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市雲龍鎮有一座享譽瓊島內外奇山,名曰“陶公山”。該山道家經典著作列為中國72處風水寶地中排名第24位,有海南第一風水寶地稱。
千百年來,這座絕佳風水寶地被歷代名士文人吟詩頌讚,有達官貴人慕其風水,爭相卜墓於此,陶公山名,因此而遠播四方。
陶公山下坡崙村,是一座風光奇美古村落,是海南第一個農會誕生地。這座點燃農民運動烈火燎原地而今鮮為人知。
日前,我們走進陶公山,探訪山腳下古村落,揭開歲月塵封一段歷史,你講述去前塵往事……
真人你批算八字命格,
從海口市區行駛24公里到達雲龍鎮。陶公山稱嶺腳嶺,位於海口市西南方向雲龍鎮嶺腳管區。
山,有仙則名,水深,有龍則靈。
據傳古時有位姓陶老人此地修道成仙,後來此山陶公山名。
陶公山位於南渡江畔,面積4000餘畝。共有5個山丘組成,猶如躺著五指山,臥龍,蜿蜒伸向南渡江邊。 5個小丘,俗稱五嶺,各號:稱衡、思峒、光螺、、居林。五嶺遞擁護,扶持襯托,因此時候,陶公山稱扶山。
陶公山,點只有海拔70米,它沒有山峰,像是丘陵坡嶺組成綠色勝境。
江水如玉帶,山水相依存。站陶公山巔,極目遠眺:海口市區高層建築可見。遠處火山口馬鞍嶺山嶺猶如放置陶公山前面案桌,三十六曲水山腳下地流過,這座奇特名山增添了遐想和。置身山頂,你會心曠神怡、油然而生指點江山豪氣。
明正德《瓊台志》描述:“山下有巨潭,合外三十六曲水,達大江,其西有蒼巡洞,中有二井。”可見陶公山地形有多玄妙和!
因為陶公山是塊天賜寶地,所以“瓊人慕其風水,爭卜墓於此”(《萬曆瓊州府志》)。
古往今來,人們視陶公山為一方絕佳“風水寶地”,認為人死後,若能葬身於陶公山,能福佑後人,人丁興旺,大富貴。許多達官人死後能夠葬於陶公山視為遺願。因此,陶公山成為海南歷史名人聚葬地奇。
記者查閱史料,魂歸此處海南歷史上有影響人物有海口浦人王克義,係樂四年(1406)丙戊科進士,名次列二甲31名,任官和江西建昌府推官;明戶部侍郎唐冑;明監察御史、常州知府陳實,弘治十五年(1502)壬戌科進士,名次列三甲108名;兵部、吏部、戶部事中、明萬曆十四年(1586)丙戌科進士許子偉名流。
古代文人墨客陶公山勝景多有吟詩讚頌,留傳。
五嶺迢迢擁福山,陶公盤鬱海雲間。
寒潭夜雨蒼龍吼,曲水春風彩鳳。
竹勁石看獨塔,草亭峰外送雙鬟。
仙靈仙藥,蒲節松花可駐顏。
赤榜青門福地幽,蓬萊勝概冠炎州。
百千萬壯山秀,三十六迥江自流。
岩下雞聲玄圃月,雲邊雁影翠微秋。
人間自有棲,浮槎海上游。
詩妙句盛讚了陶公山奇美勝境,陶公山插上詩歌翅膀後,聲名遠揚,享譽瓊島內外。
陶公山名氣,源於道家經典著作《雲笈七讖》所述,中國風水寶地只有72處,而此山第24位。海南陶公山是海南唯一一處編入此書風水寶地。此書記載:72處全中國風水寶地評定,是全國風水師評報,後論證才集體制定。由此可見陶公山並非普通山。它確有著自己眾處。
陶公山譽為海南第一風水寶地,這塊土地成為瓊島上一道特別的風景。
雲龍鎮向西南方向行進二三公里,沿著一條綠色長廊鄉村公路進入坡崙村,可看到明代海南名人古墓。
唐冑墓雲龍鎮陶公山是墓葬,人人盡知。
日前,雲龍鎮鎮幹部帶領下,我們尋訪到了唐冑墓。
唐冑墓位於雲龍鎮陶公山南側斜坡上,當地村民講,“文革”期間盜。
古墓坐北向南,四周雜樹野草。墳墓呈八角形,八塊石條契合而成,邊長27厘米,角線145厘米。墓前豎墓碑一塊,是幾年重立,180厘米。碑右直書“嘉靖十九年(1540)歲次庚子”,中刻“大明通議大夫戶部左侍郎西洲唐公墓”,左書“季冬念壬醜年吉日立”。
墓左側是“大明贈淑人唐母陳氏墓”,款書“嘉靖二十一年”;墓右側是“皇明誥封淑人唐母鍾氏墓”,款書“嘉靖三十二年歲次癸丑”。
