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門
天安門(粵拼:tin1 on1 mun4),位於北京市的中心,是明清兩代的北京皇城正門,坐落在故宮南端,與天安門廣場隔著長安街相望。其設計者為明代御用建築師蒯祥。
天安門佔地 4800 平方公尺,以其精湛的建築藝術和重大的政治地位,成為舉世矚目的地標。其與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毛主席紀念堂、人民大會堂,以及中國國家博物館隔著長安街相對,構成北京市中心最具代表性的地標羣。


建築特色
天安門高 33.7 公尺,寬 76 公尺,深 66 公尺,由城樓、基座和木結構組成。城樓建在高達 8.2 公尺的基座之上,基座四周環繞著紅色城牆和五座城樓。城樓頂部覆蓋著琉璃瓦,正脊上有 10 個寶珠,象徵著皇帝的至高無上。
天安門的柱子和樑都是木結構,共使用 1,440 根大柱和 1,320 根樑。城樓內部可分為五個廳堂,正中間的叫「御路廳」,兩側分別是「金鑾殿」和「古華殿」。
歷史意義
天安門自明朝建成以來,見證了中國歷史上許多重大的事件。1644 年,李自成領導農民軍攻入北京後,曾在天安門宣佈建國,國號大順。清朝統治時期,天安門是滿族皇帝出宮祭拜天壇的必經之路,也曾是舉行科舉考試的地方。
辛亥革命後,天安門成為中華民國的象徵,1911 年孫中山就在天安門宣佈中華民國成立。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天安門成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的象徵,重要活動和儀式都在天安門舉行。
表:天安門規格
特點 | 數值 |
---|---|
高度 | 33.7 公尺 |
寬度 | 76 公尺 |
深度 | 66 公尺 |
城樓層數 | 3 |
柱子數量 | 1,440 |
樑數量 | 1,320 |
天安門:標誌性建築與歷史見證
天安門,坐落於中國北京市中心,是故宮的正南門,也是中國最具標誌性的建築之一。天安門廣場位於天安門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廣場,見證了中國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歷史背景
天安門最早建造於明朝永樂年間,初名承天門。清朝順治八年(1651年),更名為天安門,意為「受命於天,安邦定國之門」。天安門曾經是皇城的大門,只有皇帝及其侍從才能通過。
天安門是一座重簷歇山式建築,通高32米,寬33米,進深18米。屋頂覆蓋琉璃瓦,正脊上有鎏金寶頂,門洞上方懸掛著「天安門」匾額,由毛澤東親筆題寫。天安門的門窗均為朱紅漆,裝飾有銅釘和銅環。
天安門廣場
天安門廣場是位於天安門前的巨大廣場,面積約100萬平方米,可容納上百萬人。廣場中央矗立著人民英雄紀念碑,紀念在中國革命和建設中犧牲的烈士。廣場兩側是國家博物館和中國歷史博物館。
歷史事件
天安門廣場見證了中國近代史上的許多重大事件。其中最著名的事件是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在這裡舉行。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紅衞兵」在天安門廣場召開羣眾集會。1989年六四事件,大批學生和市民在天安門廣場聚集,抗議政府腐敗和要求民主。
旅遊景點
天安門是中國著名的旅遊景點,每年吸引數千萬遊客。除了參觀天安門建築本身外,遊客還可以在天安門廣場漫步,欣賞壯麗的景觀,瞭解中國的歷史。
- 建造時間:明朝永樂年間(1403-1424年)
- 高度:32米
- 寬度:33米
- 進深:18米
- 廣場面積:約100萬平方米
參考表格
特徵 | 説明 |
---|---|
建築結構 | 重簷歇山式 |
屋頂覆蓋 | 琉璃瓦 |
正脊裝飾 | 鎏金寶頂 |
門洞上方匾額 | 「天安門」 |
門窗顏色 | 朱紅漆 |
廣場面積 | 約100萬平方米 |
中央紀念碑 | 人民英雄紀念碑 |
兩側博物館 | 國家博物館、中國歷史博物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