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文化村三僚起源,正史和三僚、廖兩姓譜牒有文字記載,起於唐末。它起源,得風水祖師楊救貧這裡隱居、授徒、著書立說說起。
楊筠松,名益,號救。他是民間一位家喻戶曉傳奇式人物,但官方版《贛州府志》上,關於他生平只有54個字:“竇州楊筠松,唐僖宗朝官金紫光祿大夫,掌臺地理事,黃巢破京城,乃斷發入崑崙山,過虔州,地理術授徒,卒於虔州於藥口壩。”(1986年重印本《贛州府志》卷59第1700頁。)中可知,楊救貧是唐朝掌管瓊林禦庫金紫光祿大夫。唐末,他因避黃巢之亂,攜禦庫秘籍棄職,斷發雲遊四海,後來隱居當時環境封閉,經濟落後贛南。
三僚村是盆地,當年楊救貧三僚鈴記中說明“僚溪山水觀,四畔峰巒”。三僚村萬分之一地圖上,標明了四座有山名山峰,可惜這些山沒有列入興國縣志、地名志裡山峰卷,我們這裡這些山峰作一個介紹:
後龍山:位於三僚村北部,峰頂位於東經115o43’20”,北緯26o22’30”,西向東走向,山體石英石岩,表層砂質土,有巨石裸露,林木,馬尾松主。後龍山三僚境內4公里,黃嶺村交界穿風坳起脈,處三僚和合石以北,海拔高度550.5米,東延伸從三百圩方向進入梅窖村境內。山頂有山寨遺跡,寨牆沿山脊而建,長達數百米,高度,有達一、二米,有只剩一排石頭排列,是三僚村清代以來幾次外敵作戰遺跡。後龍山上沒有居民,東端有北斗庵。西端有三聖廟遺址(殿宇存,僅餘石碑)。
廟子嶺:位於三僚東南油槽、石下村小組一帶,地理位置是115o44’25”,北緯26o21’30”。山勢西向東走向。峰頂向梅窖村延續,是梅窖村子同山(梅窖鎮最高峰,海拔830.4米)山峰。為石灰岩山,頂峰海拔692.2米,山上土層,植被,三僚村村辦林場場址即廟子嶺山坡。廟子嶺山上有一座東華寺,山名因廟而來,因為山形像一把弓,楊救貧當年命名眠弓嶺,文辿讚歎:“乘興可登眠弓峻嶺”。過去三僚曾氏三僚確定八大景觀,其中“眠弓峻嶺”景觀就是指這座山,而另一個“東谷朝雲”,就是指廟子嶺上東華寺前看日出景象。原東華寺廢棄,近年村民山腳下真君祠附近了一座庵堂,沿用原來東華寺寺名。山下有一座供奉治水許真君菩薩真君祠。窩石坳下有一個奇石——磨磐石,廟子嶺上有一條人行步道,窩石坳寧都縣賴村鄉嶺村交界。高嶺村有一座乙型賴村水庫。
羅經石:是一座四面懸崖孤峰,又名獨寨子。楊救貧當年有“健步盤遨獨石巉岩”嘆,這座山命名為“獨石岩”。位於三僚盆地東部邊沿,地理位置是東經115o44’25”,北緯26o22’00”。由北向南走向,南北長約300米,東西200米。海拔387.3米。山上土質,大部分為裸露石灰岩,樹木很少,山上山下有墳墓,東、南、西三面,北坡有小徑山頂,山頂尚存古代山寨寨牆殘跡,山頂,是眺望三僚村景理想去處。石峰西麓有一座溶洞,名叫吸石洞。楊救貧當年選定三僚隱居,認為三僚是一個羅盤形,而這座石峰是羅盤中間指南針,故這座山是三僚風水村象徵。興國清代《瀲水志林》第7頁介紹三僚中說到:“上有北斗祠,南為羅迳山,配以吸石洞,兩家世習青烏家言,故以此名。”認為三僚村、廖兩家能夠世代事風水術,因為有北斗祠、羅經石和吸石洞,因為羅經石峰和吸石洞是三僚成為風水村靈氣所在,是未來景區建設重點。
羅刷嶺:位於三僚村東南角橫坑村小組一帶,地理位置是東經115o43’20”,北緯26o22’00”。西向東走向,廟子嶺,山形象過去農村拾柴用竹扒子,幾座山峰並排突起,三僚人稱“籮”,這座山叫做籮恰嶺。地圖標註時記成了“羅刷嶺”。山峰林木,山坡上盛產油茶。有一個賴村高嶺小道,茶亭坳高嶺村交界。羅刷嶺泉水,有曲尺彎泉、排腦泉、水榨下泉泉眼。
牛軛丘:位於三僚南面社背、江背段、排上村小組一帶。地理位置是東經115o43’35”,北緯26o21’00”。南往北轉東走向,因為山梁轉了一個L形彎,像是牛拉犁木軛,故得名牛軛丘。峰頂海拔774.6米,是三僚村內最高峰,是於縣梅屋村交界界山。這座山當年楊救“天馬峰”,他三僚鈴記中說:“南方天馬水流東,仙客拜中。”認為三僚村能夠出大批朝庭國師,是因為有這座天馬峰和天馬峰流出來水。這座山峰屬石灰岩,故山坡上有溶洞觀音岩和觀音寺,岩側有泉水,水質,是三僚村陰陽河水清水來源。
