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千年歲月洗禮,這些時光沉澱下來國學精髓,塵封歷史中走出。
作為中國現存古老典籍,《經》世人所熟知,譽為群經首、是群經始,是中華傳統文化總源頭。
風水學源於易學,龍馬負圖,神龜載書後有了河圖洛書,《經·繫辭》記載:“河出圖,洛出書,聖人”。
風水學、天文學、地理學和人體科學是中國風水學三大科學支柱。天、地、人合一是中國風水學原則。中國古代科學家仰觀天文,俯察地理,取諸身,遠取諸物,經上下五千年實踐、研究、歸納和感悟,形成了著稱於世東方科學—中國風水學。
風水是自然界中易學文化人類生存環境結合體現,是人類生存環境追求而達到福、貴、壽一種本能;是天、地、人合一揭示茫茫宇宙奧秘願想途徑。
風水學,本相地之術,即臨場校察地理方法,叫地相、中國古代稱堪輿術,目的是用來選擇宮殿、村落選址、墓地建設方法及原則。是選擇地方一門學問。風水歷史,古代,風水盛行於中華文化圈,是衣食住行一個因素。有許多風水相關文獻保留下來。文獻中可知,古代風水多用作城鎮及村落選址、有宮殿建設,後來發展尋找喪葬地形。
風水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人類狩獵時期,但當時嚴格意義上風水學沒有產生,只是出現了風水學相關知識,後來風水文化產生提供了前提;人們早在原始社會時期知道擇地而居;先秦時有相宅活動,後有盤庚、公劉、周公人實踐中作過貢獻。
秦代有了地脈觀念,講究風水地脈習氣無論是朝廷還是民間盛行;漢代時,風水理論開始成形,當時陰陽、五行、八卦理論出現,出現了《堪輿金匱》和《宮宅地形》這些風水學奠基作,形成了先哲對宇宙總體認識構架;這些理論風水俱有意義,它奠定了風水最初理論基礎。
到魏晉時期,風水理論體系建立,這個時期風水學流傳;產生了像管輅、郭璞這樣風水宗師,三國時管輅《管氏地理指蒙》是其經典作,晉朝郭璞《葬書》是風水學發展史上一個里程碑,此書系統提出了風水基礎理論,是中國風水文化宗,而且後世事風水研究學者普遍尊郭璞風水奠基鼻祖,《葬書》問世,成為後風水發展標誌;晉以來,風水學我國開始傳播。
隋朝時,是風水理論體系分野時期,出現了一脈相承師承關係,活動地域;隋時風水理論方面有建樹,當首推蕭吉,其人樂理、五行、相宅學,著有《五行大義》、《要錄》、《五姓宅經》、《葬經》書,於五行生剋理、勘察風水地理方面有造詣。
中國歷史上少有鼎盛時期,各種文化興起,是風水理論進一步發展、應用、和風水著作大量面世期,形成較完善理論體系;這個時期,風水名人輩出,唐朝袁天罡、李淳風、楊筠松、丘延翰、曾文遄;宋朝有賴文俊、陳摶、吳景鸞、蔡元定、徐仁旺一大批名師。
但具有影響風水名師楊筠松和賴文俊;楊筠松是唐僖宗朝國師,官大夫,掌管天文地理事,號救先生,代表作有《疑龍經》、《撼龍經》、《立錐賦》、《青囊經》、《天玉經》、《都天寶》、《天元烏免經》、《三十六龍》、《正龍子經》書。救貧先生風水理論要點主要體現《撼龍經》和《疑龍經》中,強調山龍落脈形勢主,開創了後世風水中“形法派”,理論主要陰宅而言,其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左輔、右弼九星說,後來《八宅週書》提供了主要理論。宋朝年間賴文俊,自號布衣子,世人稱賴布衣,主要著作《催官篇》二卷,風水界有影響力,是理氣學派典型代表作。依托黃帝撰《黃帝宅經》,陰陽,對“大地有機說”作了充分發揮,是理氣派代表作。
