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0月什麼天氣】天氣資料室 |洛杉磯1988年10月的歷史天氣資料 |加利福尼亞州 |

此報告顯示了洛杉磯過去天氣,並提供了1988年10月天氣歷史。 它突出了我們所有可用歷史天氣資料系列,包含洛杉磯1988年10月温度歷史。 您可以透過點選圖表,從年份進一步檢視月份,一天報告。

我們進一步提醒您,我們旅行分數質量取決於作為其基礎資料質量,任一給定地點和時間天氣狀況無法預測且多變,並且分數定義反映了一個集合,可能並不符合讀者。

1988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1988年全年內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有設下本颱風季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會於五月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太平洋及南海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太平洋水域產生風暴稱為颶風,並列入1988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熱帶氣旋存在期間形態準。

1988年,有33個熱帶低氣壓形成。

颱風羅伊(於菲律賓又名颱風亞西安[1])是西太平洋一月份有記錄以來第二熱帶氣旋。羅伊於1988年1月7日一處擾動區域中形成,其於橫過馬紹爾羣島其間增強。1月9日,該風暴增成為一颱風並翌日達其強度。處於強度其間,其持續風速達到每時215公里。[a] 該風暴於橫過馬裏亞納羣島前略有減弱。該系統繼續向西移動,颱風標準吹襲菲律賓;並於1月19日南海消散。

本季共計產生19個熱帶低氣壓,其中12個達到熱帶風暴強度。有一場熱帶風暴實際操作中歸類熱帶低氣壓,但之後經分析後歸入熱帶風暴。共有5個熱帶氣旋達到颶風強度,其中有3場達到大型颶風標準[注 2]。

其路徑中,颱風羅伊造成兩人死亡和2850萬美元(1988年美元)損失,主要是馬裏亞納羣島造成。該系統熱帶風暴強度橫過馬紹爾羣島並造成到中度結構損壞。1月12日,該颱風擦過關島和羅塔島其間造成破壞,摧毀了200間房屋。於此風暴帶來破壞,「羅伊」一名除名;並「萊恩」取代。

蘇姍於菲律賓呂宋島西北方海面形成後西北轉北方向行進,東沙島東南方海上轉向東北方移動,於6月2日6時40分在台灣屏東縣恆春半島登陸,台東縣大武鄉附近出海後,經琉球石垣島近海東北方離。

天文台5月31日下午4時30分懸掛一號戒備信號, 當時熱帶風暴蘇姍集結於香港之東南520公里。初時吹微風,蘇姍翌日移近,香港轉吹和偏北風。它6月1日早上接近香港,當時位 於香港之東南偏東430公里。天文台總部於下午5時錄得瞬時海平面氣壓998.5百帕斯卡,當時蘇姍集結於香港之東南偏東480公里。蘇姍轉 東北,一號戒備信號晚上9時下,當時蘇姍集結於香港之東南偏東520公里。

5月31日受下沉氣流引發雨區影響。下午轉為多雲,黃昏有大雨及雷暴。6月1日下午天氣好轉,6月2日天晴。

天文台6月28日晚上11時20分懸掛一號戒備信號,當時雲妮莎集結香港之東南偏南640公里。初時吹和東風,翌日早上風勢及疾勁,離岸間中吹強風。

雲妮莎移近華南沿岸,香港風力增強,但達強風程度。雲妮莎廣東西部登陸前,一號信號下午4時50分除下,當時它位於香港西南偏西120公里。

天文台總部下午4時錄得瞬時海平面氣壓1003.3百帕斯卡,當時雲妮莎集結於香港西南130公里。它下午5時左右登陸前接近香港。

6月28日天晴,下午後期有一兩陣驟雨。翌日雲量增多,有零散驟雨。6月30日早上有大驟雨。7月1日驟雨減少,下午轉晴。

天文台9月21日早上8時45分懸掛一號戒備信號,當時熱帶氣壓吉蒂集結於香港之東南偏東480公里。吹和緩偏北風,風力增強。吉蒂移近香港,天文台當晚9時改掛三號風信號,時颱風吉蒂集結於香港之東南偏東320公里。吉蒂9月22日早上6時左右於廣東東部登陸,所有信號早上9時10分除下。吉蒂早上11時左右登陸前接近香港,當時位於香港之東北170公里。天文台總部凌晨3時錄得瞬時海平面氣壓1000.8百帕斯卡。

