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死了  子媳風水說法】壽終正寢和客死兇死對後代的影響 |風水故事 |風水先生提醒 |

【老人死了  子媳風水說法】壽終正寢和客死兇死對後代的影響 |風水故事 |風水先生提醒 |

閱讀本文前,請您點擊上面藍色字體,點擊「關注」,這樣您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每天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閱讀本文前,請您點擊上面藍色字體,點擊「關注」,這樣您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每天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導讀:很多夫妻爲感情,等到了年紀無法分離,彼此離不開彼此了,可是生老病死是人們面臨一個問題,你害怕失去一生摯愛時,你會相信來生,盼望來生繼續做夫妻,再續前緣,你會盼望到了陰間做夫妻,就算是無法做夫妻,哪怕到了陰間見到彼此是啊,可是這些是嗎?有可能嗎?  說,陰間和陽間有自己秩序,有著和陽間管理制度,有著自己節假日。既然是有自己秩序,那麼應該是允許陽間夫妻到陰間做夫妻,  有說法是眾生生存一共有六道——地獄

很多夫妻爲感情,等到了年紀無法分離,彼此離不開彼此了,可是生老病死是人們面臨一個問題,你害怕失去一生摯愛時,你會相信來生,盼望來生繼續做夫妻,再續前緣,你會盼望到了陰間做夫妻,就算是無法做夫妻,哪怕到了陰間見到彼此是啊,可是這些是嗎?有可能嗎?

說,陰間和陽間有自己秩序,有著和陽間管理制度,有著自己節假日。既然是有自己秩序,那麼應該是允許陽間夫妻到陰間做夫妻,

有說法是眾生生存一共有六道——地獄、鬼道、畜生、阿修羅、人、天。人死後投生這六道中,地獄太苦存在夫妻之外,其他五道有夫妻事情。所謂「陰間」,其指鬼道,鬼道中有夫妻,有子女。但並不是你陽間妻子子女。

那麼既然無法做夫妻,那麼夫妻去世到陰間能見到面嗎?

關於「做七」每個地方有說法,是說人死後(或出殯後)頭七天設立靈座,早晚祭拜。

頭七重要性,下面這個故事是聽一位得道大師說。村裡有一個老頭一共有三個兒子,沒有娶媳婦之前,三個兒子老頭順,吃喝住用缺斤兩。故事發生了兒子們娶了媳婦後,三個兒子娶了媳婦道理說老頭應該感到了,要好上加好。

兒子娶了媳婦後城裡買了房子,很少回家,二兒子住到了媳婦娘家,三兒子和媳婦外面打工,而且三個兒媳婦喜歡和老頭呆。本來一家四口之家這樣剩下老頭一個人守家。

本來這什麼,年人在外賺錢。幾年下來老頭做事大不如前,身體開始出現各有種毛病,找三個兒拿點生活費總各種藉口推脫。

有一天老頭山裡,中午太陽沒回家休息,曬暈地裡,老鄉們發現得。及時送到了醫院,這時候檢查出得了肺癌是早期,需要及時治療。老人找兒子們商量要怎麼整,三個兒子明里暗裡意思年了,亂費那個錢。

幾個月後鄰居發現老頭死在家裡,全身散出。村民看著他,生了三個兒子,是別人家養,要遭報應。

三個兒子草草父親辦完喪事沒管頭七什麼出門了,接下來事情發生了,兒子生意開始走下坡路,二兒子小孩總是能看見爺爺,三兒子身體出了狀況。

種種事情聯想到一起,三個兒子開始有醒悟,覺得不起老頭,爹媽他們帶,沒過過享福日子這麼走了。這次三個兒子一起找了個風水師父替父親做了超度,有空會回家拜拜,三兄弟事業身體開始轉。

後來村裡有了各種流傳,有人說是三兄弟心虛,有人說老頭顯靈了。

家裡老人睡眠,失眠,直接拿錢爸媽他們是存起來,孝敬老人方法讓他們每晚能睡個好覺。

,放心睡好覺。

《牆頭記》這部戲曲我國家喻戶曉,講述了年近八旬張木匠兩兒、兩媳賢,輪流養老過程中,推上牆頭沒人要故事,令人;而如今,龍山街道龍三村趙復恩老人和兒子、兒媳故事,卻令人感動。

古時,劉峰鎮有個張老頭,年時候做外地忙於生意,於太忙,老家妻子患重病突然去世時,沒看上張老頭後一眼。經歷這事後,張老頭感嘆世事,錢財是賺不完,可家人之間羈絆不能斷。於是他變賣了生意,回到老家養起了自家三個兒子。

