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祖銘(1889年-1927年),號鼎卿,貴州安龍縣龍廣鎮五台人。個高體壯,視,膚白,喜留金黃八字鬍,有“銀面金須將軍”雅號。官貴州省省長、五省聯軍總司令、北伐軍左翼總指揮,陸軍上,是貴州省繼劉顯世後軍閥。
1899年,袁祖銘地秀才何霄鳳處讀私塾。
1907年考入貴州陸軍小學堂,1909年畢業,應王文華充任興義縣體育學堂體操教習,後改任該縣團防局附設將弁學堂教練。
1911年,袁祖銘投身劉顯世部隊,任哨官、右隊隊官。
1913年升任一團一營營長,後升一團團長。
1922年,8月就任貴州省長。
北伐時任國民革命軍左翼軍總指揮,駐軍湖南常德。
1927年1月30日,第八軍教導師師長周斕唐生智佈置,“團軍宴敍”名,邀請袁祖銘及參謀長朱崧,第二路總指揮兼師長何厚光赴宴。席間,槍聲大作,袁祖銘破屋而走,因體而墜,周部抓獲,並於第二天槍殺於常德東門外,終年38歲。
一到五台村,看見介紹袁氏老宅殘垣斷壁袁祖銘祖宅,當地村民介紹,老宅後來大火燒了,現在這棟是村公所重修。
貴陽市老城區東邊水口寺,現在貴陽人心目中不是一座寺廟概念,而是一方天地、一片社區、一個地名概念。
不過古代這片區域中確有一座水口寺。據《貴州通志》記載,該寺是清朝嘉慶年間(1796-1820年)太學生張大學倡修,寺旁配建了客廳、廊廡。《貴陽府志》記載,清朝道光二年(1822年),寺旁增建了一座三層樓魁星閣,並配建了林沼亭台,使寺宇環境幽曲。但寺廟、廳閣、廊廡歲月剝蝕下傾廢,而無人修整,現在人們能看到只有在當初廢墟上建起水口寺小學。
“水口”,即是指南明河繞城而過後此出口。20世紀30年代,這塊“風水寶地”上誕生了貴州第一個發電場——水口寺發電。光明帶給了之前籠罩黑暗中貴陽人。
提起貴州電,得頭説起。早在民國初期貴陽人有了電夢想。1917年黔軍總司令袁祖銘主持籌辦電氣事業,花6萬元上海購置了兩台75千瓦直流發電機。發電機運到武漢,無公路鐵路,走水路輾轉運到了。然而,鎮到貴陽水路了,陸地上無公路,將設備擱置。這一擱近十年。
1926年軍閥周西成成立了貴州電氣籌備處。他得知九年前鎮存放着兩台發電機,請來他信任一位教授劉守益,派人滑竿他抬到鎮運瞭解發電機狀況。劉守益發電機一竅,見到兩台發電機鏽跡斑斑,以為“爛了”,回到貴陽周西成報告説“是一堆廢鐵,鏽爛完了,不能了。”周西成信以為,打消了運發電機念頭。
咱們之前節目裏説過,當時貴陽有個懂電器歸國留學生,叫花萊峯,他得知此事後,想説穿,但懾於周西成淫威,貿然説出自己看法,自費請滑竿將自己抬到。檢查發現,雖然外部生鏽,但內部結構無損,可以使用。於是,花萊峯迴陽周西成作了彙報,信任劉守益周西成以為然,要花萊峯“軍令狀”,允許抬回發電機安裝調試。花萊峯了“軍令狀”,並得到一萬元備用金,請苦力於1927年初兩台直流發電機抬到了貴陽,並選擇甲秀樓右岸武侯祠廠址,這裏安裝調試發電。這年農曆八月初,周西成下令有關人員輸電線架到省府路政府機關各辦公室,限令花萊峯:八月十五中秋節要見電燈亮!