一號戒備信號9月21日懸掛時,香港天晴。翌日轉為多雲,黃昏時有驟雨。9月22日多雲,有驟雨。翌日因有另一股熱帶氣旋瑪媚靠近,天氣轉壞。

1988年大西洋颶風季是一次活躍程度屬中等水準[注 1],但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大西洋颶風季,共有多達15場熱帶氣旋直接陸地產生影響。颶風季1988年6月1日正式開始,同年11月30日結束,傳統上這樣日期界定一年中絕大多數熱帶氣旋大西洋盆地形成和發展時間段[2],但早在5月30日時有帶氣壓加勒比海發展形成,提前拉開了這年熱帶天氣活動序幕。不過,第一個獲得命名熱帶風暴阿爾貝託要到颶風季開始兩個多月後8月8日才形成,情況要晚一個多月[3]。熱帶風暴祈輔是全年後一場風暴,於11月24日轉變成温帶氣旋。

9月6日,一片層次分明擾動天氣離開非洲海岸並迅速發展成第十三號熱帶低氣壓。美國國家颶風中心於9月8日開始位於佛得角東北方560公里海域系統發佈公告,不過氣象部門後根衞星和船隻報告結果分析認為,氣壓9月7日達到熱帶風暴強度。但於其行進路徑過,因此當時未能觀測到這一信息。[46][47]

颶風吉爾伯特是全季最具影響氣旋,創下當時大西洋颶風新紀錄。這場颶風途經加勒比海和墨西哥灣,對墨西哥和許多島嶼國家造成災難性破壞,其中牙買加特。風暴沿途共計造成超過300人死亡,其中大部分發生墨西哥,經濟損失50億美元(1988年美元,於2023年124億美元)。四級強度襲擊尼加拉瓜颶風瓊導致超過200人喪生,經濟損失20億美元(1988年美元,於2023年49.5億美元),這場颶風後進入東太平洋並因此歸類、命名熱帶風暴米利安。

每年大西洋颶風季前,包括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威廉·M·格雷博士及其同僚內一些知名颶風專家會發佈颶風活動預測。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定義,一個水平大西洋颶風季會形成6到14個獲得命名風暴,其中有4到8個會達到颶風強度,1到3個成為大型颶風。氣象學家於1988年6月作出預測認為季會形成11個獲得命名風暴,其中7個達到颶風強度,但預測中沒有表明有多少場颶風達到大型颶風標準。[5]

大西洋颶風季是6月1日正式開始[3],但1988年熱帶活動5月30日伴第一號熱帶氣壓形成開始。全年共計形成19個熱帶低氣壓,於平均水平[6]。有12個熱帶氣壓達到熱帶風暴強度,其中5個達到颶風標準。全季形成三場大型颶風,這27年來是頭一遭,另外計有4場颶風和3場熱帶風暴有過登陸,造成550人死亡和70億美元(1988年美元,於2023年173億美元)損失。熱帶風暴祈輔是本季後一場風暴,於11月24日消散[7],這時距11月30日颶風季正式結束只剩6天[3]。

於上層流層氣流產生風切變影響,1988年大西洋颶風季的前兩個月基本上風平浪靜。雖然有多股東風波離開非洲海岸,但其中大部分穿越熱帶大西洋期間迅速消亡,導致整個6月到7月沒有熱帶低氣壓形成。到了8月,風切變有所減少,東風波因此得以發展成熱帶氣旋[6]。過去十年相比,這年官方風暴路徑預報準確度,出錯率情況要30%到40%[7],並且24時、48時和72時預報是18年來,後1889到1995年期間任何一次大西洋颶風季要[8]。

