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灶鎮柳崗村於2019年06月0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六部委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柳崗村地處揭陽榕江南岸,平原起凸一山崗,四面環水,柳成蔭,故名柳崗村。
柳崗村始創於宋靖康元年即公元1126年,距今近九百年歷史,是一個古老文明村莊,始祖陳湯徵公,宋徽宗時期朝任承事郎,後受奸佞所害,貶;於公元1123年任潮陽縣令,公元1126年歸仕,選址創建柳崗村。公生二子長子,次子文曜出祠;公生五子(景雍、景備、景修、景肅、景俊),俗稱五景,出仕。長子陳景雍遷居福建詔安,次子陳景備遷居福建南靖,三子陳景肅遷居福建漳浦,四子陳景俊遷居福建龍巖,五子陳景修任潮陽教官,留居柳崗。
打開APP,查看多精彩圖片
陳湯徵,字云卿,號竹鄉。宋宣和三年( 1121)辛丑科進士,授博士。北宋末年出知潮陽縣,任滿卜居奉恩鄉柳崗鄉( 今汕頭市潮陽區金灶鎮柳崗村)。陳湯徵子陳文晦有五子:長子陳景雍遷居福建詔安,次子陳景備遷居福建南靖,三子陳景肅遷居福建漳浦,四子陳景俊遷居福建龍巖,五子陳景修任潮陽教官,留居柳崗。陳湯徵後裔遷居潮汕有:
六世孫陳古福,是陳景雍長子陳思德長子陳起莘子,溪南遷海陽懷德鄉(今汕頭市澄海區隆鎮大巷)。
八世孫陳德諒,是陳景雍長子陳思德次子陳起渭孫陳仲甫次子,於元末明初福建詔安溪南遷居於今汕頭市澄海區隆鎮東山村。生兩子:長子陳竹溪後裔分居東鄉、田邊地,次子陳竹蟄居東山村。
九世孫陳,是陳景雍三子陳思懋長子陳泰萃裔孫。元末任蘇州崑山縣知縣,明洪武五年( 1372)遷居潮陽峽山東溪,鹹潮患,陳四個兒子於明建文年間( 1399-1402)遷創於壇歧寨( 今峽山鎮洋汾陳)。陳有四子:長子陳淳樸留居洋汾,其八世孫陳毓川遷居和平;次子陳善化子陳東壁遷居雙澮( 赤寮南面,廢),後裔分居汕頭市潮陽區銅盂鎮橋、洋尾寮、赤寮、新陂處;三子陳西濤裔孫陳開正遷居甌坑;四子陳南溪生二子:長子陳月波遷居汕頭市潮南區司馬浦鎮溝墘村,次子陳西江遷居小西洋村,其十二世孫陳治信遷居汕頭市潮南區兩英鎮草尾林村。陳另有裔孫陳聲玉遷居惠來縣神泉鎮赤山村。
九世孫陳恪齋,是陳景雍三子陳思懋次子陳泰清裔孫。避戎敵之亂,於元末年間(1341-1367)從福建詔安溪南遷居潮州海陽縣蘇灣都銀砂鄉(今汕頭市澄海區溪南鎮)創祖。陳恪齋生四子:長子陳潭沙長子陳瑾刨後裔分居弓兜、上岱美,次子陳永圖後裔分居銀北、雲英、內厝、和洲、外蟻、上岱美、埭頭,三子陳開熾後裔分居銀北、雲英、和洲、梅埔、東里、、海岱、埭頭,四子陳蓮山後裔分居和洲、銀北、埭頭、上岱美;次子陳文康長子陳剛毅後裔分居上岱美、龍舌埔、利見祖巷、月巷、竹仔圍、樟林,次子陳剛直後裔分居東岱美、董坑、下岱美、埭頭,三子陳致政後裔分居下岱美、雲英、樟林,四子陳梅峰後裔分居下岱美、東岱美、上岱美,五子陳豐盈後裔分居上岱美、鹽灶、北灣;三子陳完正,後裔分居仙市、海岱、西洋、;四子陳仁和,後裔分居河美、塘西、溪西、上岱美。