餘奶奶七十了,老伴死,兩個孩子是她一手帶大,但是成家立業一會沒有管過她,餘奶奶性格要強,不為她孩子,可是她年歲,力氣活幹不動了,種地不現了,加上馬上過年了,北方天氣,她餓了兩天了。

四:命,是病死自家屋裏,自己床上受病痛折磨,且有子孫送,這是一點,古人稱為壽終正寢。此為有福氣人。傳說有福人死後,其福蔭可惠及子孫。

若是病死醫院或訪親途中或死於親友家中稱為客死異鄉。如溺水、或車禍或謀殺在外而死,古人稱死。若被子媳虐待,家中上吊、服毒、割腕自殺或謀害而死,稱得善。然客死異鄉者,雖不能福澤子孫,亦不禍及子孫。唯兇死者和不得善終者,哪怕是不孝子孫找到三元及第風水寶地,終因死者福氣耗盡,轉吉為兇,雖福地不能發福,本人,遠則子孫,遭兇災禍患之遇不可免。

今見有許多不孝子媳及孫輩們,見有老人生病,生怕老者死屋裏,想盡千萬百計地老人送到醫院,或豬牛欄之內,老人可以壽終正寢福氣,非要送到外面作一個客死鬼,殊不知這樣,不孝子們上天賜予自己福氣斷掉了。

有一些人,新屋落成,老人生病了,新屋空在哪裏搬家,其目的是,讓老病輩住進新房,以免死新房而使新房吉利。此等人,殊不知,福祿壽喜四字,老人佔了三個,老者有子孫福,老者本人壽,有福有壽是喜氣,祿者官,如老人以前個官,這個老人福祿壽喜四字俱前。無知者不知此理,新屋落成,為求吉利,讓病者進,豈不知這是拒福祿壽喜於門外,自己和子孫如何發達呢?

地,開張慶典及各種喜慶活動時,主辦方總是千方百計地,請一些任或離任有身份人到場,這求得一個祿星貴人沾祿氣。更何況本家賀新居,現有福祿壽喜四大吉星請去新居開開光呢?即使老人新屋內歸天了,是自家屋內壽終正寢了,是一有福之緣,他福靈作為祖先之靈永佑此宅啊!古人此稱白喜事。喜事三字含意我想人們明白吧!

這篇文章是扶正民風民俗,破除迷信偏見而寫,人人要去,希望人們尊老敬老,為自己孫多培養一些福址。

生活中,有新屋落成,老人生病了,新屋空在哪裏搬家,其目的是,讓老病輩住進新房,以免死新房而使新房吉利。此等人,殊不知,福祿壽喜四字,老人佔了三個,老者有子孫福,老者本人壽,有福有壽是喜氣,祿者官,如老人以前個官,這個老人福祿壽喜四字俱前。

生者死者眷戀和思念促使著一種文化誕生,它招魂。上古官方有而盛大招魂儀式,民間有招魂手段。招魂起源於人們疾病完全認知,後來演變成獻親人、愛人一種禮儀。

12月7日,東陽市江北街道湖田小區一居民家「扔饅頭」來慶祝新房落成,人們競相「爭搶饅頭」沾喜氣。進入年底,喬遷新居、新房落成、結婚喜事多,讓人感覺天天是好日子,東陽市許多市民採用傳統「扔饅頭」來慶祝新房落成,每次會吸引眾多市民前來「搶饅頭」。

我們說五福即福祿壽喜財!過年回家離不開這些祝福,希望自己或者家人來年五福臨門,順順利利!這是我們老祖宗留下來傳統,想要年味兒,了解咱們這五福真是太了! !福聽到說,你好有福氣哦~ 所謂五福:一曰壽,二曰,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

提及恭王府,大家第一想到和珅。其實恭王府作為清代規模一個住宅,曾先後作為和珅、璘宅邸。 1851年恭親王奕訢成宅子主人,恭王府名稱因此得來。恭王府歷經了清王朝鼎盛而至衰亡歷史進程,承載了歷史文化信息,故有了「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說法。

提及恭王府,大家第一想到和珅。其實恭王府作為清代規模一個住宅,曾先後作為和珅、璘宅邸。 1851年恭親王奕訢成宅子主人,恭王府名稱因此得來。恭王府歷經了清王朝鼎盛而至衰亡歷史進程,承載了歷史文化信息,故有了「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說法。