這年颶風季活躍程度通過累積氣旋能量指數反映出來,103,屬「接近」水平[9][10]。來説,氣旋能量指數通過颶風強度和持續時間來計算,強度越,持續時間風暴,其指數相應。只有在熱帶系統風速達到或超過每時63公里(34節)或熱帶風暴強度時會這一指數進行計算,並納入全面氣象公告中[10][11]。

本季第一個熱帶氣壓於5月30日西北加勒比海形成。系統北上朝古巴逼近,這一過程中遭遇外部環境於其發展,飛入其中一架颶風獵人偵察機無法找到環流中心[12]。氣壓強度很,於6月2日在佛羅裏達海峽退化成一片開放式壓槽[6]。

氣壓及其前身一共給古巴帶來1025毫米降水,其中包括一天時間裏達到867毫米[13]。受降水影響是西恩富戈斯省,另外比亞克拉拉省、聖斯皮裏圖斯省、謝戈德阿維拉省和卡馬圭省受到程度影響[13]。卡馬圭市一場龍捲風摧毀多幢建築物和5架蘇聯飛機[14]。面洪災,政府派出救援人員、直升機和水陸兩棲車6.5萬生活地區居民疏散到地勢區域。氣旋導致許多地方電力和通訊中斷,該國交通基礎設施受損,6座橋樑摧毀[14]。單卡馬圭省有200套民房洪水摧毀,另有1000套房屋受到破壞[15]。整個古巴有9萬人受災,數十人受傷[16],共計37人遇[13],其中有3人是觸電身亡[14]。氣壓還給佛羅裏達州帶來小雨,其中龐帕諾比奇達到81毫米[17]。

本季第一個獲得命名風暴源於8月4日南卡羅萊納州近海形成一股氣壓。衞星次日探測到系統中存在下層環流,表明熱帶氣壓形成,風暴於8月6日成為颶風季第二個熱帶低氣壓[7]。一股逼近但強度鋒面槽令氣壓上層外流得到增強並東北方向前進。8月7日,系統南塔克特以南近海達到熱帶風暴強度,氣象部門因此其命名為「阿爾貝託」(Alberto)[18]。風暴加速東北前進,於當晚每時47公里風速襲擊新斯科舍西部,不過造成影響[18][19]。8月8日,阿爾貝託聖羅倫斯灣水域上空轉變成温帶氣旋,後紐芬蘭島以北近海消散[18]。

氣旋緬因州帶來小雨,其中佩諾布斯科特縣米利諾基特附近降雨量達到60毫米[20]。風暴產生陣風時速是新斯科舍雅茅斯(Yarmouth)記錄下78公里,降雨量是新不倫瑞克聖約翰,達到45.1毫米[19],其中大部分是時間內降下。降水導致局部地區出現洪水,一些街道因此封閉[21]。阿爾貝託温帶系統留紐芬蘭島西部沿線帶來小雨和一些雲層[19]。

本季第三股熱帶氣壓於8月7日路易斯安那州東南部上空一片地面氣壓形成。系統朝密西西比河飄移過程中組織起來,擁有足夠多對流,促使美國國家颶風中心發佈第三號熱帶氣壓公告[22]。8月8日,氣壓表面風速加快到足以令氣象部門路易斯安那州和佛羅裏達州西北狹長地帶發佈熱帶風暴警告[7]。風暴在位於墨西哥灣開放水域上空期間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和阿拉巴馬州帶來持續風速屬熱帶風暴標準,陣風時速達到熱帶風暴強度[23]。墨西哥灣中部沿海地區普降暴雨,其中阿拉巴馬州多芬島降雨量410毫米以上[24]。

貝麗爾保持着外流結構,其環流於8月9日進入温度水域上空,有利於風暴進一步增強。但於西北方向有一股冷鋒逼近,風暴因此轉向進入路易斯安那州東南部[24]。次日早上,貝麗爾進入該州中南部泰克河口(Bayou Teche)上空後降級成熱帶低氣壓。系統殘留德薩斯州東部帶來傾盆大雨,部分地區降雨量超過300毫米。這場風暴總體造成破壞,但有導致一人死亡[25]。

