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陵 文革】中山陵攪動文革:歷經風波的九十年

【中山陵 文革】中山陵攪動文革:歷經風波的九十年

中山陵 文革,中華民國國父暨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的陵墓,位於中國大陸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南麓,東鄰靈谷寺、西毗明孝陵。孫中山於1925年3月在北平市逝世後,國民政府和中國國民黨遵照他的遺願,在南京為其修建陵墓。



中山陵由呂彥直設計,整體平面呈警鐘形,與孫中山“喚起民眾”的政治遺囑相契合。陵墓設計充分利用地勢,將牌坊、陵門、碑亭、祭堂等主要建築從低到高依次排列在紫金山南的緩坡上。

中山陵 文革 Play

陵墓,中華民國國父暨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之陵寢,坐落於中國大陸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之紫金山南麓,東倚靈谷寺,西鄰明孝陵。孫中山於1925年3月在京師辭世後,國民政府與中國國民黨遵從其遺願,於南京為其建造陵墓。中山陵之修築,始於1926年1月,至1929年春,祭堂等主要建築已告竣工,同年6月1日,孫中山之靈柩正式安葬於此。陵墓之全部工程直至1931年方才完成。[1]

中山陵由呂彥直設計,整體規劃呈現警鐘之形,與孫中山「喚起民眾」之政治遺囑相呼應。陵墓之設計巧妙利用地形,將牌坊、陵門、碑亭、祭堂等主要建築沿著紫金山南之緩坡自低向高排列。中山陵之建築佈局汲取了中國古代陵墓之對稱特點,透過墓道和台階將各建築連為一線,並闢設大片綠地,將陵墓建築羣與背後山勢融為一體,展現出沉靜恢弘之氣度。陵墓主體建築採用中國古典宮殿式建築之形式,結合西方建築設計與建造技術,以肅穆之藍白色調與嚴謹的建築構型,成為中國近現代建築史上融合東西風格的經典之作。1961年,中山陵被列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成為首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1][2][3]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因膽囊癌病逝。逝世前一日,孫中山提出希望模仿列寧之方式保存遺體,並要求安葬於南京。[4]據傳,他曾對宋慶齡、汪精衞等人表示:「吾死之後,可葬於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為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之地,不可忘辛亥革命也。」[5]據記載,早在1912年3月,孫中山在紫金山打獵時就曾對胡漢民言:「等我他日辭世後,願向國人乞此一抔土,以安置軀殼爾。」[6][7]根據孫中山的遺願,其遺體在北京協和醫院完成防腐處理後,暫時安放於北京香山碧雲寺,待陵寢建成後再遷葬南京。1925年4月4日,當時在北京的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成立葬事籌備處與委員會,委員會由張靜江、汪精衞、林森、于右任、宋子文、戴季陶、楊庶堪、邵力子、孔祥熙、葉楚傖、林煥廷、陳去病等12人組成,負責葬事籌備的各項事宜,包括確定墓址、測量墓地、交涉圈地、徵求陵墓圖案、決定陵墓圖案、招標施工等。[8]

紫金山位於南京城東,東西長約7公里,主峯北高峯海拔448.2米,東峯小茅山海拔360米,西峯天堡山海拔250米,北高峯與天堡山之間為二峯頭陀嶺,海拔425米,地勢險峻。北高峯與小茅山之間則為中茅山,海拔351米,地勢較為平緩。

中山陵是一個具有特殊象徵意義的地方,在其中國人民心中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位於中國南京市,是孫中山先生的最終安息之地。作為中國民主革命的重要領袖和國父,孫中山先生對中國的發展和建設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中山陵 文革

然而,在20世紀的一段時間裡,中國經歷了一個動盪的時期,被稱為「文化大革命」。這個時期從1966年到1976年,對中國的政治和社會產生了巨大的衝擊。文革的目標是消除資本主義和一切反對共產黨的勢力,但它導致了人們的迫害和痛苦,並對中國的經濟和文化造成了嚴重的損害。

中山陵承載了中國人民對孫中山先生的尊敬和愛戴之情。它是一個聖地,吸引著大量的遊客和參觀者。每年有許多人慕名而來,表達他們對中國民族英雄的崇高敬意。

回顧文革時期,我們可以看到這段歷史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創傷和痛苦。人們受到迫害,被判刑、失去工作,甚至失去生命。這段歷史教訓告訴我們,我們不能再次犯同樣的錯誤,我們必須維護和平、穩定和繁榮。

中山陵和文革的共同存在提醒我們關注歷史,思考過去的經驗和教訓。這兩者彼此對立,但同時也相互關聯。中山陵代表了中國的希望和未來,文革則是中國歷史中的一個黑暗章節。

我們應該記住這段歷史,但同時也要放下過去,朝著更好的未來前進。中山陵作為一個具有紀念意義的地方,提醒著我們要珍惜和平、民主、自由和人權,並以更好的方式建設我們的國家和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