(此文為新加坡新聞)馬西嶺雙屍案中女死者,是一名準新娘,今年底意大利男友完婚。馬西嶺巷週四發生駭人雙屍案,59歲迷你巴士司機洪寶華凌晨發現墜死住家隔壁座組屋底層,警方隨後他家發現一具身中多刀女屍。

過年喜慶日子,我有個發小小陳怎麼開心起來。他原本選在大年初一老家舉辦婚禮,喜上加喜。然而,他爺爺離世,打亂了他所有計劃。年三十,小陳和小葉兩家人是一起過。兩大家子人,開開心心過了除夕夜,準備了第二天相關事宜。

過年喜慶日子,我有個發小小陳怎麼開心起來。他原本選在大年初一老家舉辦婚禮,喜上加喜。然而,他爺爺離世,打亂了他所有計劃。年三十,小陳和小葉兩家人是一起過。兩大家子人,開開心心過了除夕夜,準備了第二天相關事宜。

生日,誕生日,即每年滿週歲那一天,稱誕辰,或生辰。壽辰,乃是對尊者生日說法。祝壽,即祝願人長壽,祝賀生辰,另可稱賀壽,或拜壽。不管賀壽,是過生日,本質上來講是慶生。什麼會有叫法呢?最初壽字字形之一壽,年歲意。

潮人信“風水”,死前多選擇風水寶地來“築生居”。所謂“生居”未死人修墓。什麼人有死,修築墳墓呢?人們普遍認為:一塊墓地風水,會關係到一家子孫福災,此所謂“富貴官品安葬所致;年壽延促,墳壟所招”。故此,人們選擇“風水”時總是十分,請來“風水先生。”風水寶地選定後,開工修築“生居”。 “生居”修築完畢,可樹墓碑。人死後碑文上字要塗綠色油漆,而生居碑文上要塗上紅色,以示人死亡。

預先選擇墓地外,有的提前準備棺木、壽衣。棺材選用梓木、樟木、柏木優質木材。棺材形制多呈長方匣狀,棺蓋和棺身兩部分構成,尺寸大小視死者軀體而定,適中度。民間喪葬棺視其家資而定,富者置棺不惜千金,精雕細作,髹漆結彩,;窮者薄板白棺,。壽衣的製作要擇日選時,製成後要收藏,不能其它衣物所壓。每年六月初六這一天,應該拿出來曬曬太陽,除去霉氣。

有人認為,提前製作棺材、壽衣,有所。其實,人垂老,死旦夕,誰無法預料。如果這些東西準備,老人撒手歸西,會倉皇失措。

老人要斷氣時,應他移入廳堂。斷氣後,其親屬帶上鍋缽到江邊或泉邊,丟下錢幣“買”回水。然後這水死者舉行沐浴禮。接著死者理髮整容,並脫去身上衣服,換上壽衣。是男著雙數衣,女數衣裙。俱是黑鞋白襪,手執手巾、扇子。屍體蓋上天地(即蓋棺),紅布面上,白布面下。棺遮面,俗謂死人似虎讓驚嚇活人。其實,擔心其家屬睹人傷情,過分傷心是原因。死者腳尾擺一盞豆油燈,叫做“腳尾燈”。 “腳尾燈”說可以地府給死者照明引路,所以千萬不可吹滅。燈旁置飯一碗,稱為“冥飯”,供死者陰間享用。

過去,有一道“報鐘”程序:停屍後,死者兒孫俱執白燈籠,列隊前到土地廟或者城隍廟“辦哭”,土地神或城隍爺“報告”家中死了親人。報鐘後,即派人到親戚、死者生前友好門口報喪,稱“趕”。報喪人不能直接進入人家家門,只能門口談。親戚朋友得知消息後,送報喪人一點“腳皮錢”,一表示驚悉,二來向報喪者表示謝意。這潮汕俗話所說“買水報地頭”。

然後是“收殮”,即屍體收殮入棺儀式。收殮前舉行“飼生”禮,孝子、兒媳用筷子夾塊豆腐、幾粒米飯餵到死者口裡。這是古代喪禮中“飯含”承延。古人認為,飯含是盡孝道,“孝子所以實親口,緣生事死,不忍露其口(《公羊傳.文公五年》)何休注),使亡故親長和生人一樣享受飲食,同時報答死者撫養之恩。殮前要死者兄弟姐妹兒女見上一面,然後可入棺。入棺前棺底要鋪上紙錢,紙錢疊成五朵“柿花”加上面。屍體下棺後額上、肚臍、腳尖各添放一朵“柿花”,然後封棺,斧頭釘上六顆釘並念:

安頭釘,萬事興;

安二釘,仔孫昌盛;

安三釘,三朝元老;

安四釘,四季興隆;

安五釘,五代同堂;

安六釘,安到圓,內外仔孫富貴萬萬年。

如果死者是男,棺木油紅漆,並族中上輩封棺。如果死者是女,棺木油黑色,並由外家上輩封棺。這殮。

成服上孝。殮後,死者家屬親眷要披麻戴孝,“成服上孝”,這是古禮之一。喪服形式有五種,所謂“五服”:斬衰、衰、大功、功、緦麻。死者親屬關係而穿服飾。 “斬衰”是五服中一種,意思是割布作衰,不言裁割而言斬,意思是取意思。這種喪服用生麻布作成,不緝,使斷處外露,表示沒有裝飾,衣縫外,裳縫內,裳前三幅,後四幅。胸前綴一塊六寸、寬四寸布條,謂“衰”;冠用厚紙作成,寬三寸,跨過頭頂,一根麻繩纏額下,謂“武”;多餘麻繩兩耳邊垂下,謂“纓;頭和腰部各纏單股和雙股黑麻,謂“[右邊加絞絲旁]”手持竹杖,腳穿草鞋或麻鞋。“衰”粗麻作邊,緝邊,衣、裳和下際縫起,其他形制斬衰相似。“大功”意思是指做工,熟麻布做成。麻布加工,色白。“功”意思指作工細小,熟麻布作成,質地比大功。“緦麻”是五服中一種,麻布製成,作工講究。

孝子手執由族中長輩或母舅賜給哭喪棒,並念:

日落西山,母舅賜杖;

兒孫有孝,代代榮昌。

父亡子手執竹杖,因竹有節,意為節哀;

母亡子手執桐杖,意為於喪父。

靈柩廳堂裡放置一天,這期間,親戚、朋友前來弔。辦喪事人應該門口放一磐石榴枝葉和紅頭繩紮成花朵,弔唁者走出靈堂時各拿一枝,以示除去晦氣,帶來。一天后即出柩,即送葬。出葬時,棺材上蓋上一張描龍繡鳳緞棺蓋。當棺材抬起時候,要安置棺材兩隻板凳踢翻。這時,死者親屬放聲大哭。出柩時,前頭是輓聯唁軸開路,然後是一個人棺材前面撒放紙錢,賄賂孤魂野鬼,以免騷擾。左邊扶棺是孝子、孝孫、孝婿;右邊扶棺是孝媳、孝女。跟隨後面是親戚、生前好友及本族老人。以前,親屬送葬穿白長衫,所以潮俗說“穿白長衫綴行”。現在穿素色衣服就行了。

棺材抬到大路口或橋頭,送葬人,無論內外,與死者拜別回家。這時死者親屬要端出一盤糖讓送葬人吃,以示祛邪。送葬人回到家中,不能直接跨進家門,而是應置放在門口一盆浸有紅花菝草清水中洗滌。

棺材孝子孝婿護送到墓地安葬,棺材途中不能歇息。不然話,會使死者陰魂流落荒野,無可歸宿。故俗語說:“棺材扛上肩━━孬歇。”所以,每次抬棺材有兩組人馬,若是其中有人了,有人來接替。

棺材到了山上時,先在壙裡播種子,拿出一些稻穀也好,麥種也好,撒壙裡,並念道:

種子落土萬年青,內外仔孫發家。

一種落土萬種收,內外仔孫富貴蓋亞洲。

種子播落墳山,福蔭子孫做大官。

種子落土發四季,內外子孫大富貴。

種子疊墳頭,親朋友人人富齊齊,

種子播到圓,內外子孫富萬萬年,

後收一些種子回去,並念:

種子播來播去播有剩,分乞仔孫去賺,

葬畢,送葬者脫去孝服,孝子墓前點焚大貢香,亡請回家中祭祀,稱為“回靈”。亡到家後家中設靈堂,逢七日祭奠一次,稱做“頭七”。到“七七”(49天)或百日始畢,稱“脫孝”。脫孝時,要請“師公”誦經超生,保佑亡靈安寧,並早日投胎出世。這時,家屬要糊紙床紙,金童玉女,供亡靈享用,並做“餜”分送親友。