陳恪齋後裔主要聚居溪南十三鄉,人口居全鎮總人口一半以上,故稱”溪南一鎮過半陳”。另有裔孫陳春英,解元,康熙五十二年得中進士,官翰林院檢討,移居潮州意溪鎮。
始祖陳湯徵於宋徽宗時期朝任承事郎,時朝內蔡京、俅奸臣主政,禍國殃民,陷害忠良,朝政,湯徵助弟上表彈劾奸臣,弟湯東被害,湯徵貶,降任潮陽知縣(公元1123年),任職3年。據《潮州府志》、《潮陽縣志》記載,湯徵官,整頓縣治,深受百姓讚譽。避開朝廷權勢爭奪,歸仕後與子陳文晦選址柳崗歸隱。公生二子長子,次子文曜出嗣。公字孝,號萬稼,隱居,願仕途,博覽古今,通達文武,人稱學海,紹興廿三年因三子景肅誥封承議郎、隆興二年賜紫袍金帶,乾道五年贈封朝奉大夫。
柳崗村南面是潮州“個半”祠堂之一個王氏祠堂,系“潮州前八賢”南宋名臣、諫議大夫王大寶母王氏請旨建造。王母是潮陽金灶鎮柳崗村人,大寶時多外婆家居住讀書,科第官後忘母恩,請旨獲准建祠紀。祠堂“聖旨亭”大門,石結構長方形雙疊式樓亭,聖旨牌立於樓亭,具有宋代建築風格,是粵東文物、汕頭市文物保護單位。傳有“文官下轎,武官落馬”之說。還吸引著無數專家、學者以及社會各界人士前來參觀,留下很多名言佳句,其中有詩句曰:“江山勝景起何處,王氏祠堂聖旨亭。博濟橋頭榕水碧,古井映月伴七星。
以來,村莊有著八景,仙橋春漲,古廟松蔭;寶井名泉,碧石雲峰;登崗望月,廬峰曉鶯;香遠古寺,鏡池夕照。村莊旅遊觀光景點勝多,村東面有始祖湯徵公創村時建造山尾伯公及古芒果樹園,山尾伯公神威顯赫,香火鼎盛,庇佑一方黎民百姓,有柳崗古八景之一古寺,始建於北宋年間,多次毀壞多度修建,滄桑,於2004年建成重光,寶剎莊,佛光重照。
宋代黃侗叟墓,位於潮陽區金灶鎮東坑村石人山,土名石人山飛鳳地。葬於南宋景炎三年(1278年),墓坐丙壬兼午子,北山大寨山分脈,三台落脈,開屏展帳,山形如“飛鳳沖霄”。堂局平正,收壬水逆朝,出癸方。碑文:“宋黃侗叟公墓”。該墓潮陽宋代名人古墓葬,墓區佔地500平方米。 2001年3月潮陽人民政府公佈文物保護單位。
金灶鎮柳崗村於2019年06月0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六部委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柳崗村地處揭陽榕江南岸,平原起凸一山崗,四面環水,柳成蔭,故名柳崗村。