廖前山:三僚村廖屋南邊是一片丘陵,砂質土,植被,只有許松杉和油茶林,其中山頭廖前山,即廖屋村前山。頂峰海拔459.5米。山坳內有一個寺南極寺,山坡上有一個沙糖井,清代時三僚廖屋村全村共用這口井,井水,因而得名為沙糖井。據清代興國縣志《瀲水志林》記載,這口井水量,汲之盡,但每年除夕,井水會枯渴,進入新年,井水會突然湧出,成為三僚村。
中九山:三僚村廖屋南丘陵中,有一個山峰,海拔451.2米,名中九山,土質,植被。山坡上有一座廖氏祖墓魚形。山下有一個水庫木魚水庫。
三僚村水資源缺乏,發源於村南排上觀音岩小溪和發源於廖屋木魚水庫小溪,水量,希望小學廣場附近匯合,因為二條溪水,得名陰陽河,小河西向東穿越整個三僚盆地,流往梅窖村匯入梅窖河。這二條溪水上游各築了一個面積二十畝左右小水庫。三僚村廖屋村池塘甚多,水範圍裡,人工開挖了一百零八口池塘,象徵人一百零八個穴位,人工方法改造了三僚生存環境,改善了三僚缺水。現三僚村一些有代表性水資源介紹如下:
延伸閱讀…
三僚,稱僚溪,三僚是中國風水文化第一村、風水文化發源地、風水文化地、風水文化聖地、皇家風水師搖籃,位於江西省興國縣城南六十八公里處,於、寧都鄰。明清乃至民國時期興國、於、瑞金、石城、寧都五縣入門之咽喉要道,民風。這里地靈人傑,巍巍群山環抱,源源四水歸聚,風景迷人,令人心曠神怡,留戀忘返。人民好學,有著傳統風水文化氛圍,歷代人才輩出。三僚村是興國轄一個村莊,唐宋當年國師楊筠松(救貧)風水學術傳世授徒起源處,享有“中國風水學術第一村”美譽,是海內外地理術學者崇拜敬仰堪輿學術搖籃而聞名中外。
曾文辿發現三僚風水錯,子孫可以世代官,於是告訴楊救,他找到了一個“前有金盤玉印,後有涼傘遮”地方。楊救貧來到三僚,是一塊盆地,山水環繞,盆地中間有一座條形石峰,盆地邊緣有一棵松樹,樹底下臥著一塊圓形巨石。但是,這位風水大師眼裡,看到是一塊風水先生世代居住地方,整個盆地像一個羅盤,盆地中間條形石峰酷似羅盤指針,而鬆樹和巨石是風水先生攜帶雨傘和包裹。他說,住這裡,子孫後代端著羅盤,背著包裹出門。原來楊救貧擔心死後風水成為絕學,希望徒弟們能夠世代繼承他風水地理學問。楊救貧和他兩個弟子(文辿和廖姓開基祖先廖金精)一起,盆地中間搭起茅棚住了下來,一人一座茅棚,茅棚為“寮”,故稱“三寮”(為“三僚”)。
關注我們風水者,聽,五代十國、宋、元、、清各朝千多年,三僚出國師24位,明師72位,其中白衣承昭,皇帝直接封為欽天監博士者有36人。到現在只是介紹了幾位國師。今天大家介紹三僚名師中一位。
曾贄賡,字載颺。清朝順治末年出生興國三僚。此人,喜歡讀書。康熙己酉年參加鄉試考取秀才,他父親公士騰,人順,品德,是祖傳堪輿之術謀生。
延伸閱讀…
有一件事情足以說明他父親為人。當年土騰福建昌王宅改造祖屋風水。開砌天井時候,主人出去了。石工院中挖到了金子,想和場工人一起私分。
但士騰公說:“這些金子是屬於宅子主人物品,這屬於我們,這件事情要告訴宅子主人。” 等到宅子主人回來,上報了他,宅子主人報答他們想和他們分這批金子。然而曾土騰堅決不受。曾土騰這件事後,名聲福建及僚溪傳開,百年後傳為話。
記載,颺公年時康熙帝親政鰲拜爭權社會動亂。因為家庭並且考試未能高中,載颺一度精神萎糜,直到有天晚上楊公託夢他,並告訴他讓他研究風水術、造福世人、後有所成就。並告訴他說:楊公廟中自己金身後面座下有包書,讓他明天一去取。
載颺公自己做夢半信半疑,判斷真假,難眠。好不容易盼到天朦朦亮,他第一個跑到《楊公廟》中楊公金身像後座下去尋找,見到有一個灰塵長方形包袱放在那裡,他顫抖手提起包袱,地彈掉上面灰塵,手外面一模,即知裡麵包是書籍,來不及拆包看,即包袱放在懷中、跪楊公金身像前:恭敬地拜了三拜,即匆匆地轉回家中。
回家後,告訴自己父親,曾土騰打開包袱,發現包中之書是歷代楊曾二公所傳之堪輿秘籍,心裡高興。知道自己兒子楊曾二公、以及堪輿有緣分,自此,支持並重點指導他研習實踐堪輿之術。後來,載颺公其父士騰公精心指導下,其父數年研習實踐,本地及福建一帶成一位遠近聞名堪輿師,四面八方前來聘請者絡繹不絕。
康熙辛酉年間,興國縣令黃惟桂慕名而來三僚聘請載颺公興國縣選址策劃建造學宮。學宮建成後,載颺公斷言,後出朝廷內閣。後來出了王公思軾官翰林院大學士並加一級、位近同三公;康熙戊寅年間,郡伯王用霖聘請載颺公策劃修造府城,載颺公根府城內外環境需求,大力建造鳳凰、洗馬、麒麟三個風水池,並開挖了福、壽兩溝。修建竣工。自此使該府郡形成了人才輩出、科甲不絕風水佳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