過去,還流行著二次葬習俗,據《潮州府志》載:“陋俗相沿,葬後10>年或20年,其棺貯骨於瓷罌,名曰金罐,骨黃者復痤原穴,骨黑者另覓佳城,甚矣。非一二縉紳家,鮮不為俗所移者。”,風水選擇關係到後代人福災,所以踝骨、腿骨、脊椎骨順序取出來。打掃乾後,蹲坐姿勢骨骼一一裝進一個口小腹像花瓶一樣一陶壇,這個陶壇叫做“金罐”。撿骨頭時要小心,不能漏掉任何一個細小部位,不能擺錯位置,如果骨頭顯金黃色,說明風水,可將金罐埋進去;如果,骨頭呈黑色,說明風水欠佳,找墓地。

潮汕舊俗50歲死者稱上壽,喪葬禮俗,有錢人家。程式得:叫油火、徙鋪、沐浴更衣、報地頭、買水、發訃告、置靈堂、飼生、戀親視屍、送紙儀、挂孝簾、成服賜杖、接棺、入殮、弔唁、出殯、安葬、回靈、守靈、做功德、升龕、卸孝、分手尾、食“桌”環節,而每一環節十分,曠日,故有“多過死人事”俗語。

解放前,富貴人家家人要死亡時候,要舉行一種“叫油火”巫術儀式,稱為“叫代”,即叫人來代死。如果有人代替,則可以挽救那個垂死人生命。方法是:讓一個作巫術人用彩色桐油繪成大花臉,仿照鬼魅狀,赤膊,系五色裙。法器是一個念過魔咒碗。這個碗中,盛滿油,點燃後巫者託,於深夜靜之時,街巷間呼嘯穿行,陰森森尤若鬼火游動,若有人恐懼而失聲驚叫,這個巫者將手上“油火”牆摔去並叱曰:“呀呸!”這樣“叫代”。代病人死去是夜間失聲驚叫人。

老人亡,移人廳堂,不可留在睡床上,俗稱“徙鋪”。這有兩個含義:一是說如果人睡床上去世,死者陰間擔“眠床枷”。子孫讓父母死後陰間受苦,因此,估計父母臨死時其扶到廳堂。二是謂死者睡床上死,冥魂吊床中,不能超度。因此老人斷氣後,其子女地上鋪上席子,其屍體置於席子上,頭門口方向,伸向後牆邊。有些地方讓死者臥放冥椅上。接著,死者子孫圍集其前痛哭,稱為“圍孝”,稱“哭喪”。哭喪時,男泣而啼呼,女哭依輩分啼呼死者。

老人死後,兒媳要用“仙草”(瑞草)香末煮水,為死者洗臉擦身、理髮、更換壽衣,稱為“著仙衣”。壽衣大多是準備,視死者身份而有別,有功名者袍馬褂、官衣,平民百姓長衫、平裝。壽衣數量多少不論,一般而言,男雙數長衣,女單數衣裙。腳著黑鞋白襪,手執手巾、扇子。穿衣畢,遵古禮移屍於地上鋪席,遮蓋天地(蓋棺),紅布面上,白布面下。棺遮面,俗謂死人似虎,以免驚嚇活人。同時死者腳尾點上一盞油燈,稱為“腳尾燈”。有些地方點燈於其頭後,稱為“點頭燈”。無論是點腳尾燈或是點頭燈,是死者上路照明意。另外,燈旁要置一碗米飯,稱為“冥飯”。此時,親屬套上麻衣,背穿,如果是父親死亡就露左臂,如果是母親死亡袒右臂。

潮汕喪事禮俗,其中一項報地頭。村中長者持白燈籠,帶領死者男性子孫穿孝服到地頭神廟報死。死者長子手扶木盤,盤中放著死者年庚帖、烏糖、麻絲、香火等物。到廟,長者上後取出年庚帖,對著神像報告說:“生地頭來,死地頭去,時辰念老爺知。”接著念出死者生卒年月日辰,享壽多少歲。廟祝依報享壽數敲鐘,一歲一響,每敲一響,長子抽出麻絲一條,湊成一束,係於神座,並送香油錢廟祝。長者死者年庚帖焚化後,領死者子孫繞道回門。

延伸閱讀…

風水先生提醒:夫妻去世到陰間能見到面嗎?

風水故事:為何人死要做七?