延伸閱讀…

天氣資料室|香港天文台(HKO)

洛杉磯1988年10月的歷史天氣資料(加利福尼亞州、美國 …

8月12日,一股向西行進東風波巴哈馬南部附近海域發展成第四號熱帶低氣壓。氣壓佛羅裏達州海岸行進,於次日該州積遜威爾附近登陸[6][26]。系統佛羅裏達州和喬治亞州沿海帶來陣風和雷暴,但造成損失[26]。風暴進入喬治亞州南部和墨西哥灣中部沿海區域上空期間美國東南部大片地區帶來178毫米降水[27]。美國國家氣象局記錄,中心以東部分急風風速達到每時80公里[28]。氣旋進入密西西比河河口水域上空時消散[26]。

8月20日,大西洋東部一股東風波發展成本季第五號熱帶低氣壓。後三天時間裏,系統佛得角羣島西北偏北方向飄移,強度上基本保持不變[6]。於氣壓形成海域是多場東海岸颶風誕生地,所以系統雖然,但氣象部門認為氣旋得到增強[30]。

8月24日,氣壓轉向東進,並且前進速度提高到每時24公里。於途經海域水温,氣旋強度和增強可能性有所降低[31],到8月26日時退化成東風波。系統殘留於8月30日北卡羅萊納州東南部290公里洋麪獲得發展[6],美國國家氣象局駐華盛頓辦事處繼續這風中心進行追蹤,直到9月1日系統和美國東岸近海一片鋒區合併時止[6]。

第六號熱帶低氣壓源於8月12日離開非洲西北海岸一股東風波。系統熱帶大西洋,於8月19日行經西經55°海域時開始發展[32]。次日,系統逼近風羣島過程中成帶氣壓。氣壓穿越該羣島後繼續向西進入加勒比海中部,但外界環境變得像之前那樣有利於發展[33]。8月21日,氣旋組織層次,但氣象部門是認為低氣壓會進入加勒比海西部水温海域後化成熱帶風暴,但實際上系統於8月23日西經80°牙買加附近洋麪退化成東風波[34]。這股擾動天氣帶着少量對流行經中美洲,並這一過程中發展,進入東太平洋後已成颶風克里斯蒂[32]。這一系統對陸地主要影響限於風羣島帶來風[6]。

8月15日,一股東風波離開非洲西海岸,到8月21日時,東風波北翼已有流分離並組織成第七號熱帶低氣壓[35]。風暴沿中大西洋各州上空一片副熱帶壓脊南部邊緣向西行進,後七天裏,無論地面還是偵察機沒有發現風暴強化跡象,因此氣象部門認為系統行經小安的列斯羣島和安的列斯羣島部分地區以及巴哈馬期間保持熱帶氣壓強度[7]。

氣壓於8月24日途經波多黎各以南海域,該島部分區域帶來超過360毫米降雨量[36],造成當地3人遇[37]。8月28日,氣旋北上到達佛羅裏達州北部近海後升級成熱帶風暴克里斯,然後薩凡納附近登陸,該地區帶來風災和雨害[37]。克里斯減弱成熱帶低氣壓過程中南卡羅萊納州帶來瓢潑大雨,後一片冷鋒融合併轉變成温帶氣。殘留氣壓東部沿海地區加速行進,新斯科舍並於8月30日消散[36]。雷暴南卡羅萊納州催生出一場龍捲風,導致一人死亡[38]。

熱帶大西洋中部一股東風波得到發展,其流北部東風波分離並發展成第七號熱帶低氣壓,即上文所述熱帶風暴克里斯前身;東風波南部作為一片雜亂無章降雨區域繼續西進[7]。系統幾天裏沒有得到發展,8月31日,其下層環流中心從尤卡坦半島進入坎佩切灣。估計系統於當地時間晚上0點左右半島近海發展成第八號熱帶低氣壓[35]。

黛比東馬德雷山脈上空減弱,但系統殘留得以繼續穿越墨西哥。9月5日,殘留系統中心曼薩尼約附近進入太平洋,因此獲分類第十七E號熱帶低氣壓[40],於9月8日加利福尼亞灣消散[41]。

