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原本是令新婚夫妻與親朋好友同歡的時刻,卻常因「鬧洞房」而變調。
對某些人而言,鬧洞房逐漸演變成令人不快的「鬧婚」陋習。不只戲弄新娘,還虐待伴娘,讓婚禮變味。
由於大多數人會請閨蜜擔任伴娘,一位新娘特別拜託老公阻止伴郎們鬧婚,不讓他們騷擾伴娘。
然而,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敬酒時,伴郎們開始對伴娘動手動腳。新娘的閨蜜被堵在牆角,遭到他們的侮辱。
身為新娘的小雲憤怒不已,直接摔了酒杯,衝上前去,一腳踹開伴郎們。
小雲對著鬧婚的伴郎大喊:「別過分!都給我滾開!我早就説了不要在婚禮上鬧這些東西,再動我的閨蜜一下,我就跟你們沒完。」
在小雲的怒吼下,全場頓時鴉雀無聲。新娘的老公趕緊出來打圓場:「小雲,幹嘛呢?今天我們結婚大喜之日,不要發脾氣了。」
面對新郎的安撫,伴郎們也開始起鬨:「是啊,這大喜之日大家就開個玩笑,有什麼大不了的?反正大家開心就好了,再説了,伴娘穿這麼美,不就是為了給我們這些男人看的嗎?」


小雲一聽更火大了,大罵:「放你們的狗屁,你們這叫尋開心嗎?簡直就是在欺負人,你們看看我的閨蜜都哭了,都什麼年代了,還在搞這種鬧婚儀式,不覺得丟臉嗎?」
聽了妻子的話,老公也氣不過了,直接對著妻子説:「小雲你夠了,今天我們是大喜之日,就不要吵吵鬧鬧行不行?你起碼也給我留一點面子啊。」
「鬧洞房」這一陋習在中國婚禮中流傳已久,起源於漢代。它被視為一種陋習,民間傳説是可以禳災避邪,俗稱「人鬧鬼不鬧」。
鬧洞房偶有釀出人命悲劇。如記載於晉代《抱朴子》中的張妙,在參加杜士家的婚宴時,遭到客人的戲弄,被捶打並吊在空中致死。
明代《丹鉛續錄》中記載了今世仍有「謔親」之俗,即親朋好友在新婚之夜對新人戲弄嘲諷,甚至脱去衣物。
在中國婚史中,鬧洞房並不存在於先秦時期。彼時,婚禮肅穆樸素,罕有喧囂之舉。
漢代以後,社會經濟發展,人們不再滿足傳統婚禮的沉悶,開始大操大辦,使婚禮逐漸演變成熱鬧非凡的慶典。
古代人認為,鬧洞房能驅走洞房中的妖魔鬼怪,增強人勢的陽氣,以祈求平安,故有俗語「人不鬧鬼鬧」。
鬧洞房時,人聲鼎沸,喜氣洋洋,家庭人氣旺,可驅邪鎮宅。
過去為了避免新人日後不和睦,和避災去禍,對鬧洞房者的選擇非常嚴格:若新郎家中有病卧在牀的親人,則不可鬧洞房。
此外,熱鬧是中國文化中常規的生活理想:熱鬧才有歡快、喜慶的氣氛,也象徵家庭繁榮、財源滾滾,作為對新人慶賀的一種方式,鬧洞房乃達到此境界的手段。
因此,鬧洞房時不管被鬧得如何難堪和難以承受,新人,特別是新娘是絕不可動怒的,否則將被視為脾氣暴躁、任性,連帶其夫家也會被認為人緣不好,以後家境難以發達,日後並會遭他人取笑奚落、疏遠孤立。
因此中國民間普遍有「不鬧不發,越鬧越發」之講法。
鬧洞房時,人們的行為和話題都與性有關。最典型的就是古代衡州「打傳堂卦」之俗:由最滑稽的一位親友扮堂官,以墨塗黑臉扮演小丑,官服上綴有荷葉,算盤珠做朝珠,帽頂上用紅蘿蔔和蒜做成官帽。
新人公婆四人被帶上堂來跪下,堂官令公婆二人當眾教新人如何行房。教完後還須兩位新人重複一遍。如有不從,則動鞭刑。
中國傳統認為性交代表處於頂點給予生人陽氣,可驅走代表妖魔鬼怪、惡魅邪靈的陰氣,因此性被認為有避邪消災的功效。
鬧洞房與性緊密相關的另一原因是中國古代的婚姻觀:傳統中華文化中強調孝道,而不孝無後為大,因此中國古代的婚姻往往是繁衍工具,而鬧洞房更是如此。
模擬、甚至直接以狎妓方式展示人類受孕過程的各種鬧洞房形式,反映了人們對傳宗接代的殷切期望,並體現了中國古代鬧洞房背後的最終目的:督促新人儘快完成傳宗接代的使命。
由於鬧洞房和性行為緊密關聯,舊時鬧洞房對新人還起到了性教育和性啟蒙的重要作用,肇因古代婚禮大都是封建包辦婚姻,多為遵父母之命僅憑媒妁之言就訂了終身。
