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是一個讓人們追思親人、掃墓祭祀的重要節日。尤其對於過世未滿一年的親人,培新墓的流程和禁忌常常令人困惑。在這個情況下,瞭解掃墓的注意事項尤為重要。
福龍紀念園在這篇文章中提供了一些寶貴的資訊,包括清明節掃墓的時間範圍、適用對象等等。根據他們的説法,在親人過世的第一年,掃墓時間必須在「清明節來臨之前」。這個時段對於培新墓來説至關重要,因為它標誌著親人的離世已滿一年的時間點。


讓我們一起來探究這個傳統習俗的背後意義,以及為新墓做好準備的一些要點。
清明節掃墓習俗
清明節是一個讓人們返鄉團聚的節日,同時也是許多遊子回家掃墓的時刻。在台灣,如果家中親人過世未滿一年,會有一些特殊的流程和禁忌需要注意。在本文中,福龍紀念園將為您介紹如何掃已故親人的新墓,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項。
新墓培墓
新墓培墓又稱「開墓頭」,是指為過世未滿一年的親人打掃、準備新墳墓。在台灣早期,長子娶媳、添丁或購買新房後,也會有培墓的習俗,但這些習慣已經逐漸式微。根據福龍紀念園的整理,以下列出了適用的新墓培墓對象:
- 親人過世後第一年的首次清明節,掃墓時間應該在清明節前約十天選擇一個方便的日子,進行「開墓頭」。
- 第二年,則在清明節當天進行掃墓。
- 第三年,則在清明節後的第十天選擇一天去掃墓。
現代葬禮流程已經標準化,從新亡到葬禮、火化都有一定的程序。然而,本文將重點放在火化後的注意事項,供您參考。建議在選擇掃墓日期時,查看農民曆上的宜忌,以選擇吉日進行入塔等事宜。同時,對於已故親人的尊重也是至關重要的。羿鋒老師也提供擇日服務,如果有需要的話,可以向老師諮詢。
以下是老師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個案所總結的一些做法:
- 老師的外婆往生後,由於有家人準備了家族墓地,因此在寺廟中由熟識的師父帶領進行火化後的儀式。由於寺裡的師父和師兄都有進行早晚課和法會,家人認為這是一種榮幸。直到「對年」,即外婆過世後的農曆同年同月同日,才將遺骸請下安放到家族墓地。
- 老師的好友奶奶過世後,由於她生前茹素誦經,可視為在家居士。去世後,遺體先安放在家中的神明祖先旁。由於已經預購了塔位,所以在對年後才將遺骸請入納骨塔安置。
- 在業主所在的區域,火化後會直接將遺骸放入塔內供奉。
最後,羿鋒老師提醒大家,在對年以前的特定節日,有一些習俗需要注意,但隨著時代變遷,這些習俗的重要性已經逐漸降低:
- 新亡未滿一年,不得在農曆十二月廿四日送神、清屯。
- 春節不得貼春聯,也不製作年糕、發糕或包肉粽。如果要做年糕、發糕或肉粽,必須由親戚贈送。
- 不拜天公,家裡或廟裡的拜祭都不可進行。
- 過年時,家人之間可以互相給孩子紅包,但不要與其他親友互贈紅包。
- 重大節日前一天祭祀新亡人,隔天則敬神祭祖,但時辰必須一致。這些節日包括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和重陽節。
記住這些習俗和注意事項,以表達對已故親人的敬意和紀念。
新墓
新墓,是一個充滿著神秘和故事的詞彙。它承載著人們的哀悼和尊重,也見證著生命的終結和永恆。
每當踏進一座新墓,我總是不禁思考著生命的過程。這是一個無法迴避的現實,人們紛紛走過我們身旁,孕育著希望和夢想,而最終卻不可避免地走進這神聖的新墓。
新墓中有許多令人動容的故事。有人因意外離世,年輕而不曾完成心願;有人因疾病離開,經歷了長期的痛苦與折磨。每個新墓都凝聚著生命的足跡,成為了永恆的見證。
新墓的存在也提醒著我們生命的脆弱性。我們需要珍惜每分每秒,不論是與家人的相聚,還是追逐自己的夢想。生命隨時可能逝去,無法預測的意外總是讓人猝不及防。
然而,新墓也是一個尊重和紀唸的地方。人們會為逝者點燃蠟燭,帶著哀傷和感激向他們告別。這些簡單而又優雅的舉動,彰顯了對逝者的尊重和愛戴。
新墓散發著一種特殊的氛圍,每當我站在其前,心頭便湧上一股古老而莊嚴的氛圍。這種感覺讓我不由得反思生命的意義,亦讓我更加珍視和愛惜當下的一切。
在新墓的陰影下,我感受到了生命的脈動。這裡不僅是逝者的歸宿,也是活者的提醒。我們無法預知自己的終點在何方,但我們可以在有生之年,以真摯的心去尋找快樂,去實現夢想。
新墓是生命的終站,但也是信念和希望的起點。它提醒著我們時間的珍貴,促使我們思考自己的價值和使命。
所以,讓我們不要害怕走進新墓,而是要把握當下,活出真實的自己,實現自己的夢想。新墓並不可怕,它是一種永恆和希望的象徵。
延伸閲讀…
俗話説:“新墳不過社”,究竟是啥意思?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新墳第一年怎麼祭拜?上墳有什麼講究? – 文章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