9月2日,一片羣集雷暴與一股西北方向移動東風波百慕達附近發展成表面氣壓。雖然這股表面低氣壓層次結構,並且對流相分流,但是9月3日發展成熱帶低氣壓[42]。於有西南氣流影響,氣壓每時80公里風速加速朝東北方向前進,於9月3日晚升級成熱帶風暴並獲命名為「埃內斯托」(Ernesto)。風暴繼續增強過程中失去熱帶天氣系統特徵,於9月5日北大西洋上空另一片規模温帶風暴吸收[43]。

這場熱帶風暴存在期間位於海上,開放水域產生強風。亞速爾羣島是唯一受其影響陸地,弗洛雷斯島上出現熱帶風暴強度大風[7],但沒有報道表明氣旋造成任何人員傷亡和損失[42]。

9月2日,墨西哥灣西部有一片低氣壓區形成,並次日得到迅速發展。到9月3日系統行經路易斯安那州摩根城西南偏西方向260公里洋麪時發展出足夠對流,令其達到熱帶低氣壓標準[44]。氣象部門路易斯安那州卡梅倫到佛羅裏達州阿巴拉契科拉之間沿海地區發佈熱帶風暴警告,這時風暴正在一股冷鋒影響下每時24到32公里速度迅速東北方移動[6]。幾時後,熱帶氣壓前述冷鋒合併而退化成東風波。墨西哥灣多個石油平台記錄下64公里陣風時速,德薩斯州東南部和路易斯安那州大片地區普降中到大雨[6]。接下來24時裏,東風波美國東南部其他地區帶來暴雨,其中密西西比州洛克西降雨量,達到210毫米,但沒有出現因此造成損失報道[45]。

9月6日,一片層次分明擾動天氣離開非洲海岸並迅速發展成第十三號熱帶低氣壓。美國國家颶風中心於9月8日開始位於佛得角東北方560公里海域系統發佈公告,不過氣象部門後根衞星和船隻報告結果分析認為,氣壓9月7日達到熱帶風暴強度。但於其行進路徑過,因此當時未能觀測到這一信息。[46][47]

延伸閱讀…

1988年太平洋颱風季

1988年大西洋颶風季

三天裏面內,系統西北方向一片大規模壓槽影響西北偏西方向水温海域前進。非洲西岸海岸沿線普降中到大雨,但沒有出現造成損失報道[46]。系統減弱後前述壓槽合併。這獲命名風暴後列入大西洋颶風季年度總結熱帶風暴名單中[7]。

9月4日,一道雲帶伴一股冷鋒一起離開德薩斯州海岸進入墨西哥灣。雲帶海灣中部分裂成兩個部分,其中南半部分基本保持靜止,而北半部分則發展成一股東北方向前進鋒面波。南半部分上空對流有所增加,並圍繞雲層中心纏繞起來。9月7日,系統有表面環流形成,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因此開始發佈熱帶低氣壓公告。[48]

於消散鋒面槽影響,低氣壓向東飄移,並且颶風獵人偵察機確認增強成熱帶風暴,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其命名為「佛羅倫薩」(Florence)[48]。9月9日,風暴轉向北上,並一片中到上層槽影響下加速朝墨西哥灣北部移動,於登陸密西西比河三角洲數時前達到颶風強度[7]。風暴路易斯安那州東南部上空迅速減弱,並行經紐奧良後失去所有深層流。9月10日,風暴巴吞魯日附近上空降級氣壓,並於次日德薩斯州東北部上空消散[48]。

系統存在早期給尤卡坦半島帶來中等程度降水[49]。風暴吹襲路易斯安那州期間,其中心登岸區域偏東方向附近沿海出現中等程度風暴潮[50]。陣風導致超過10萬人失去電力供應。阿拉巴馬州有一人試圖自己船隻時遇。降雨導致佛羅裏達州西北狹長地帶部分河流泛濫,該區域之前受到暴雨重影響,洪水導致聖羅薩縣有數十套房屋受損或毀[51]。

