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螢光彩裙:「黑裙」的斑斕改造 |
|—|—|
| 被稱為「黑裙」的魚種,因為經由人工改良後各種顏色一點也不黑,所以後來有人以「彩裙」統稱之。 |
| 彩裙大部分的原有黑色縱向條紋都被螢光完全覆蓋,少數仍保留原始特徵。 |
| 早年彩裙多半是染色魚,但這種既不人道又會傷害魚隻,且顏色會逐漸褪去的方式後來被市場淘汰。 |
| 現今仍在水族市場流通的彩裙主要是基改魚,是透過螢光蛋白等基因改良方式培育而成,與以前用在斑馬魚上的技術類似。 |
| 然而,基改動物的道德爭議卻引發討論。 |
| 店裡發現彩裙的特徵可能不一致,例如綠金磚的眼睛有的呈黑色,有的卻映著綠光。 |
| 部分燈魚玩家唾棄人工培育的品種,但基改螢光魚的市場表現卻不錯。 |
| 除了美觀外,如果基改能讓彩裙避免寄生蟲、適應更廣水質條件,或許能吸引更多支持。 |


彩色磚魚:色彩斑斕的海底奇觀
彩色磚魚(Pseudanthias squamipinnis),又稱鱗鰭假鱗魚,是一種色彩鮮豔的海洋魚類,廣泛分佈於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珊瑚礁生態系。
外型特徵
彩色磚魚體型嬌小,平均長度約10-12公分。其最顯著特徵是其鮮明的體色,成年雄魚通常呈現亮黃色或橙色,搭配藍色或紫色條紋和斑點,而雌魚則為淡黃色或灰白色。其中,雄魚的臀鰭尤為特別,上面佈滿了鮮豔的藍色條紋。
特徵 | 説明 |
---|---|
體型 | 長度約10-12公分 |
體色 | 雄魚:亮黃色或橙色,搭配藍色或紫色條紋和斑點;雌魚:淡黃色或灰白色 |
鰭 | 雄魚:臀鰭佈滿鮮豔的藍色條紋 |
分佈與棲息地
彩色磚魚主要分佈於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熱帶和亞熱帶珊瑚礁區。它們偏好棲息在珊瑚礁的邊緣或斜坡處,深度範圍從淺水區到30公尺深的水域。
地區 | 棲息地 |
---|---|
太平洋 | 珊瑚礁邊緣或斜坡 |
印度洋 | 珊瑚礁邊緣或斜坡 |
行為與習性
彩色磚魚是一種羣居性的魚類,通常會聚集在數量龐大的魚羣中。它們以浮游動物和小型甲殼類動物為食,會在珊瑚礁的空曠處巡遊覓食。彩色磚魚的雄魚會積極爭取配偶,並透過改變顏色和展示臀鰭來吸引雌魚。
生態意義
彩色磚魚在珊瑚礁生態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們是浮游動物和小型甲殼類動物的掠食者,有助於控制這些生物的數量。此外,它們鮮豔的體色具有警示功能,可以驅趕其他捕食者。
保育現況
目前,彩色磚魚的保育現況尚屬穩定。然而,由於棲息地破壞、過度捕撈和氣候變遷等威脅,其數量仍有下降的可能性。因此,維持珊瑚礁生態系的健康和避免過度捕撈是確保彩色磚魚永續生存的關鍵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