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以前的地名】見證台灣歷史更迭!揭秘台灣以前的地名奧秘

【台灣以前的地名】見證台灣歷史更迭!揭秘台灣以前的地名奧秘

南台灣和東部的和式地名故事

屏東:蚊蟀埔化身滿洲

早期排灣族稱臭氣為「Manutsuru」,音近台語「蚊蟀」。日治時期為美化地名,政府將「蚊蟀」轉譯為日語「滿洲」(まんしゅう),易名為「滿洲」。

台灣以前的地名 Play

高雄:打狗躍升高雄

台灣以前的地名

清領時期,平埔族馬卡道族稱打狗社為「Takao」,意指「竹林或竹圍」,作為防護措施。日人以諧音「たかお」取代「Takao」,同時兼顧日本境內也有高雄一地,更顯雅緻。

嘉義:打貓改為民雄

「打貓」源自洪雅族聚落「Dovaha」,閩南語諧音為「Tá-bâ」。後誤解為「Tá-niau」,即「打貓」。日治時期,官方為改善不雅地名,改為音近的「民雄」(たみお)。

雲林:他裏霧重現鬥南

日治前,「斗南」稱為「他裏霧」,即洪雅族他裏霧社(Dalivoe)。後改稱「斗南」,意為「斗六之南」。目前,斗南車站舊倉庫已改建為「他裏霧文化園區」。

地名轉譯表

地名 改名前 改後 源由
民雄 打貓 民雄 洪雅族聚落Dovaha
打狗 高雄 馬卡道族打狗社
滿洲 蚊蟀埔 滿洲 排灣族臭氣稱謂Manutsuru
鬥南 他裏霧 鬥南 洪雅族他裏霧社

台灣以前的地名

台灣在過去曾經歷過多個朝代的統治,留下許多不同時期的地名,這些地名反映了台灣的歷史和文化演變。

荷蘭時期(1624-1662)

  • 大員(今台南安平區)
  • 熱蘭遮城(今台南安平區)
  • 普羅民遮城(今台北士林區)

清朝時期(1683-1895)

漢人地區 平埔族地區 原住民地區
府城(今台南市) 諸羅(今嘉義市) 北路(今北部山區)
淡水(今新北市) 大甲(今台中市) 南路(今南部山區)
基隆(今基隆市) 鳳山(今高雄市) 東路(今東部山區)
恆春(今屏東縣) 彰化(今彰化縣) 澎湖(今澎湖縣)

日本時期(1895-1945)

  • 台北(今台北市)
  • 台中(今台中市)
  • 高雄(今高雄市)
  • 花蓮港(今花蓮市)
  • 基隆(今基隆市)

國民政府時期(1945-至今)

  • 中華民國 Taiwan(全島)
  • 台北(今台北市,首都)
  • 高雄(今高雄市)
  • 台中(今台中市)
  • 台南(今台南市)

地名變遷對照表

以前的地名 現在的地名
大員 台南安平區
熱蘭遮城 台南安平區
諸羅 嘉義市
大甲 台中市
鳳山 高雄市
恆春 屏東縣
彰化 彰化縣
台北 台北市
台中 台中市
高雄 高雄市

結論

台灣以前的地名充滿了歷史和文化的意義,反映了台灣曾經經歷的多個時期。這些地名不僅讓後人瞭解台灣的過去,也為台灣的文化遺產增添了豐富的色彩。

延伸閲讀…

從台灣地名見證歷史發展

台灣地方的舊名-很詳細的介紹台灣古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