八月十五傍晚,周西成省府設了幾桌宴席,劉守益應邀出席,等待電燈開席。“軍令狀”,燈亮花(萊峯)活,燈花(萊峯)死。大家花萊峯捏了一把汗。天黑了,宴會廳電燈通電亮了起來。宴會廳一片歡騰,大家敬酒慶祝。高興之餘,周西成想起了他平日信任劉守益是個“飯桶”,令副官劉守益抓過來,掏出手槍要槍斃他。所幸場其他人苦苦哀求,周西成罵了一通,消了怒氣,免了劉守益,但劉守益押到省府門前左側鼓樓起來,只准他吃鹽水泡飯。有人搭救,劉守益3個月釋放出來。
中國成立前,水口寺貴陽發電廠鳥瞰圖
1935年,當局武侯祠這個供省政府機關和少數官員照明用電發電場改組成為貴陽電燈廠,正式列為營業單位。1938年初,改組貴陽電燈廠,成立貴陽電廠。同年7月,當時資源委員會成立隸屬於貴陽電廠“水口寺發電”,於水口寺南明河畔購買地皮,同年10月動工修建發電所廠房,技術人員湖南拆遷了兩台160千瓦汽輪發電機組裝運貴陽。
1938年底電機組運到貴陽,水口寺發電廠房安裝。1939年4月15日,貴州省第一台汽輪發電機組投產供電,這是貴州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交流電。兩台汽輪發電機組發供電後,遠遠滿足不了貴陽公、私營廠、商需求。其後增建發電二機房,長沙電燈公司冷水灘電廠拆遷了兩台260千瓦陳汽輪發電機組安裝於水口寺發電二機房,於1942年投入發供電。,水口寺發電發電總容量達到1040千瓦。
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歷史長河中,酒和酒文化佔據着政治、經濟、文化領域地位,酒是一種飲品,它是屬於物質,但它融於我們精神生活之中,而酒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形式,傳統中國文化
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歷史長河中,酒和酒文化佔據着政治、經濟、文化領域地位,酒是一種飲品,它是屬於物質,但它融於我們精神生活之中,而酒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形式,傳統中國文化中有其地位。幾千年文明史中,滲透到社會生活中各個領域。
醬香酒文化傳承和發揚了生態生活方式和文化內涵,中國是白酒故鄉,而醬香酒是白酒典範,民間,醬香酒有政治酒、貴族酒稱。
醬酒,醬香型白酒,稱茅香型,是中國白酒香型之一。得益於獨特釀酒環境,採用傳統工藝,貯藏,科學勾兑,精心釀製而成。貴州茅台酒為代表,具有醬香突出且而豔,而、酒體、、回味悠長、空杯留香特點。
延伸閱讀…
查閲現有史料發現,有關醬酒起源,應該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相傳戰國時期中國西南夜郎國枸樹花果醬釀造無下膠、無精濾,酒體,其稱“枸醬酒”。傳至西漢時期,《史記》記載:建元六年,行王恢擊東,東越殺王郢報。恢兵威使番陽令唐蒙風指曉南越.南越食蒙蜀枸醬,蒙問從來,曰“道西北牂柯,牂柯江廣數裏,出番禺城下”。蒙歸長安,問蜀賈人,賈人曰:“蜀出枸醬,多持竊出市夜郎。夜郎者,臨牂柯江,江廣百餘步,足以行船。南越財物役屬夜郎,西至同師,然不能臣使。”其中“枸醬”指醬酒早期雛形,是醬香型白酒茅台酒前身。
很多人認為,醬香型白酒是因有一種類似豆類發酵時醬香味而故名。但實際上,有關醬香型白酒香型及名字由來,流傳着一段很有意思故事。
話説中國成立後,振興釀酒工業,工業部1952年時候舉辦了第一屆評酒會。這次評酒會雖然酒行業帶來了榮耀和聲譽,但是因為當時釀酒沒有科學深入地研究,只能“品德優良”、“受評”、“歷史”條件來評選名酒。
後來到了第三屆全國評酒會(1979年)時候,糖化發酵劑和白酒分為5種香型:醬香型、濃香型、清香型、米香型和其他香型,屬於前4種香型白酒統稱其他香型。中國白酒從此開始有了香型劃分,並確立了各香型風格特點。由此“醬”和“酒”跨越千年愛戀終於“修成正果”。
要説起醬香型白酒興起,茅台是個繞不開話題。縱觀5000多年歷史文化傳承,白酒歷史是何其!發展,泱泱華夏大地上酒廠如春筍破土而出,可是這些酒廠釀製不出如茅台鎮釀醬香酒來,“關鍵是缺少茅台鎮那獨特性”。
茅台鎮作為醬香型白酒發源地,四面環山,一水中流,形成了空氣濕度適中、風速小、日照、霜期、温差環境,譽為釀造美酒“風水寶地”。 土壤、水質以及空氣中微生物造就了茅台地區醬香酒突出、、回味悠長、空杯留香風格,是其它任何地方仿製。哪怕採取工藝,口感是失毫釐差之千里!