父母死後,報地頭後去買水。孝子孫報地頭裝束,族長引路,長子端水瓶,瓶插榕樹枝。長子右臂掛一竹箍,到河邊焚香燒紙,將竹箍置水面,水瓶放在竹箍內汲水帶回,另路而回。回到靈堂,仙草醮水灑於死者臉上,水瓶置死者身邊。說這是死者陰間路上之用。

人死後,其家屬要發訃告通知親友,稱“發報單”。簡者只是口頭通報親友,者子孫要毛筆白紙或草紙上書寫上死者諱稱,逝世年、月、日、時,弔唁出殯時間內容,派人發送親友。送報單者送達不能進入受報人屋內,要屋外傳呼受報人出屋,受報人看報單內容後門口焚化。

潮俗喪家者設有靈堂。靈堂大多設於公廳或私家廳。無公廳私廳者,有臨時搭棚,稱為設廠。靈堂四圍藍布裝飾,掛挽軸輓聯,陳放紙紮金童玉女(意在侍奉死者)、衣物米櫃、床褥用品、白鶴花鹿物。當代出現有人紙紮成轎車、洋房、手機及天國冥幣之物,反映了潮人迷信觀念“時俱進”。

佈設堂後,死者長子率兄弟子侄扶父母屍體靈堂冥椅上,頭朝內,腳朝外,前面設香案,陳放遺像、三牲棵品,插白燭,後舉行“飼生”與“戀親視屍”活動。這是死者後告別禮儀。飼生即是孝子奉白飯兩碗,豆干紅糖各一碟,跪父母屍旁,口念:“父母飼我,我飼父母”或“你飼我,我養你老”。接著筷子尾夾一點飯菜放在父母口裡,轉用筷子頭夾一點飯菜自己吃下(表示陰陽)。 “飼生”畢,法師或老用紙鏹遮蓋死者臉孔,法師持幡前引路,子孫次序拈香後繞屍而行,法師走唸。若死者是男,繞屍走圓形;若是女,走方形。俗謂“父是天,母是地”,而天圓地方,故此。“飼生”後,有些地方子媳自長,每人為死者頭到腳扇12下(逢閏年應扇13下);有些地方由子孫持布袋,繞死者走一圈,拉死者衣袖,象徵請死者賜種,以示得祖宗福蔭。送紙儀

送紙儀即送楮儀。凡親朋舊故逝世,接到訃告後,即送去輓聯、軸幅、紙鏹祭悼物品者,稱紙儀。近代以來,多改送銀兩、紙幣,幫助喪家辦理喪事。錢額多少不拘,惟應單數,不能雙數。喪家紙儀收後回禮,回禮物品數,有布疋、面巾、糖果,者或遠方來者,宴請,稱食炊飯。

人死後,喪家用白布條掛門框門楣上,垂下門簾,稱為“挂孝簾”,同時掛上白燈籠,撕下原有聯,貼上用紙書寫白字輓聯,以便讓人家知道其家中死了人。

舊俗人死後,族長或法師喪家男女子孫賜授麻衣、麻帽、芒鞋、孝杖,供喪 期使用,稱為“賜杖成服”。孝杖,《禮記·喪禮》上有這樣記載:“父喪杖苴竹

,母喪杖桐木之。 ”《幼學瓊林》雲:“孝子杖曰哀杖,扶軀。 ”潮 汕地區男死用竹杖,女死榕或桐。杖應和胸部一樣,但是各個村落 一。有些地方,長子、孫授杖,餘。孝杖上端孝子持銀紙和麻布包著,孝孫持銀紙和紅紙包著,系上麻繩。授杖者依授杖,口念吉語:“頭戴尖纓,財丁”、“身穿龍袍,元興利貞”、“腰垂玉帶,子孫榮華”、“腳踏烏靴,步步高升”、“賜孝杖,子孫百歲康健;賜孝服,子孫高官厚祿”。孝服麻衣或布衣配上麻繩腰帶,帶結有一子孫袋,內裝稻種;麻帽筍殼形,有前沿和兩側各有兩個垂團,說代表障眼和閉耳,寓意即盡孝期間,兩眼不視世上物,兩耳聞窗外事。

賜杖成服,民間統稱“戴孝”。有子孫在外未能回家奔喪者,長子背包袱雨傘代替。其餘如第三代孫穿麻衣戴白巾、第四代穿麻衣戴藍巾色澤標誌,表死者子孫昌盛、葉茂。

揭西縣河婆、上砂、下砂、五云鄉鎮農村,舊時有喪家請縫衣師傅做孝服,孝子們要拜師傅。家中有人逝世,孝子們表達孝心,族長帶領下,手托盤端著三杯茶,來到縫孝服處,哭著縫衣師傅面前拜師傅,請其去家中縫製孝服。這時縫衣師傅不能空手站著受拜,不能伸手端茶喝,而手中拿著剪刀和尺子,走到跪著孝子前,從孝子托盤上端起一杯茶,口念:“頭杯敬天。”念畢,茶水稍潑掉,茶杯放回。接著端起第二杯,念:“二杯敬地。”念畢,茶水潑地下。接著端起第三杯茶,念:“三杯敬亡人。”念後,茶,茶原封地放回。後,雙手扶起孝子,邊扶邊唸:“一時喪,萬年吉慶。”

