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癌、黑色素瘤:自我檢測與防治
正常情況下,身上長痣是常見現象,但若這些痣演變成「惡性黑色素瘤」,則會帶來極高的致命風險。醫界人士提醒,年過40歲後,若指甲上(尤其是大拇指、大腳趾、食指)出現0.3釐米以上的黑色素痣,則有高度可能是惡性黑色素瘤,對個人健康構成嚴重威脅。


辨識惡性黑色素瘤與良性痣的關鍵特徵如下:
- 對稱性:將痣分成上下左右四等分,各個部分的外觀應一致;若上下左右兩兩不同,則需要特別注意。
- 邊界:痣的邊緣應清晰、光滑;若邊緣模糊或不規則,甚至呈現「香菇狀」,則需要特別留意。
- 顏色:痣的顏色一致而均勻,深淺程度適中;過於深亮或過於淺淡的痣均非理想狀態。
- 直徑:痣的直徑若超過或等於0.6釐米,則被視為「高度可疑」的痣,可能演變成惡性黑色素瘤。
- 凸起:痣的表面若異常凸起,或出現脱毛、皮膚潰瘍等變化,則需要提高警惕。
40歲以上的人羣應特別留意身上新出現的痣,尤其是在3-6個月內快速增長的痣。這些痣很可能具有惡性轉變的潛力。根據皮膚科醫學會調查顯示,半數以上民眾不重視身上的痣,直到這些痣生長在臉部、四肢等顯著部位才會考慮除掉。
皮膚科醫師強調,幾乎所有痣在形成初期都是良性的,但隨著時間推移,部分痣可能發生病變並轉化為惡性黑色素瘤。需要注意的是,即使長年沒有發生變化,痣也可能突然發生病變,因此建議定期觀察身上的痣,若發現外觀異常,應及時就醫檢查。
針對不同的痣種類,其成因與治療方式不同:
- 黑色素細胞痣:可能先天形成或後天慢慢出現,屬於良性腫瘤,通常不需要特別處理。
- 脂漏性角化:俗稱老人斑,多出現於光照區域,通常為平坦或略微凸起的良性腫瘤,可觀察或採用破壞性方式治療。
- 表皮纖維瘤:易發生於四肢部位,原因不明,多為良性腫瘤,可觀察或採用冷凍、雷射、手術等方式治療。
皮膚惡性腫瘤在台灣的發生率位居第八,其中多數為較良性的「基底細胞癌」。「鱗狀上皮細胞癌」惡性程度較高,「黑色素細胞癌」在所有皮膚癌中比例較低,但有報告顯示亞洲人手掌、腳掌的黑色素細胞癌癒後較差。
醫師提醒,手掌、腳掌出現黑色素細胞痣時,應特別小心。可透過「ABCDE法則」自行檢測痣的異常徵兆:
- 不對稱(Asymmetry):痣的外觀是否不對稱?可將痣分成四等分觀察。
- 邊緣不規則(Border):痣的邊緣是否模糊不規則?
- 顏色不均(Color):痣的顏色是否深淺不均或偏藍、偏紅色?
- 直徑(Diameter):痣的直徑是否超過0.6釐米?
- 隆起或變化(Elevation or Evolve):痣是否凸起或隨著時間出現變化?
上述法則僅供在外觀上初步判斷,若要精準判定痣的性質,仍須透過手術切除並進行病理化驗檢查。先天性黑色素細胞痣的存在並不一定會轉變成惡性腫瘤,但應定期觀察其變化,若發現外觀異常,仍應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
不好的痣:辨識、移除和預防
不好的痣,又稱惡性黑色素瘤,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癌。由於它們會快速擴散,因此早期發現和治療至關重要。
識別不好的痣
- 大小:直徑大於 6 毫米(約鉛筆橡皮擦大小)
- 形狀:不對稱,邊緣不規則
- 顏色:不均勻,可能有棕色、黑色、紅色、藍色或白色
- 高度:突出於皮膚表面
- 變化:大小、形狀、顏色或高度有明顯變化
不好的痣的類型
類型 | 特徵 |
---|---|
表面擴散型黑色素瘤 | 水平生長,呈現粉紅色、棕色或紅色,邊界模糊 |
結節型黑色素瘤 | 抬高的黑色或藍色結節,生長迅速 |
播散型黑色素瘤 | 深入皮膚生長,難以辨識 |
肢端型黑色素瘤 | 出現在手指、腳趾或腳掌,呈藍黑色條紋 |
惡性黑色素瘤的風險因素
- 皮膚白皙、容易曬傷
- 家族史有黑色素瘤病歷
- 大量暴露於紫外線
- 多發性痣
移除不好的痣
- 外科切除:切除痣及其周圍組織
- 莫氏手術:逐層移除痣,直到達到無癌細胞為止
- 雷射手術:使用雷射移除痣的上層組織
預防不好的痣
- 限制紫外線曝曬,擦防曬乳,穿戴遮陽衣物
- 定期接受皮膚科檢查,檢測可疑痣
- 移除有病變可能的痣
結語
不好的痣會對健康造成嚴重威脅。透過瞭解其特徵、風險因素和預防措施,我們可以提高早期發現和治療的機率。定期檢查皮膚,並諮詢皮膚科醫生對於維持皮膚健康至關重要。
延伸閲讀…
痣形成的原因?痣長毛、痣變多變大是痣病變?5招判別
7種痣,非除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