明清時期是前期風水理論進一步發揮釋義和理論驗證總結,同時,官方和民間並舉,使風水著作大量社會和民間湧現,形勢派和理氣派對立迅速發展。
作者:永澄老師風水發展史“風水術”稱“堪輿術”,它是我國古代一門十分環境理論,是我國關於建築、環境學一門綜合理論。 風水核心內容是人們居住環境進行選擇和處理一種學問,其範圍包含住宅、宮室、陵墓、村落、城市諸方面,其中涉及陵墓稱為陰宅,涉及住宅稱為陽宅。風水發展開創於炎黃時期(公元前2697年-公元前2365年)。傳,黃帝戰蚩尤製造了指南車。這個時期,不但有可利用來定方向指南車,有了地理術,而且有了師青烏子。這些事實雖然可靠,但說明中國風水術是萌芽得。遠古有巢氏發明了巢居,軒轅氏發明了穴居。巢居是人們依樹而居方式。而地勢或地區或季節,原始人類選擇天然洞穴作為他們棲身地。如北京猿人、山頂洞人、廣東馬壩人是依洞而棲。所謂:”夏居橧巢,冬居營窟”。上古之時,人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 ”那種危機四伏條件下,人們樹木巢舍,後來了解和改造實踐中,對居住環境進行了改造。到6、7千年前,人類發展到氏族社會,人們過著母系氏族群居生活,原來動盪游牧、採集、漁獵生活,發展到農耕生產生活,生活和生產勞動,擇地而居。仰韶文化氏族村落分佈河流兩岸黃土台地上。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村落遺址,坐落一塊面臨滻河台地上,人們這裡勞動生產,安居樂業。後龍山文化大多選擇水向陽台地上營建氏族聚落。這種擇地標准或要求,如依山傍水,蔽風朝陽,這群居風水。 那時部落對居住環境有所選擇,並且這種選擇是建立地理環境和風水知識有所認識基礎之上,懂得居住方位與日照和風寒關係。如半坡中間房子朝東,圍繞大房子氏族成員房子多朝南,即表現出“喜東南,厭西北”特點,遺址四周有防禦性豪溝;溝北、南有公共墓地,居住與墓地分開。這些體現出了擇地而居風水理論。 殷周時期,已有卜宅文。如周朝公劉率眾邰遷豳,他勘察宅塋,“既景乃岡,陰陽,觀其流泉。 ” 周朝及以前,古人安葬是墓而墳。墓是平,並沒有土包。孔子老師說:“吾聞之古,墓而墳,今丘。東南西北亡人,可以弗識。於是封之,崇四尺。 ”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政治發生著急劇變化,思想空前活躍,儒、法、道、墨、陰陽、八卦、五行各種學說和主張爭奇鬥,爭辯,形成了百家爭鳴局面。同時戰國七雄爭霸,割據,競相築城。這個時期出現國學經典《周禮》、《管子》、《考工記》著作,總結了城市建設經驗及選址理論。這些成果風水術形成奠定了理論和實踐基礎。 秦漢是風水術形成時期。這個時期內,大規模宮室營建為風水術形成造成了物質前提,國學大師董仲舒陰陽五行學說和算命大師京房人理論風水提供了理論方法。是東漢時期神學影響下,在建築中各種禁忌與迷信盛行。如“起宅蓋房必擇日”,“太歲頭上不能動土”已成陽宅建築中規則。此時陰宅風水理論形成,“死人歸陰,生人歸陽”認識,葬人不僅要選風水寶地,而且要選良辰吉日觀念,普遍存在,成為風水術內容。