1988年大西洋颶風季第12個熱帶氣壓於9月8日小安的列斯羣島東近海形成,然後朝西北偏西移動、途經該羣島期間於9月9日發展成熱帶風暴並獲命名「吉爾伯特」(Gilbert)。風暴轉向西進,並進入爆發性增強期,於9月11日成為大型颶風,並且掠過伊斯帕尼奧拉島南部海岸時繼續加強。吉伯三級颶風強度直接穿過牙買加,島上山區帶來傾盆大雨。風暴中心進入海域上空後進入一次爆發性增強期,單9月13日中心氣壓下降72毫巴(百帕,2.1英寸汞柱),創下大西洋颶風新紀錄,直到2005年才颶風威爾瑪打破[52]。吉伯氣壓888毫巴(百帕,26.2英寸汞柱),當時刷新了西半球海平面氣壓紀錄[53]。

  12月上旬,全國大部地區乾雨雪,北方冬麥區大部及鄂西北地出現冬旱,麥區西南部旱情。2月中旬3月,旱區後降了幾場範圍雨雪,大部旱情得到緩解。4月,全國大部地區降水,華北冬麥區出現春旱,魯冀兩省旱情。南方兩湖平原和西南、華南部分地區4月下旬5月初天氣,出現春旱,湖北旱情。5月上旬中期開始,旱區降雨增多,5月底,大部旱情解除或。

  6月,華北平原大部、冀北、山東半島及鄂北、關中、陝南和川東北地降水量30毫米,同期7—9成;一些地區降水量是建國以來同期最小值。加之氣温偏離,夏急劇發展。6月,上述地區面積達2億多畝。

  7月上半月,主要雨帶位於北方地區,部分地區旱情得到緩解。但鄂北、豫南及淮一帶降雨,而且受持續高温天氣影響,旱區迅速向南擴展,波及長江中下游南嶺大部地區。乾旱持續到7月下旬前期,其中鄂大部持續到8月上中旬,湘贛兩省大部、川東及黔、浙、閩、皖省部分地區直到8月中旬後期解除。

  乾旱農業生產及人民生活帶來了影響。很多機並抽不上水,水庫、塘堰、河渠乾涸,黃河下游一度斷流,漢江支流唐河近50年來首次出現斷流;部分地區稻田龜裂、棉花乾死、果樹落果,夏播進行;有些地區人畜飲水發生困難。

  仲秋初冬,我國大部地區少雨缺雪,氣温偏離。是北方冬麥區和長江中下游以及西南東部夏季糧油產區,10月12月中旬降水量大部同期6—9成,魯西北、冀南及江南東部降水量建國以來同期值,出現了近十年來見範圍秋冬;上海81天降水量6毫米,1873年以來同期所僅見,出現了百年遇秋冬。有關部門統計,截止12月中旬,全國有魯、冀、豫、皖、蘇、浙、滬、10多個省市3.2億畝農田,其中1·4億畝。山東面積,有6600多萬畝;江蘇有67%秋播作物。

  總的,1988年四季有乾旱,且乾旱範圍,其中黃淮地區南部及鄂北地夏伏旱時間、旱情、影響大;山東及長江中下游地區秋冬乾旱,旱情。所以1988年屬乾旱年。

  二、汛期,局地暴雨,嫩江、西江發生洪水,長江中下游出現秋汛。

  汛期,前期全國大部地區出現乾旱;但後期暴雨,六大江河後出現汛情。

  7月下旬8月中旬,黃河中游降雨,導致中下游發生4次中等洪水,部分灘地受淹,一些村莊洪水圍困。

  8月上旬,內蒙古大興安嶺地區連降大雨、暴雨,使前期雨水多、底水嫩江流域水位猛漲,上游出現建國以來洪水,部分地區受淹。

  8月下旬,黔中南、桂中北連續降大雨和暴雨,月底降大暴雨,使西江上游紅水河、柳江發生建國以來洪水,桂北、桂中出現洪澇,廣西直接經濟損失9億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