得天獨厚環境優勢,醬酒那一道道複雜的嚴格的製造工藝,是促使其成為中國白酒典範基石。眾所周知,醬酒製作工藝上講究“1、2、9、8、7”,即需要一年生產週期,兩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加曲、堆積發酵,七次取酒、高温制曲、高温堆積、高温入池、高温接酒。所生產出的醬酒需三年貯存,而投料生產到出廠需要五年時間。每一瓶酒,匠人們精心勾調方能出世。
匠心獨具,品質傳承,因為一代代匠人用心傳遞醬酒文化,用心締造醬酒精神,才能夠推動着醬白酒發展!
1915年,美國舊金山巴拿馬萬國博覽會,茅台酒怒擲酒瓶震國威,奪得金獎,法國科涅克白蘭地、英國蘇格蘭威士忌並稱為世界三大蒸餾名酒,從此蜚聲中外。
延伸閱讀…
1949年開國大典前夜,周恩來總理中南海召開會議,確定茅台酒開國大典國宴酒,並北京飯店茅台酒招待嘉賓,從此每年國慶招待會,指定茅台酒。日內瓦和談、中美建交歷史性事件中,茅台酒成為融化歷史堅冰媒介。因此,茅台酒享有外交酒、友誼酒美譽。1975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王震一次全國性會議上正式宣佈:貴州茅台酒是國酒。
茅台影響力,後來人茅台醬酒劃上了號。醬酒茅台正宗,不是茅台出品不是醬酒。事實上,茅台以外,歷史上是湧現過許許多多知名醬酒老字號。
1929年,貴陽市商人周秉衡茅台村開辦“衡昌酒房”,併生產酒命名為“衡昌茅台”。到了1941年,賴永初個人獨資收購他周秉衡、賈文欽開設“衡昌燒房”後,將茅台“衡昌燒房”改名為茅台“恆興燒房”,獨資經營生產恆興茅酒。
20世紀30年代末40年代初,茅酒贗品充斥市場,直接影響到茅酒經營秩序。區分酒市場贗品,賴永初先生將自己姓氏“賴”產地茅台鎮“茅”作為“賴茅”酒商標冠名註冊,成為恆興酒廠所產茅酒名稱,並且註冊了鵬圖案“賴茅”酒標誌,以示“恆興茅酒”。自此,“賴茅酒”其“醬”、入口、空杯留香、開瓶飄香滿堂酒質特性,海內外享賦盛名。抗戰勝利後,賴永初300多瓶“賴茅”酒帶到香港試銷,海內外客商一槍而空,這是賴茅酒第一次通過香港走向國際市場,賴永初成為賴茅酒打入國際市場第一人。
1953年,“恆興酒廠”政府接管,與其他幾家燒坊合併轉“地方國營茅台酒廠”,即現在“貴州茅台酒廠”。“恆興酒廠”完成了其歷史使命。,貴州“國酒文化城”塑有賴永初先生塑像以示紀念。而“恆興”作為茅酒歷史上第一酒廠,成為了歷史文化上一塊“瑰寶”。
成義燒坊是清末貴州首屈一指大鹽商華聯輝一手創辦。1854年,貴州黃、白號武裝起義農民戰爭,延時10多年,戰火遍及全省,茅台成為爭奪戰場,基本上毀掉了,茅酒生產中斷。華問渠在世時口述資料記載,華聯輝待其輩甚孝,當時華聯輝祖母彭氏一次閒談中,回憶起年時喝過茅台酒,覺得味道,想嚐嚐這種酒,令華聯輝前去採購。華聯輝到茅台,買下夷平地釀酒作坊,找到舊時酒師,原址上建起作坊試行釀製。釀出的酒經彭氏品嚐,確定這她年時喝過酒,於是中斷多年茅酒生產恢復了。
