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地支的起源與演變
前言:
古老的”天干地支”系統作為時間和次序的符號,在中華文明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其起源至今仍是一個引人入勝的謎題。
地支與天干的誕生:
最早的稱呼可能為”甲子”,取自”干支”首字。而”干支”一詞的來源,或與”幹枝”概念有關,天干為”幹”,地支為”枝”,兩者相配而構成日序。”天干”為十個文字符號,象徵十日;”地支”為十二個符號,代表十二辰,後兩者合併形成六十個紀日單位,稱為”甲子旬”或”六十輪迴”。


漢代的傳説:
《世本》等漢代文獻記載,”甲子”由”大撓”製成,用於紀日。蔡邕則認為黃帝命大撓觀測北斗鬥柄指向,以此判定月份,並與天干結合而創立日序。
古代神話的演繹:
《淵海子平》一書將天干地支的起源歸於黃帝與蚩尤的徵戰,相傳黃帝以天干地支鎮壓凶煞之氣,而後大撓才將其配成六十甲子。另一種説法,來自”伏羲”的神話,相傳他”造甲曆”以定歲時。
商朝的運用:
考古證據表明,天干地支在殷商時期已廣泛應用。甲骨卜辭將卜問日期記錄為天干,例如”丙寅卜”、”癸酉卜”。商朝君王和王后的稱號也常以天干命名,如”武丁”、”母辛”等。
字義探究:
天干的符號本意已不可考,可能源於原始記號的借用。地支的十二辰則與十二生肖相呼應,如子與鼠、醜與牛等。天干分陰陽五行,陽幹(甲、丙、戊、庚、壬)象徵旺盛、強壯;陰幹(乙、丁、己、辛、癸)則表示衰落、萎縮。
起源猜想:
不同的學者對天干地支的起源提出了不同的猜想。郭沫若認為天干來自十進位記數,地支源於古巴比倫的黃道十二宮。吳宇虹反對郭的”外來説”,認為天干地支各自起源於中國本土。另有學者提出,天干地支的發明可能早於商朝,甚至可追溯至夏代或更早。
起源階段 | 説法 | 學者 | 證據或猜想 |
---|---|---|---|
商朝或更早 | 普遍應用 | 甲骨文、君主名號 | 純熟運用、十日為雛形 |
夏代 | 天干產生 | 陳遵媯 | 神話聯繫、漁獵社會 |
商代 | 加入地支 | 杜石然等 | 紀日法完善、六十日為週期 |
殷商 | 萌芽階段 | 裘錫圭、張秉權 | 原始記號、日序符號化 |
結論:
天干地支的起源是一個複雜而迷人的問題,至今仍有待進一步的探索。但可以確定的是,這一古老的系統在中華文明的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不僅用於紀年、紀日,也體現在傳統文化和哲學思想中。
五行十干:中國古代曆法的重要組成部分
五行十干在中國古代曆法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概念之一。自古以來,人們利用五行十干來推算時間、預測吉凶,並在醫學、風水等領域廣泛應用。
五行學説
五行學説最早起源於中國古代的陰陽思想,認為世間萬物都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構成,這五種元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約,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
十天干
十天干分別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其中,甲乙屬木,丙丁屬火,戊己屬土,庚辛屬金,壬癸屬水。十天干按照相生的順序排列,即甲乙生丙丁,丙丁生戊己,戊己生庚辛,庚辛生壬癸,壬癸生甲乙,如此循環往復。
五行與十干的對應關係
十天干與五行之間存在著對應關係,如下表所示:
五行 | 天干 |
---|---|
木 | 甲 乙 |
火 | 丙 丁 |
土 | 戊 己 |
金 | 庚 辛 |
水 | 壬 癸 |
十干在曆法中的應用
十天干被用於干支紀年法中,與十二生肖相配合,形成六十年一個週期。每個干支組合都代表著特定的年份,例如,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
此外,十天干還用於干支紀月法,表示每月的順序,例如,甲子月、乙丑月、丙寅月等。
十干在預測中的應用
自古以來,人們認為十天干與吉凶禍福有關,通過對十干的推算,可以預測未來的運勢。例如,甲子見丙辰,多主貴人相助;丙午見庚子,多主財富豐盛。
十干在醫學中的應用
在中醫中,十天干也被用於診斷疾病。不同的天干對應著不同的臟腑,例如,甲乙屬肝,丙丁屬心,戊己屬脾,庚辛屬肺,壬癸屬腎。通過推算十干,可以瞭解臟腑的虛實,從而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
十干在風水中的應用
在風水中,十天干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同的天干對應著不同的方位,例如,甲東方,乙東南方,丙南方,丁西南方等。通過對十干的推算,可以選擇吉利的方位,佈置住宅或辦公場所,以求趨吉避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