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 | 爭議重點 | 政府立場 | 在野陣營立場 | 民意現實 |
---|---|---|---|---|
財政紀律 | 利用特別預算隱藏債務規模 | 投資發展經濟 | 虛假舉債、債留子孫 | 經適當利用財政支出,不致債留問題 |
建設投資 | 未妥善使用預算投資基礎建設 | 創造經濟優勢 | 浪費資源、工程弊端 | 對建設成果持疑問態度 |
債務問題 | 未能列出具體政績 | 未來必將造成財政負擔 | 積欠債務、財政隱憂 | 希望政府拿出實質成果 |
施政作為 | 缺乏標誌性建設 | 努力創造施政績效 | 施政不力、政治負債 | 施政是否具體影響民眾生活 |
輪迴因果 | 當政執掌負有業障 | 透過政績彌補過去施政 | 施政失誤、走向衰落 | 施政表現決定政治命運 |
財政支出 | 特殊預算執著引發質疑 | 提升國家實力 | 預算編列缺乏透明度及合理性 | 關注預算執行及負債增加 |
政績評價 | 爭議不斷的綠能等建設進度落後 | 拚建設、拚福利 | 未見實質收益、建設弊端 | 要求政府拿出建設成果 |
數字解讀 | 特別預算舉債金額爭議 | 債務增加幅度減緩 | 隱藏負債、財政風險 | 重視數字真相、釐清債務來源 |
收支差短 | 歲入歲出失衡 | 未來財政壓力 | 財政難以為繼、舉債無度 | 關注財政永續性、避免過度負債 |
競爭力排名 | 前瞻計畫提升基礎建設 | 台灣競爭力居前 | 建設進度疑慮、豆腐渣工程 | 評估建設品質、提高國家競爭力 |
債留子孫:世代浩劫,難解困局
現代國家發展高度依賴龐大的公共債務,但過度舉債將對後代帶來沉重的財政負擔,形成「債留子孫」的惡性循環。


各國「債留子孫」現況分析
國家 | 公共債務(佔GDP%) |
---|---|
日本 | 262.5% |
美國 | 127.7% |
法國 | 112.9% |
德國 | 69.3% |
中國 | 60.6% |
※ 資料來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2023 年《全球經濟展望》
如上表所示,許多發達國家都面臨著嚴重的公共債務問題。過高的債務水平不僅會抑制經濟增長,還會增加政府未來加税或削減支出的風險,進而影響國民生活品質和社會穩定。
「債留子孫」的經濟後果
「債留子孫」對經濟後果主要表現在:
- 減少投資和經濟增長:高額的債務償還費用會擠佔政府用於投資的資金,從而抑制經濟發展。
- 抑制消費和儲蓄:未來預期的加税或削減支出版,會導致民眾減少消費和儲蓄,進一步拖累經濟。
- 通貨膨脹:政府為償還債務可能被迫印發貨幣,導致通貨膨脹。
「債留子孫」的社會後果
「債留子孫」對社會後果同樣嚴重:
- 世代不公:未來世代必須承擔上世代的債務負擔,造成世代間的財富分配不公。
- 社會福利減少:政府為償還債務,可能會削減醫療保健、教育和其他社會福利支出,影響民眾生活品質。
- 社會動盪:經濟蕭條和社會不公可能導致社會動盪,甚至危及國家穩定。
解決「債留子孫」的挑戰
解決「債留子孫」問題是一項艱難的挑戰,需要政府、民眾和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
- 政府:制定負責任的財政政策,控制公共支出和舉債;推動經濟增長以增加税收;建立永續債務管理機制。
- 民眾:樹立儲蓄觀念,減少不必要的消費;監督政府財政支出,避免浪費;參與公共討論,推進負責任的舉債決策。
- 國際社會:加強國際合作,推動債務減免或重組,協助陷入債務危機的國家。
結論
「債留子孫」是全球發展面臨的嚴重問題,對經濟、社會和世代公平都產生深遠的負面影響。政府、民眾和國際社會必須攜手合作,制定負責任的決策和執行有效的措施,以解決這個迫在眉睫的挑戰,確保子孫後代的財政永續和社會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