此外,主墓碑前還立有石鼎爐、石燭、石祭床、墓前14米處置一諭祭神道碑。神道碑前立石獅、石羊、石馬、石翁仲各二。前面是“嶺南閎氣”石牌坊,可惜殘損,丟棄亂草中。
據《唐氏族譜》記載:唐冑墓場佔地約七畝,現存十分之一。
據清代朱為潮《瓊山縣志》載:“侍郎唐冑墓陶公山下,有諭祭群,尚書王宏誨撰墓誌銘”,有清末優貢“王國棟謁唐侍郎西洲公墓詩”碑,而今這些碑刻蹟遭破,蕩然無存,難覓其踪。
唐冑(1471-1540)字平侯,號西洲,府城東廂(今海口市郊攀丹村)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壬戌科進士。任戶部山西司主要。後歷任戶部河南司主事、員外郎、廣西提學僉事、雲南按察司使、廣西布政使職。嘉靖十二年(1533)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轉任南京戶部右侍郎、北京戶部左侍郎。上疏諫止徵討安南逆旨下獄,拷掠削籍歸鄉,後遇赦。病去世。隆慶初追贈右都御史,葬於海南第一風水寶地陶公山。
唐冑墓址倚坡而建,面向南渡江,背靠陶公山。整個墓園建築,視野開闊。唐冑和唐母三座墓前,有各種石獸石雕,數百年風雨,這些石雕圖案、儘管色彩斑駁,歷經歲月滄桑,但透著而氣息。
當地村民介紹:唐冑墓前石牛、石馬,流傳著晚上能夠走動,跑到田裡吃稻穀傳說。
唐冑墓“文革”期間破壞,牌坊和碑刻大部分砸損,令人扼嘆!
1990年,原瓊山縣人民政府唐冑墓列瓊山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4年唐冑墓海南省人民政府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每年節,唐冑墓是陶公山上一處風景。來島內外唐姓後裔來此祭拜先輩,焚香點燭,緬懷祖先恩德。拜祭者人數眾多,場面。
依著五龍港有韓卿嶺,此地馮坡鎮西山村後坡,南宋韓氏第一渡瓊始祖韓顯卿公長眠於此而得名。
韓顯卿學廣博,堪輿地理學,此地其生前精選“兔子攬月”風水寶地,每年韓氏族人聚集於此,祭祀渡始祖顯卿公,韓卿嶺海南韓氏堪輿寶地。
韓顯卿墓建於寶慶元年(1225年),距今近800年曆史,為文昌市少有存留下來幾座宋代名人古墓,2015年列為海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新近文昌道路建設煥然,有省道鋪龍線五龍港穿越而過,韓卿嶺位處鋪龍線南側。
草地翠綠,林木蔥鬱。
山地,寧靜。
夏日炎炎,斜陽俯照,位處五龍港境域,沉醉於光景中,心曠神怡;懷著淡泊心,前來謁拜卿公墓!
走進韓卿嶺,一座氣勢大門映入眼簾,四柱三門,八角造型,綠色琉璃瓦莊嚴肅穆,門額鑲嵌“宋渡瓊始祖韓顯卿公墓園”大字,兩柱鑲嵌楹聯:
海角千年數姓韓,
延伸閱讀…
跨越大門,眼前墓園,受保護面積達27畝,墳墓坐西北朝東南,依山而建,前後,佔地1000餘平方米。
墓園左右兩側建一六角亭,上書:“宋渡瓊始祖韓顯卿公風水亭”。
墓前神道設三級平台,神道兩邊花崗岩石雕砌圍欄,水泥台階拾級而上,墳墓有居高臨下氣勢,彰顯墓主人身份。
墓塚圓錐形封土,週邊是水泥砌築墓圍,前墓圍立有四根立柱,外兩根立柱題刻楹聯:
月照高山光遍地,
顯仕高登光書錦,
墓碑為清道光四年(1824年)合族重修時所立,刻:宋文林郎會稽縣尉知廉州韓顯卿墓。
上款題刻顯卿公簡介:公乃遷瓊始祖,字灼道,生高宗紹光二十五年,任文林郎、會稽縣尉。光宗紹熙元年,升知廉州,二年,雷州東溪;寧宗慶元三年,瓊州;理宗寶慶元年,卒葬文昌月龍港,坐戌兼乾。
瓊州韓氏第一始祖,攜夫人及子女渡瓊
廣東海南處19公里,什麼建跨海大橋?倒狂魔?