最初10年間華氏酒供家庭飲用和饋贈、款待親友。誰知親友們交口稱讚,求酒者接踵而至,具有敏鋭商業頭腦,善於捕捉商機華聯輝決定酒房擴建,正式外營業,並將酒房定“成義燒坊”,酒名定為“回沙茅酒”。據《貴陽文史》資料記載,年產茅台酒1750公斤。後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因“一擲”而“酒香四溢”摘取金獎成為酒中冠,年產擴大到8500一9000公斤。這一展覽“營銷”,創立了那時“茅台” 國酒地位,從如過江之鯽國內各種“老字號”、名牌酒中脱穎而出,如果不是華氏近代商業眼光見之明話,“茅台” 很可能只是中國國內眾多名酒中一員,而不能達到酒中至尊——“國酒” 地位。
後來到了1951年,華家成義燒房收為國有,政府此基礎上建立了國營貴州茅台酒廠。醬酒老字號成義燒坊(華茅)成為歷史。
1879年(光緒五年)王榮(又名石榮霄)、孫全太、“天和號”闆合股,三方各取一字,命名並創建“榮太和(王茅)燒坊”於貴州茅台鎮。1915年,“王茅”與“華茅”統稱“茅台酒”參展“巴拿馬萬國博覽會”,榮獲金獎,使“茅台酒”成名。同年,股東孫全太退股,“榮太和(王茅)燒坊”更名為“榮和(王茅)燒坊”。
作為一家百年老字號,榮和燒坊中國紅軍以及中國國家領導人之間有着不解之緣。1935年紅軍長徵四渡赤水途徑茅台鎮,王茅燒坊美酒慰勞紅軍,周恩高級領豪飲王茅酒,紅軍長徵浩歌壯行;1949年周恩來北京飯店欽定王茅酒開國大典第一宴專用白酒;1950年毛澤東出訪前蘇聯會見斯大林,帶去禮物中有王茅燒坊酒……
到了上個世紀50 年代初,政府公私合營,榮和燒坊成義燒坊、恆興燒坊合併而成茅台酒廠,今天人們知道王茅、華茅、賴茅。 這“三茅”既是茅台酒主要生產者,是清嘉慶到1949 年中國成立一百多年間,鹽運、釀酒、圖書出版領域創造了無數,整個貴州乃至西南地區有着影響三個家族。其中,榮和燒坊(王茅)得風氣之先,開創了茅台酒,譽為“天下第一茅”。
清朝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榮昌商人鄧惠川攜家來到二郎鎮,二郎開辦了“絮志酒廠”,所制酒質地醇和、清香爽口。到了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鄧惠川“絮志酒廠”改名為“惠川糟房”,並聘請貴州茅台酒廠前身之一“榮筆酒坊”師傅張子興,採用茅台酒工藝並自己酒麴中加入多種草藥,原“鳳曲法酒”基礎上釀造出一種“開壇噴香、入口呈醬”醬香型美酒,工藝命名為“回沙郎酒”,於茅台酒風格相近,開壇時香氣撲鼻,入口醬香,獲得了聲譽。到了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雷紹清生意人合股辦了“集義糟坊”,高薪聘請“成義糟坊”(茅台鎮酒坊)鄭銀安總技師,“惠川糟坊”莫紹成總酒師,釀出一種融惠川、茅台風味,既有焦香、酯、醇香,帶醬香酒,彰顯此酒是用有傳説郎泉水釀造,命名為“郎酒”。我們現在説郎酒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