柳崗村始創於宋靖康元年即公元1126年,距今近九百年歷史,是一個古老文明村莊,始祖陳湯徵公,宋徽宗時期朝任承事郎,後受奸佞所害,貶;於公元1123年任潮陽縣令,公元1126年歸仕,選址創建柳崗村。公生二子長子,次子文曜出祠;公生五子(景雍、景備、景修、景肅、景俊),俗稱五景,出仕。長子陳景雍遷居福建詔安,次子陳景備遷居福建南靖,三子陳景肅遷居福建漳浦,四子陳景俊遷居福建龍巖,五子陳景修任潮陽教官,留居柳崗。
陳湯徵,字云卿,號竹鄉。宋宣和三年(1121)辛丑科進士,授博士。北宋末年出知潮陽縣,任滿卜居奉恩鄉柳崗鄉(今汕頭市潮陽區金灶鎮柳崗村)。陳湯徵子陳文晦有五子:長子陳景雍遷居福建詔安,次子陳景備遷居福建南靖,三子陳景肅遷居福建漳浦,四子陳景俊遷居福建龍巖,五子陳景修任潮陽教官,留居柳崗。陳湯徵後裔遷居潮汕有:
六世孫陳古福,是陳景雍長子陳思德長子陳起莘子,溪南遷海陽懷德鄉(今汕頭市澄海區隆鎮大巷)。
八世孫陳德諒,是陳景雍長子陳思德次子陳起渭孫陳仲甫次子,於元末明初福建詔安溪南遷居於今汕頭市澄海區隆鎮東山村。生兩子:長子陳竹溪後裔分居東鄉、田邊地,次子陳竹蟄居東山村。
九世孫陳,是陳景雍三子陳思懋長子陳泰萃裔孫。元末任蘇州崑山縣知縣,明洪武五年(1372)遷居潮陽峽山東溪,鹹潮患,陳四個兒子於明建文年間(1399-1402)遷創於壇歧寨(今峽山鎮洋汾陳)。陳有四子:長子陳淳樸留居洋汾,其八世孫陳毓川遷居和平;次子陳善化子陳東壁遷居雙澮(赤寮南面,廢),後裔分居汕頭市潮陽區銅盂鎮橋、洋尾寮、赤寮、新陂處;三子陳西濤裔孫陳開正遷居甌坑;四子陳南溪生二子:長子陳月波遷居汕頭市潮南區司馬浦鎮溝墘村,次子陳西江遷居小西洋村,其十二世孫陳治信遷居汕頭市潮南區兩英鎮草尾林村。陳另有裔孫陳聲玉遷居惠來縣神泉鎮赤山村。
延伸閱讀…
九世孫陳恪齋,是陳景雍三子陳思懋次子陳泰清裔孫。避戎敵之亂,於元末年間(1341-1367)從福建詔安溪南遷居潮州海陽縣蘇灣都銀砂鄉(今汕頭市澄海區溪南鎮)創祖。陳恪齋生四子:長子陳潭沙長子陳瑾刨後裔分居弓兜、上岱美,次子陳永圖後裔分居銀北、雲英、內厝、和洲、外蟻、上岱美、埭頭,三子陳開熾後裔分居銀北、雲英、和洲、梅埔、東里、、海岱、埭頭,四子陳蓮山後裔分居和洲、銀北、埭頭、上岱美;次子陳文康長子陳剛毅後裔分居上岱美、龍舌埔、利見祖巷、月巷、竹仔圍、樟林,次子陳剛直後裔分居東岱美、董坑、下岱美、埭頭,三子陳致政後裔分居下岱美、雲英、樟林,四子陳梅峰後裔分居下岱美、東岱美、上岱美,五子陳豐盈後裔分居上岱美、鹽灶、北灣;三子陳完正,後裔分居仙市、海岱、西洋、;四子陳仁和,後裔分居河美、塘西、溪西、上岱美。陳恪齋後裔主要聚居溪南十三鄉,人口居全鎮總人口一半以上,故稱”溪南一鎮過半陳”。另有裔孫陳春英,解元,康熙五十二年得中進士,官翰林院檢討,移居潮州意溪鎮。
始祖陳湯徵於宋徽宗時期朝任承事郎,時朝內蔡京、俅奸臣主政,禍國殃民,陷害忠良,朝政,湯徵助弟上表彈劾奸臣,弟湯東被害,湯徵貶,降任潮陽知縣(公元1123年),任職3年。據《潮州府志》、《潮陽縣志》記載,湯徵官,整頓縣治,深受百姓讚譽。避開朝廷權勢爭奪,歸仕後與子陳文晦選址柳崗歸隱。公生二子長子,次子文曜出嗣。公字孝,號萬稼,隱居,願仕途,博覽古今,通達文武,人稱學海,紹興廿三年因三子景肅誥封承議郎、隆興二年賜紫袍金帶,乾道五年贈封朝奉大夫。