秦代有了地脈觀念。講究風水地脈習氣無論是朝廷之中,還是民間開始盛行。漢代時,風水理論開始成形。當時,陰陽、五行、八卦理論出現。人們陰陽、五行、太極、八卦互相配合,形成了中國獨有對宇宙總體框架認識理論體系。這個框架是風水學理論基石,風水應用發展具有意義,它使風水以前人們只是於卜宅、相宅機械活動,昇華到理論階段。這時風水理論不但包括了擇地,而且包括了擇日。秦漢時期有關風水專著,見於《漢書藝文志》《堪輿金匱》和《宮宅地形》,這些書籍成為風水學奠基作,形成了秦漢時期先哲對宇宙總體認識,它奠定了風水最初理論基礎。這個時期有關風水專著有國學經典《周公卜宅經》、《圖宅術》、《葬歷》。漢代時,風水術完成了踐到理論形成過程,因而可以稱為風水學了。風水術魏晉時期流傳,產生了像管輅、郭璞這樣風水宗師。管輅是三國時平原術士,佔墓靈驗而聞名天下,現在流傳《管氏地理指蒙》傳說其經典作。晉朝郭璞著有《葬書》是風水學發展史上一個里程碑。這本書專論陰宅,而且是所有後世風水學必讀書。晉以來,風水學我國,是東南地區開始了傳播。隋朝時,流行占卜葬日推斷葬地吉凶,此時出現了地師蕭吉,著有《要錄》、《宅經》、《葬經》、《五行大義》書,後世景仰。
《尚書》中記載:“成王,欲宅邑,使召公先相宅。”這看陽宅;《孝經》中記載:“卜其宅兆而厝。”這就是指選陰宅,葬地,是占卜方法來擇定地點。
通俗講,風水地方,居於此處,能助人事興旺、發財,可令後代、顯達。嚴格講,符合風水學中“富“和”貴”原則和標準(即所謂“風水”)地理位置或環境。風水寶地標準:要有山脈地方蜿蜒而來,這風水中所謂來龍,到頭處隆起山峰,峰前有案山,峰左伸出青龍山、右有白虎、中有明堂、水流,以使墳穴藏風聚氣而福蔭後人;外洋能容萬馬,可致後代鵬程萬里、福祿延綿。魯班符咒記載:伏以,山水,鎮宅地板,抵抗一切災難,家宅吉祥如意,家庭發達安康。
“風水”只是名稱,而非風和水。風水稱堪輿,或稱卜宅、相宅、圖宅、青烏、青囊、形法、地理、陰陽、山水之術。中國古代文義裡,“堪”是天道、處,“輿”是地道、處。 “堪輿”是指研究天道、地道之間,是地形高下之間學問。它是古代有機論觀為基礎,古代天文、氣候、大地、水文、生態環境內容引進選擇地址、步建環境藝術之中。
談風水學起源及其歷史發展 中國人地理風水意識產生,“上古之時,人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那種危機四伏條件下,人們樹木巢舍,後來了解和改造實踐中,對居住環境進行了改造。六七千年前原始村落——半坡村遺址,“選址多位於發育馬蘭階地上,是河流交匯處……離河,多泉近旁。”西安半坡遺址坐落於渭河支流滻河階地上方,地勢,土壤,生活和開墾。由此可知,那時部落對居住環境有所選擇,並且這種選擇是建立地理環境和風水知識有所認識基礎之上,懂得居住方位與日照和風寒關係。如半坡中間房子朝東,圍繞大房子氏族成員房子多朝南,即表現出“喜東南,厭西北”特點,遺址四周有防禦性豪溝;溝北、南有公共墓地,居住與墓地分開(《風水探源》)。
到了殷周時期,已有卜宅文。如周朝公劉率眾邰遷豳,他勘察宅塋,“既景乃岡風水師入門知識,陰陽,觀其流泉。”
到了戰國先秦時期,是風水理論形成時期,司馬遷《史記?樗裡子傳》載:戰國秦惠王異母弟樗裡子,生前自選地於渭南章台之東,預言:“後百歲,是當有天子宮夾我墓。”漢興,長樂宮其東,未央宮其西。反映了當初活人住宅和死人住宅選擇規律。秦代朱仙桃所著《搜山記》,成為風水理論組成部分。
