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之足下:僕既受足下《與元九書》,又諭足下此意,常欲承答來旨,粗論歌詩大端,並自述為文之意,總為一書,致足下前。累歲已來,牽故少暇,間有容隙,或欲為之,又自思所陳亦無足下之見,臨紙復罷者數四,卒不能成就其志,以至於今。
詩之源遠流長
自古至今,文采斐揚,三界皆綴以文墨。天穹浩渺,光耀日月星輝;大地廣袤,五彩繽紛躍於眼前;人世薈萃,以六經為圭臬,而詩居首位。聖哲感悟心絃,平息天下紛擾。而情感首要,發之以言,寓之以聲,藴之以義。


詩歌之美,猶如花開自然,根植於情感,吐露於語言,綻放於音韻,凝結於意義。無論賢愚、貴賤,乃至鳥獸魚蟲、鬼神靈異,皆能感同身受,觸動心扉。聖賢識得此理,以六藝為經緯,絲絲入扣,將深沉意藴貫徹於天地之間,撫慰憂傷,激勵志氣,讓五帝三皇得以安邦定國,成就盛世。
朝代 | 特徵 | 六義影響 | |
虞 | 「元首明股肱良」 | 昌盛 | |
夏 | 「五子洛汭」 | 衰敗 |
周朝衰落,秦朝崛起,採詩官的職責被廢棄。上層未能及時察覺民情,下層無法暢所欲言,於是諂媚之風盛行,救贖之道缺失,六藝也隨之殘缺。國風演變為騷辭,五言始於蘇李,皆是遭逢坎坷之輩,借文字抒發心志。故而作品中多傷感離別、怨懟思緒,而鮮有感懷世事。
晉宋以降,六藝的傳承日漸稀少。康樂之才華洋溢,卻沉溺於山水之美。淵明之高潔雅緻,卻偏執於田園之趣。江鮑之流更為狹隘,難得一見梁鴻五噫之典故。而至梁陳之際,詩文流於膚淺,僅止於吟詠風雪花草。
風雪花草之物,本非詩歌所棄,關鍵在於如何運用。仿若「北風其涼」,借風諷刺暴虐;「雨雪霏霏」,借雪哀嘆徵役;「棠棣之華」,借花感悟兄弟情誼;「采采芣苢」,借草讚美親情。皆能從此引申,有所寄託。若反其道而行之,豈不荒謬?
詩歌之美,貫穿天地,感召人心。六藝為魂,情感為基,音韻為翼,意義為髓。歷經時光流轉,不曾褪色,永遠綻放於文學之巔。
與元九書是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所寫的一封信, адресат якого є 元直,字 元九。此信為諸葛亮在陷入困境時所著,表達其對朋友的思念和對時局的無奈。
背景
公元227年,諸葛亮北伐曹魏,卻遭遇重大挫折。其部將馬謖在街亭失守,導致蜀軍大敗,諸葛亮被迫撤退。在此困境之下,諸葛亮寫下了與元九書,向友人傾訴自己的心聲。
信件內容
- 起首,諸葛亮表達對元直的思念和關懷,稱自己「身在軍旅,心懷友朋」。
- 接著,諸葛亮敍述了北伐失利的經過,承認自己的過失,並對元直表示歉意。
- 隨後,諸葛亮抒發了自己對時局的看法,認為「時不我與」,蜀漢的處境艱難,自己也感到心力交瘁。
- 最後,諸葛亮勸慰元直,要保持樂觀,相信蜀漢終將取得勝利,並表達了自己的決心,表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後世影響
與元九書是諸葛亮傳世名作之一,其內容感人肺腑,深受後世推崇。此信被認為是諸葛亮政治思想和人生觀的集中體現,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也激勵了無數後人。
結語
與元九書是一封感人至深的信件,反映了諸葛亮在困境中的心境和對國家、民族的忠誠。此信不僅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更承載著諸葛亮的政治理想和人生追求,成為後世傳頌的經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