自南宋程朱理學興起,視性為洪水猛獸,性對中國婦女於大部時間均為禁忌。
舊時很多女孩子到了結婚年齡,對性的問題仍然所知甚少,甚至一無所知。
在這種社會環境中,兩個從未謀面的人卻要於首次見面的當晚就肌膚相親,做最隱秘的接觸,這是非常尷尬的。
因此,鬧洞房被陰差陽錯地賦予了性教育和性啟蒙的歷史使命:眾人要讓新人做各種隱晦、親密的但指向性很明確的動作,以消除新人的羞澀和陌生感,為行房做準備。
然而,鬧洞房時的放蕩行為早已超出了性教育和性啟蒙的原意,使得鬧洞房成為了無恥之徒藉機對婦女非禮、猥褻、侮辱、性騷擾、性攻擊、性侵、甚至強姦的藉口。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舊時中國傳統社會中男女禮教防範嚴格,封建禮教意識影響下,青年男女的正常交往被嚴格限制。
這導致了大眾走向了反面,與古代人將春宮畫掛在房梁上用於避火驅邪、夾在書裡用於防止藏書受災、明朝時興將春宮圖貼在大門上防鬼的習俗如出一轍。
在封建時代以婦女為玩物的男性主義潛在影響下,輕浮少年常利用各種機會觀看婦女,品頭論足,甚至調戲、侮弄。
鬧洞房是最「合法」的場合,提供了一個發泄慾望的機會,發泄後便可滿足既羨慕又嫉妒的矛盾心態,以達到某種心理平衡。
因此,在封建禮教中男尊女卑的影響下,鬧洞房時的對婦女的侮辱十分嚴重。不僅婦女,就連新郎本人都難以倖免。
無恥之徒利用鬧洞房之機狠狠折磨新郎,造成新郎受傷致殘、甚至致死的慘劇,如古代的棒打新郎致殘、致死事件,以及有人將新郎鎖入櫃中導致新郎窒息而死的事件。
俗言「結婚三日沒大小」,鬧洞房時很多禁忌都被解除了,人們之間的毫無規矩、隨隨便便、沒大沒小的關係均被禮法、風俗和社會所允許。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鬧洞房並非是婚禮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過去科技落後、生產力低下,古人無法以科學方法解釋惡劣的生活環境,遂以歸咎於妖魔鬼怪、惡魅邪靈之方式作為精神寄託和心理防禦系統,並採用各種手段來應對災害,其中之一便是鬧洞房。
與此同時,鬧洞房造成的傷害卻在中國大陸層出不窮,不少有識之士開始質疑鬧洞房是否有繼續存在之必要,部分新人更是決定婚禮上不再鬧洞房。
鬧洞房時會要求公婆塗黑臉,戴上「扒灰佬」或「燒火佬」的帽子或牌子,有時還有「扒灰棒」,這是為了告誡公公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行為,對兒媳要像女兒一樣疼愛,不能犯下亂倫之罪。
婆婆塗黑臉代表著婆婆黑著臉,不給兒媳好臉色,脾氣倔強,惹急了還愛用牛角頂人。辣椒則表示厲害,預示著婆婆厲害,不好伺候。
新娘行端洗臉水禮,新娘跪拜,請公婆洗臉,但有些地區會在此時鬧房,通常做法是以鞋油塗黑公婆臉,使公婆無法洗淨臉面。
行畢端洗臉水之禮,新人重入洞房。若有鬧喜娘,則只有新娘重入洞房,新郎則隨鬧喜娘之男賓去另外房間觀看鬧喜娘。
鬧新娘之俗自古就有之,其最初目的如前所述,乃督促新娘拋棄生澀、羞恥之心防,儘快完成傳宗接代的使命。
例如南朝時期的鬧房,新娘在婚禮第二天拜見公婆,旁邊的賓客會大聲詢問昨夜洞房之事,如新娘答不上這些難堪的問題,就會被鞭打或倒掛。
然而,鬧房時會籍此對新娘百般侮辱,調戲新娘時乘機對其剝衣撫摩,待其如同娼妓。
北宋以降,就已形成了當男賓們撫摸新娘時,主家不但不認為不妥,反而高興的惡習陋俗。
西北地區如晉南等地鬧房時流行「吃仙桃」項目,即眾人逼使新郎解開新娘上衣當眾吮吸其奶頭,若新娘害羞不讓,眾人便將其扳倒仰卧於牀,並強拉新郎伏在其上,眾人再壓在新郎身上,直到新娘求饒同意讓吃「仙桃」為止。