漢代時,人們陰陽、五行、太極、八卦互相配合,形成了中國獨有對宇宙總體框架認識理論體系。這個框架是風水學理論基石,風水應用發展具有意義,它使風水以前人們只是於卜宅、相宅機械活動,昇華到理論階段。這時風水理論不但包括了擇地,而且包括了擇日,王充《論衡》中對擇日論述,已有了“太歲頭上動土”理念。秦漢時期有關風水專著,《葬書》外,見於《漢書藝文志》有《堪輿金匱》、《宮宅地形》。這些書失傳,今日無法找到。
魏晉南北朝時代,風水理論完善,如託名郭璞《葬書》推崇風水理論“經典”。同時他著了《葬書錦囊經》。當時風水師受推崇,如管輅占筮、相術、相墓著稱於世,說他魏將母丘儉墓,“依樹哀吟。”人問其故,曰:“樹木雖,無形可久,碑誄雖美,無後可守,玄武藏頭,蒼龍失足,白虎銜屍,朱雀悲哭,四危已備,法當滅族。”後來應驗。郭璞母死後,他選地於暨陽一塊地安葬,四周水,有人認為地方,水一漲會淹沒墓地,郭璞預言後此地大水乾涸。過了,大水退去,墓四周幾十里成了上良田,從此郭璞名聲大震,後來人們郭璞著《葬書》推崇風水祖師。
唐宋時期,風水學普及突出表現是《葬書》流行、羅盤使用。 《青囊奧語》誕生,使風水學已成一門獨立理論,形成了體系和流源。這是當時歷史環境和科學發展決定。隋末到唐時,李播、李淳風父子作《天文大象賦》、《大衍歷》、李淳風負責編纂《晉書》、《隋書》中天文誌諸多天文書籍,天上各星座作了描述,使風水之學天地應。地理學上興起了山川地形進行考察熱忱,從而促進了風水學理論應用於山川地形踏勘。唐代高僧一行公元710年提出了磁偏角敘述。李淳風、禪師一行因此而後世尊風水一代宗師。
風水學產生有證可靠是起源於原始社會,風水歷史發展人類社會發展歷程中具有濃墨一筆。風水歷史時期,有歷史特點,本篇文章大家梳理一下風水各個歷史時期發展情況。
原始人類生存狩獵、捕魚和野採為生,原始人類選擇群聚地方是要具備生存基礎條件。後面人類遊獵轉為群居,他們水草而居,擇良地而棲。
延伸閱讀…
《墨子·辭過》有云:“古之民,未知為富室時,陵阜而居,允而處。這裡陵阜,就是指河流台階區域,考古發現,遠古人民很多遺址是這樣地帶。選擇這樣地帶居住一是可以減少洪水侵襲,二是獲得水中食物,這原始近水而居原則。
另外考古發掘,古時代很多居所是坐北朝南。無論是古時代巢居是後來穴居大多遵循朝陽原則,這遠古人類遵循向陽而棲原則。
無論是擇水而居是向陽而棲,這是原始人類風水利用雛形——擇優地而居
商周時期,出現了龜卜來擇居,那時稱為卜宅或卜居。這些是有殷墟出土甲骨可以證明,甲骨中有卜宅相關記錄。重視都城選址及建設,這是關係到國勢盛衰第一等事。
出名事件是商朝末期盤庚遷故事,身為商代第十九個帝王,商朝岌岌可危時,占卜將都城從今天山東曲阜附近遷到今天河南安陽附近。雖民聲怨憤,但是後來民怨無,後期商朝了幾百年。商周時期,選址建都擇居地實踐總結,有了一套思想指導和實踐方法,可以看作是風水原始思想積累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思想碰撞時代。這個時期陰陽學說、五行學說、元氣諸說八卦學說十分盛行、蓬勃發展,那個社會風水概念得到世人重視,陰陽五行去解釋問題。開始建立一種以“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主導學術思想。
《周禮》有這樣文字記載:“土宜法,辦十有二土名物,相民宅而卸其利害,阜人民,以蕃鳥獸,毓草木。”這證明春秋戰國時期出現於相宅樸素行為方法論,這是土宜法最初理論模型。
春秋戰國時期土宜法在擇址和建都方面應用深入,風水思想理論這個時代奠定了一個基礎。