村南500米道昌園葬有宋朝周氏家族古墓群,主墓海南周氏渡瓊始祖,任職北宋瓊州第一任知府周仁浚進士。
《海南周氏宗譜》介紹,周仁浚祖籍河南汝南,後移居福建莆田。
賜進士、翰林院學士,北宋開寶年間(968–976年),奉命嶺南,此時周仁浚官任太子中允,開寶四年(971年),宋太祖趙匡胤派其任瓊州府知府,主管全島軍政事務;周仁浚成為北宋治理瓊州第一任知府。
任職期間,周仁浚瓊州進行政治改革,區域上撤崖州併入瓊州,振州改為崖州,形成了海南瓊州、崖州、萬安州、儋州主行政區域。
並任人唯賢,起用瓊州任職前朝官員各州進行治理。
上任次年,瓊州府治舊州遷至府城,這一歷史創舉,府城成為海南千年政治文化經濟中心改變,後人譽稱周仁浚“府城父”。
禦任後,周仁浚攜家人落籍府城,後移居龍塘鎮,周仁浚成為海南周氏開基業主,卒後夫人葬於龍橋鎮玉榮村旁道昌園。
瓊州知府為四品官職,夫人梁氏欽封為四品恭人。
此處堪輿地理師稱為“獅子弄球”風水寶地,周仁浚公生前擇選眠風水寶地。每逢,海南島內各市縣周仁浚後裔子孫聚集道昌園朝廷祭祀先祖活動。
依著五龍港有韓卿嶺,此地馮坡鎮西山村後坡,南宋韓氏第一渡瓊始祖韓顯卿公長眠於此而得名。
延伸閱讀…
韓顯卿學廣博,堪輿地理學,此地其生前精選“兔子攬月”風水寶地,每年韓氏族人聚集於此,祭祀渡始祖顯卿公,韓卿嶺海南韓氏堪輿寶地。
韓顯卿墓建於寶慶元年(1225年),距今近800年曆史,為文昌市少有存留下來幾座宋代名人古墓,2015年列為海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新近文昌道路建設煥然,有省道鋪龍線五龍港穿越而過,韓卿嶺位處鋪龍線南側。
草地翠綠,林木蔥鬱。
山地,寧靜。
夏日炎炎,斜陽俯照,位處五龍港境域,沉醉於光景中,心曠神怡;懷著淡泊心,前來謁拜卿公墓!
走進韓卿嶺,一座氣勢大門映入眼簾,四柱三門,八角造型,綠色琉璃瓦莊嚴肅穆,門額鑲嵌“宋渡瓊始祖韓顯卿公墓園”大字,兩柱鑲嵌楹聯:
海角千年數姓韓,
跨越大門,眼前墓園,受保護面積達27畝,墳墓坐西北朝東南,依山而建,前後,佔地1000餘平方米。
墓園左右兩側建一六角亭,上書:“宋渡瓊始祖韓顯卿公風水亭”。
墓前神道設三級平台,神道兩邊花崗岩石雕砌圍欄,水泥台階拾級而上,墳墓有居高臨下氣勢,彰顯墓主人身份。
墓塚圓錐形封土,週邊是水泥砌築墓圍,前墓圍立有四根立柱,外兩根立柱題刻楹聯:
月照高山光遍地,
顯仕高登光書錦,
墓碑為清道光四年(1824年)合族重修時所立,刻:宋文林郎會稽縣尉知廉州韓顯卿墓。
上款題刻顯卿公簡介:公乃遷瓊始祖,字灼道,生高宗紹光二十五年,任文林郎、會稽縣尉。光宗紹熙元年,升知廉州,二年,雷州東溪;寧宗慶元三年,瓊州;理宗寶慶元年,卒葬文昌月龍港,坐戌兼乾。
瓊州韓氏第一始祖,攜夫人及子女渡瓊
涉五龍港域有兩傳奇風水寶地,主要是南宋韓氏渡瓊始祖韓顯卿長眠地,稱“兔子攬月”風水寶地,之交界處另一風水寶地稱“五龍吐珠”,卜葬許氏渡瓊始祖許模。
五龍港“五龍吐珠”,這霸氣蘊含魅力名字,是如何許氏始祖聯繫一起,這片令人嚮寶地是出自韓氏渡瓊始祖韓顯卿手。
許模,字聖哲,號宏楷,諡元範,生於南宋高紹興年間,原籍福建莆田,是宋進士、大理寺正卿許輔第三子。
南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授任瓊州府通判落籍海南,許氏渡瓊始祖。
韓顯卿,字灼道,河南安陽人,北宋三朝宰相魏國公魏郡王韓琦第六世孫。
生於宋高宗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宋光宗紹熙元年(1190年)知廉州(今廣西合浦),次年徙雷州東溪,敕授朝議大夫知瓊州府事,奉朝廷命渡瓊,乃瓊州韓氏入瓊始祖。
許模韓顯卿同船南渡,兩人投緣,成為莫逆之交,結為金蘭之友。
韓顯卿卜學,於五龍港之西擇得自居風水寶地,稱“兔子攬月”;擇一寶地“五龍吐珠”於五龍港濱,為好友許模卜居。兩者同船渡海,金蘭情義,“生平居欲,行欲遊。”百年後,卜居五龍港堪輿風水寶地,後世子孫繁榮昌盛,人才輩出。
時方立秋,氣候,赴五龍港得以瞻仰“五龍吐珠”風水寶地,謁拜許模公墓!
水清魚現,樹影倒映。
綠草茵茵,群牛閒趣。
這是“五龍吐珠”寶地人第一印象,環境清幽宜人!
墓塚轎形石墓,四角翹起,頂頭石雕一壽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