柳崗村南面是潮州“個半”祠堂之一個王氏祠堂,系“潮州前八賢”南宋名臣、諫議大夫王大寶母王氏請旨建造。王母是潮陽金灶鎮柳崗村人,大寶時多外婆家居住讀書,科第官後忘母恩,請旨獲准建祠紀。祠堂“聖旨亭”大門,石結構長方形雙疊式樓亭,聖旨牌立於樓亭,具有宋代建築風格,是粵東文物、汕頭市文物保護單位。傳有“文官下轎,武官落馬”之說。還吸引著無數專家、學者以及社會各界人士前來參觀,留下很多名言佳句,其中有詩句曰:“江山勝景起何處,王氏祠堂聖旨亭。博濟橋頭榕水碧,古井映月伴七星。
以來,村莊有著八景,仙橋春漲,古廟松蔭;寶井名泉,碧石雲峰;登崗望月,廬峰曉鶯;香遠古寺,鏡池夕照。村莊旅遊觀光景點勝多,村東面有始祖湯徵公創村時建造山尾伯公及古芒果樹園,山尾伯公神威顯赫,香火鼎盛,庇佑一方黎民百姓,有柳崗古八景之一古寺,始建於北宋年間,多次毀壞多度修建,滄桑,於2004年建成重光,寶剎莊,佛光重照。
潮陽,風水學是個無法迴避問題。從建房起厝、墓葬動土、開渠鑿井、安置神位到吃桌坐序,體現潮陽人風水和「規矩」重視。但多時候動土安葬方面重視。
「雖貧窮人家,罄囊鬻產,厚葬禮。」因為潮陽人看來,祖墓後代運勢影響不言而喻。
風水是一種相術,古人稱作堪輿,現代稱「風水學」。它是住宅或墳地四周風向水流形勢,來推斷住宅或墓葬福禍吉凶,俗稱「看風水」。因此地有福地、吉地、地、絕地分;有陰宅、陽宅分,墓地稱陰宅,住宅稱陽宅。
潮陽,有幾風水名墓—「天螺」、「麒麟吐火」、「飛天鳳」、「獅子戲球」、「眠牛聽鍾」、「風吹羅帶」、「絲線吊金鐘」……
延伸閱讀…
今天,我們來到位於金浦曾山城南陳氏始祖墓(陳仕穎宋墓)—「絲線吊金鐘」。蜿蜒路道時有人跡,附近村民閒暇到此,或或聊天。
阿叔指引下,順利到達目的地。
沿著階梯,一會兒來到青官水庫。穿過水庫,方能抵達「鍾墓」。
流水潺潺,見底。花開如夢,美艷撩人。
開朗。青官水庫,碧波蕩漾,風拂面。
,能看見「絲線吊金鐘」輪廓,心裏一陣激動。
沿著水庫走上段山路,來到遐邇聞名鐘地古墓。
追溯歷史,千古流芳。立台階前立一石牌,刻有「潮陽市文物保護」。
「宋城南一世祖考知縣陳公 妣孺人林氏墓」墓主陳仕穎,原籍福建浦田人,宋端平三年(公元1236年)任潮陽知縣,晚年定居潮陽城南,是城南陳氏開基一世祖。
「降龍鍾吉穴,流神振文章。」「鍾墓」擇中了真龍真穴。
古墓雙髻山太祖山,貪狼起頂,落脈婉蜒起伏,經太宗山、少祖山彎曲過峽,起伏跌宕,處處合局,有情,鐘山始結穴,父母山呈金鐘形制,故稱「金鐘地」,稱「絲線吊金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