秦漢時期差不多形成了地脈觀念,上君王下黎民重視墳墓修建,開始形成墳墓會後人前途有影響認知。於此同時認識到住宅人發展有影響,這個時期出現了墳墓和住宅有關書籍,例如《葬歷》、《移遷法》、《圖宅術》、《堪輿金匱》、《宮宅地形》。
《尚書》中記載:“成王,欲宅邑,使召公先相宅。”這看陽宅;《孝經》中記載:“卜其宅兆而厝。”這就是指選陰宅,葬地,是占卜方法來擇定地點。
延伸閱讀…
另外秦漢時期,大規模宮室營造,風水應用發展提供了優質時代土壤,加上陰陽五行學說及學理論研究應用,風水這個時代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應用方法。加上東漢神學思想盛行,出現了蓋房必擇日,太歲頭上不能動土建造需遵循規則。
秦漢時期,開始出現了諸如地脈、氣、方位、太歲詞語,加之形成對天地宇宙整體認識框架,可以說是此時風水俱備了早期完備理論基礎。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風水理論完善且傳播時代,這個時代出現了管輅和郭璞這樣風水宗師。 “風水”這一概念形成於這個時代。晉代郭璞首次自己所著《葬書》中第一次提出了“風水”一詞。 《葬書》這樣描述風水:“氣,乘風散,界水。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使有止,故謂風水。”
郭璞《葬經》是風水這個時代發展里程碑,說是中國風水學發展歷史上一個里程碑,是後人學習陰宅書。
魏晉南北朝基礎之上,隋唐五代風水術盛行蔓延。這個時代出現了皇后選墳墓蕭吉,蕭吉是隋朝一位相地大師,其著作有《要錄》、《宅經》、《葬經》著作,後世人敬仰。另外隋朝宰相楊恭仁準備擇選祖輩葬地,風水師其擇得粟田而得到重賞。
到唐代時期,國家經濟、文化、思想包容。各種風水理論層出不窮,並且形成了完善理論體系。郭璞《葬書》這個時代作為一種理論應用,羅盤地使用。
唐朝設有“司天監”,專門負責天文現象,了解吉凶。風水祖師楊筠鬆擔任過司天監官員,官三品,唐僖宗封為國師,官職升至金紫光祿大夫,專管臺地理事務,由此可見唐代風水不但民間風行,朝廷重視。
楊筠鬆開創了唐代以來有系統風水理論,並有實踐操作規範,是正規、科學中國風水。他創立了磁計方位正針作為地盤、日景方位縫針作為天盤、上有二十四山七十二龍中國羅盤。為止我們學習有關風水上書籍,大都是看楊公著書,例如有《撼龍經》、《四大穴法》、《二十四砂葬法》、《青襄奧語》、《玉尺經》,這些是楊公風水理論著作。
楊筠松撰寫《青囊奧語》後,其學說唐代成為了一種獨立學理,有了淵源和體系,出現了流派。典型是巒頭派和理氣派。
到了五代十國,沿襲唐代帝皇風水觀,其各代皇帝是風水十分熱衷,加上佛學傳入,宿命輪迴思想引入,助推了風水學盛行。
七、理論完備大盛行於宋,低落於元
宋朝可以說是中國風水學發展巔峰時期,這個時期風水理論可以稱是完備了。宋代從皇室到士大夫階層到民間,家家戶戶在生活中會使用到風水知識。
宋徽宗是一個相信風水皇家典型,他於沒有兒子時,後聽一位術士建議,加高京城汴京西北方,宋徽宗照做,得子。他因此更信風水,修建上清寶篆宮。
而且,這個時期盛出名師和經典著作,且當時社會上風水大師開始受到大家追捧。名師如相地賴文俊、傅伯通、蔡元定。經典著作如《催官篇》、《理氣穴法》、《天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