這種行為反映了鬧房所折射出的對婦女的侮辱,因此鬧洞房從其出現伊始,就被視為一種陋俗惡習。
鬧新娘之惡習陋俗1950年後仍有殘留,更有甚者,寧波曾發生過新娘按照鬧洞房友人指示在被子裡脱光衣服,誰知賓客突然掀開被子,事後新娘絕食三日,於友人登門道歉時突然拿刀刺瞎對方眼睛,然後自殺。
山西也發生過新娘不肯讓新郎「吃仙桃」,鬧洞房友人竟強行扒光新郎的衣服,壓在新娘身上起鬨。等新郎掙脱爬起來時,發現新娘已被壓死,喜事當晚成了喪事。
鬧伴娘,又或稱為耍伴娘,指調戲或逗弄伴娘。
即使以鬧喜娘代替鬧新娘,新娘最終還是需寬衣解帶。
解懷亦稱開懷,寓意早開懷、早生子,可打破新婚妻子的羞怯心理。
看新娘即為中國古代的婚前體檢,始於東漢:據漢《雜事秘辛》記載,東漢建和元年四月丁亥(公元147年5月26日) 東漢皇帝漢桓帝要立大將軍梁商的女兒梁女瑩為皇后。
成婚之前,漢桓帝特派女官吳姁和宦官單超去梁大將軍的府上。
吳姁一進門先觀察梁女瑩的走路姿勢,覺得其身材勻稱,姿態娉婷,無可挑剔。
接着,吳姁便請梁女瑩進閨房,要梁女瑩脱衣後,再仔細檢查其身體的各部位。
梁女瑩起初不依,吳姁便訓誡她説帝王之家最重禮儀,想當皇后就須脱衣受檢。
梁女瑩只好流淚脱衣,將臉轉向一邊。
**吳姁先是檢查了梁女瑩的皮膚、雙乳形態和質地,又聞嗅其身有無體臭,接着還仔細查看了肚臍的形
鬧洞房悲劇:歡樂中的致命遊戲
鬧洞房是中國傳統婚禮儀式中的一項重要活動,旨在烘托歡樂氣氛。但近年來,一場場悲慘的「鬧洞房悲劇」不斷上演,令人痛心。
鬧洞房的起源與習俗
鬧洞房起源於古代,是一種表達對新人祝福的方式。傳統的鬧洞房活動通常包括:
延伸閲讀…
鬧婚伴娘慘遭凌辱!新娘霸氣:這個婚我不結了
鬧洞房-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戲謔取樂:新娘或新郎被要求做出一些有趣或尷尬的舉動。
- 飲酒助興:賓客起鬨讓新人飲酒助興。
- 財物索要:賓客以婚禮索取紅包或貴重物品。
隨著時代變遷,鬧洞房的習俗逐漸變味,出現了許多過分和危險的行為。
鬧洞房悲劇案例
過去幾年中,中國各地發生多起鬧洞房悲劇,造成嚴重人員傷亡。
案例 | 時間 | 地點 | 事故類型 |
---|---|---|---|
北京小米新人墜亡案 | 2022年6月 | 北京 | 墜樓 |
江西吉安賓客誤傷案 | 2023年1月 | 江西吉安 | 誤射火銃 |
廣東湛江伴郎昏迷案 | 2021年10月 | 廣東湛江 | 過度飲酒 |
這些悲劇不僅給受害者及其家人造成巨大的痛苦,也對社會風氣產生了負面影響。
造成悲劇的原因
鬧洞房悲劇的發生有多方面原因:
- 過度飲酒:賓客在鬧洞房過程中過量飲酒,失去理智和分寸。
- 惡作劇過分:部分賓客為求刺激和笑料,做出過分惡劣的行為。
- 安全意識薄弱:賓客和新人對安全隱患缺乏認識,未採取必要的防範措施。
- 傳統陋習:一些過時的鬧洞房習俗被錯誤傳承,導致安全事故頻發。
如何預防悲劇發生
預防鬧洞房悲劇的發生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 新人主動溝通:新人應事先與親友溝通,明確表明底線和可接受的鬧洞房方式。
- 賓客剋制行為:賓客應控制自己的行為,切勿做出過激或危險的舉動。
- 杜絕不良習俗:婚禮司儀和主辦方應摒棄陋習,倡導文明和健康的鬧洞房方式。
- 加強安全措施:婚禮場地應做好安保工作,防止意外事故發生。
結論
鬧洞房本應是婚禮中的一段歡樂時光,但過度的鬧劇卻將喜事變為悲劇。我們應深刻反思鬧洞房悲劇的教訓,摒棄陋習,倡導文明和安全的婚禮文化。只有這樣,才能讓新人的洞房之夜充滿喜慶,免於悲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