棺材,潮人俗稱“大厝”。棺材形制多呈長方匣狀,棺蓋和棺身兩部分構成,尺寸大小視死者軀體而定,適中度。民間喪葬棺視其家資自定,富者置棺不惜千金,精雕細作,髹漆繪彩,;窮者薄板白棺,;家貧如洗者往往草蓆裹屍了事,形同裸葬。

男死棺材塗紅色,女死棺材塗黑色。棺木從棺材鋪運來後,死者親屬於門外舉哀跪接,置靈堂內方條凳上。此時大媳婦手持牛肩鞍棺木頭部尾部曳過,持掃掃棺材三次。俗謂曳牛肩鞍表示父母終生勞累,從此可以息肩;掃棺材是翁姑掃一次“事處大厝”。

有錢人家棺材,可以老人死亡之前購買藏於家中,或定購後寄放在棺材舖裡,此舉目的是讓老人放心,知道死後會有“大厝”住。這是表示家人對老人孝敬。

棺材買回來後,死者兄弟姐妹兒女見上死者一面,以為告別,俗稱“收觀”。然後進行人殮。人殮前,棺內要填鏹紙、草紙、茶葉、毛巾、扇物,安下枕頭。人殮時,家屬要圍繞棺柩俯伏爬行一周,以示告別,稱為“爬棺”。接著長子扶頭,仵作麻皮分胸、腰、腳三部位打緊吊下棺中。屍體下棺後額上、肚臍、腳尖各添放一朵“柿花”,然後蓋棺,擇時下釘(共釘下6根釘子,象徵“六丁六甲”,意即功德完滿)。安釘時每下一釘,要說一句吉利語:

安頭釘,萬事興;

安二釘,仔孫昌盛;

安三釘,三朝元老;

安四釘,四季興隆;

安五釘,五代同堂;

安六釘,安到圓,內外他孫富貴萬萬年。

安釘畢,兒媳紙媒醮花生油點火燒釘頭,口念“燒釘頭,仔孫富鏊”①吉祥語。孝子、孝婦外,其他人入殮時辰相衝剋者,不可看死者人殮。後,準備出殯。

弔唁是親戚、生前好友正式追悼亡人儀式。舊時權貴人家外,民間舉行弔唁,出殯時參加送葬便是盡禮。

權貴人家弔唁禮儀甚,靈堂莊嚴肅穆,儀式進行。前來弔唁者要穿衫,到門口要號房遞上“紙儀”(白紙封上奇數現金)。一進門,樂手敲響幫鼓,吹奏嗩吶,哀樂齊鳴,司儀者高喊“哭謝”,於是靈堂傳出一片哭聲。堂前垂幔徐徐拉開,祭吊者上前行五跪三叩首禮,跪於堂前左側孝子孝媳、跪於堂前右側孝女孝婿此時陪拜。接著弔唁者分左右兩側叩首行致答禮。禮畢,司儀即祭吊者端茶(茶甌有茶無水,作飲茶狀)。弔唁者走出靈堂時,各拿走辦喪事人家置放在門口一磐石榴枝葉和紅頭繩紮成花朵一枝(有家庭放一碟糖果),以示除去晦氣。

