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故宮:明代初期的皇宮藍本
明故宮:歷史回顧


- 永樂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南京故宮結束了皇宮使命。
- 嘉靖十四年(1535年):端門、奉天門傾圮,明世宗下令禁止修復。
- 正統十四年(1449年):謹身殿因雷擊失火,奉天殿、華蓋殿、文淵閣焚毀。
- 宣德年間:曾派人修葺南京故宮。
- 永樂三年(1405年):拓展皇城西垣,納入原西安門至楊吳城壕區域。
- 永樂元年(1403年):下令修皇城蕭牆。
- 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攻破應天,南京故宮落入燕王之手。
- 建文二年(1400年):承天門失火,改謹身殿為正心殿等。
-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再次改建南京故宮。
- 洪武八年(1375年):放棄營建中都,集中力量修建南京故宮。
- 洪武六年(1373年):開始增築京師城和內城,設置文華堂、武英堂。
-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即位,建立明朝,應天府作為南京。
-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在應天(南京)開始營建新宮。
南京故宮:建築特色
- 明故宮位於中山東路南北兩側,佔地面積超過101.25公頃。
- 宮殿四周圍繞城牆,高9.6米,寬6.8米。
- 宮殿建造在燕雀湖原址之上,使用木樁加固地基。
- 宮殿內有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等主要建築。
- 皇城之外設有太廟、社稷壇等建築。
- 宮殿設計注重風水理念,以紫金山為靠山。
南京故宮:現狀與意義
- 現今,南京故宮的殿宇宮門大多傾毀。
- 萬曆初年,僅有奉先殿、武英殿、大庖廚、承運庫等建築得以重建。
- 1956年,南京故宮列為第一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 2006年,南京故宮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序號 | 建築 | 建成年代 | 現狀 |
---|---|---|---|
1 | 奉天殿 | 1367年 | 已毀 |
2 | 華蓋殿 | 1367年 | 已毀 |
3 | 謹身殿 | 1367年 | 已毀 |
4 | 太廟 | 1367年 | 部分遺址 |
5 | 社稷壇 | 1367年 | 部分遺址 |
6 | 承天門 | 1367年 | 已毀 |
7 | 端門 | 1367年 | 已毀 |
8 | 午門 | 1367年 | 已毀 |
9 | 東華門 | 1367年 | 部分遺址 |
10 | 西華門 | 1367年 | 部分遺址 |
11 | 玄武門 | 1367年 | 已毀 |
12 | 奉先殿 | 1368年 | 部分重建 |
13 | 武英殿 | 1368年 | 部分重建 |
14 | 文淵閣 | 1368年 | 已毀 |
15 | 大庖廚 | 1368年 | 部分重建 |
16 | 承運庫 | 1368年 | 部分重建 |
明朝南京皇宮:紫禁城的先行者
明朝南京皇宮,又稱明故宮,是明朝早期皇帝的皇宮,位於今南京市玄武區。它是紫禁城的先行者,規模宏大,佈局嚴謹,曾是明朝政治和文化中心。
歷史沿革
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定都南京,於洪武八年(1375年)開始營建明故宮。經過十年的建設,於洪武十八年(1385年)完工。隨後,明朝前四位皇帝:朱元璋、朱允炆、朱棣、朱高熾均在此臨朝執政。
永樂四年(1406年),朱棣遷都北京,建紫禁城。此後,明故宮逐漸被廢棄。清順治二年(1645年),清軍攻破南京,明故宮被毀。如今,遺址僅存城牆、宮殿基址和一些建築遺構。
佈局結構
明故宮佔地面積約340萬平方米,呈長方形,四周環繞城牆和護城河。宮內主要建築皆沿中軸線佈局,包括:
建築 | 功能 |
---|---|
奉天殿 | 舉行重大典禮 |
華蓋殿 | 皇帝平日朝見大臣 |
奉先殿 | 供奉先祖牌位 |
文華殿 | 皇帝處理日常政務 |
武英殿 | 儲藏典籍和舉行科舉考試 |
乾清宮 | 皇帝寢宮 |
交泰殿 | 皇后寢宮 |
坤寧宮 | 皇太后居住 |
東宮 | 皇太子居住 |
建築特色
明故宮建築風格宏偉莊嚴,以紅牆黃瓦為基調。其建築特點有:
- 重檐歇山:屋頂為重檐歇山式,兩層屋檐層層疊加,氣勢恢宏。
- 斗拱飛檐:建築大量採用斗拱和飛檐,層層疊疊,富於變化。
- 紅牆黃瓦:宮牆採用紅色,宮殿屋頂覆蓋黃色琉璃瓦,形成鮮明的視覺對比。
- 門窗朱漆:門窗皆以朱漆塗抹,顯得莊重典雅。
文化遺產
明故宮不僅是一座歷史建築,更是一座文化遺產。其內曾舉辦過科舉考試、祭祀典禮等重要活動。此外,明故宮還存留有大量的藝術珍品,如書畫、陶瓷等,反映了明朝時期的高超文化藝術水平。
如今,明故宮遺址已成為一處著名旅遊景點,每年吸引無數中外遊客前來參觀。它不僅見證了明朝歷史的興衰,更承載著悠久的中華文明。
延伸閲讀…
南京故宮- 明朝
南京故宮(明朝故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