,意指「台灣」。該詞源自原住民西拉雅族的語言,意思為「平原」、「低地」或「人多的地方」。

鄭氏王朝

1662年,鄭成功趕走荷蘭人,建立鄭氏王朝。鄭成功意圖將台灣改名為「東寧」,意指「東方的安寧」,然而並未正式宣佈。

清朝時期

1683年,清朝統治台灣,取台階中央之意,將「台員」改為「台灣」。自此,「台灣」成為這座島嶼的官方名稱,沿用至今。

延伸閲讀…

台灣地名

台灣名稱由來

主要城市和地區的地名由來

城市/地區 地名由來
台北市 大台北地區的中心,昔稱「淡水」,後改為「台北」,意指「北方的都城」。
新北市 隸屬於台北市北邊,故稱「新北」。
桃園市 桃園地區盛產桃子,故得名。
台中市 位於台灣中部,昔稱「台灣府」,後改稱「台中」,意指「台灣的中心」。
台南市 台灣南部重要的都市,昔稱「大灣」,後改稱「北港」,後又改稱「台南」,意指「台灣的南邊」。
高雄市 台灣南部最大的港口城市,昔稱「打狗」,後改稱「高雄」,意指「高大的港口」。
宜蘭縣 宜蘭地區盛產蘭花,故得名。
花蓮縣 花蓮地區瀕臨太平洋,風景宜人,故得名。
台東縣 位於台灣東部,故得名。
屏東縣 位於台灣最南端,故得名。

結論

台灣的地名由來豐富多樣,藴含著這座島嶼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地理特徵。從荷蘭的「Tayouan」到清朝的「台灣」,以及各個城市和地區的獨特命名,這些地名見證了台灣的發展歷程,並為其添上了一抹獨特的魅力。通過瞭解這些命名故事,我們不僅能深入認識台灣,也能更加欣賞其文化和歷史底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