弔唁客人多時,中午要辦盛宴款客。古人稱“食炊飯”或“食成服”。午宴不能同時開席,要輪番吃飯,名“食走馬席”,孝子陪酒席,請主事親朋長輩代做主人。

民間對弔唁禮有一些俗成禁忌。非正常死亡者,親友來弔唁,怕招致災禍。青年男子弔唁齡女子,反之亦然,有違此俗即視為“過情舉”,會受人譏笑。

出殯,稱“送葬”。出殯時間死後3天或7天,有即日出殯者。夏天,居喪時間短,是死後第三天;冬天,居喪時間可長些,有延至第五天第七天者。

出殯時棺材上要覆蓋著一張描龍繡鳳緞棺蓋兒,由8個青壯年分兩班輪流扛抬,俗謂“八仙抬柩”。出殯隊伍中,族長或房長走前面,走放鞭炮、撒紙錢(逢過橋要增加紙鏹作過橋錢),其次輓聯挽軸、幢幡列,緊接著為靈柩和家屬親眷執杖扶柩隊列(左邊扶柩是孝子、孝孫、孝婿,右邊扶柩是孝媳、孝女),後哀樂隊和親友送喪者(每人手執香一枝)。以前,親屬送葬穿白長衫。俗語謂隨人去做某事為“穿白長衫綴行”,源於此俗。現在,送葬者穿素色衣服就行了,襯衣、褂子T卹都可以,白長衫很少見了。沿途,認識或認識死者店鋪、人家可設壇供香,辦三牲祭品祭祀死者,俗稱“擺路祭”。喪事主人事後要酬謝擺祭者。送葬路上,隨行人員碰到相識者忌打招呼談話,棺中亡人得知,呼名道姓者。

當棺材抬至大路口或橋頭時,親友、外家、女眷與死者叩首拜別,脫去孝服另路折回。此時死者親屬要端出一碟糖果讓送葬者“食” (吃),以示祛邪。送葬者回到家裡,不能直接跨進家門,而應家人置放在門口一盆浸有紅花仙草清水中洗手,並洗手水撒潑於外邊路上可進門。送葬者走後,棺材孝子、孝孫、孝婿護送到墓地安葬。出殯途中,棺材不能停歇於地,怕死者陰魂流落荒野,歸宿。潮汕方言歇後語云:“棺材扛上肩——孬歇”(不能停下來),源於此俗。因此,每次抬棺材有兩組人馬,如果其中有人了,有人可接替。出殯時,死者兒子及媳婦孝服麻布製成,無縫,稱“斬衰”。普寧一帶,孝子孝孫頭上戴著用菅芒葉和稻草編成“毛箍驢”,並用麻皮繩結五顆如雞蛋大小銀紙團。前面一顆,用以堵住嘴巴;兩旁各一顆,用以堵住眼睛,旁兩顆,用以堵住耳朵(意為一心一意辦喪事,不管其餘諸事);女兒孝服苧麻布製成,拗折縫邊,布邊下,稱“衰”,頭上戴芋麻布製成“遮頭感”;孫女頭戴“遮頭感”,白布製成,上身白布長5尺2市寸,折成四折,斜披在左肩至右脅下;女婿和舅父均頭戴“白頭感”,穿白長衫,腰繫腰帶,腰帶兩頭垂於背後,長7尺2寸。

揭陽一帶,死者長子要背上一束竹篾片圈成桶箍,帶著諸位弟弟隨靈柩後面送殯。此風俗由來有個傳說:相傳古時,揭陽桑浦山有個陳厝村,陳老漢有三個兒子,但彼此不和睦,吵架乃至動武,陳老漢想不出教誨兒子辦法來。有一天,家裡的一隻木桶箍子掉了下來,木桶散落一地。 ①陳老漢看後恍然大悟。有一天,他裝病床,三個兒子叫到床前,木桶放在床前。三個兒子到後,他木桶箍子弄掉,木桶板散落地上。陳老漢指著散落木闆說:“你們兄弟看著,一隻木桶能連成,靠是什麼?這桶箍子。家庭像這個木桶,你們像這個桶箍子。只有團結連一起,會四分五裂,會發達。”三個兒子聽後深受感動,跪下,流著眼淚父親表示今後,和睦。後來三個兒子娶了老婆,並教育各自老婆要和睦,妯娌關係要融洽。陳老漢看到這樣家庭,十分高興。,陳老漢病逝,兒孫們。出殯時,忘記父親教導,兒子們買來了一束竹篾捆成一個圓圈,背身送殯。辦完喪事後上忘祖訓,下可教育子孫,三個兒子竹圈平分各自帶回家中珍藏,視為傳家寶,世代傳承下去。從此,陳老漢家族興隆昌盛,子孫繁衍。附近各村村民知道這一情況後,仿效起來,成習俗。

棺材抬至墓穴,道士念經後棺材入穴,子孫繞道而回。客俗亡人安葬後次日,子孫備三牲前往墳前祭拜,種上豆種,墳頭上留下沒蓋上一塊草皮蓋,謂“覆墳”。

延伸閱讀…

壽終正寢和客死兇死對後代的影響

潮汕喪葬習俗有哪些?很複雜的流程

送殯後,女眷折回後廳堂設靈堂,靈堂有台、椅、香案,餐具,一如亡魂居家狀。送殯隊伍山上返回,要墳上帶一隻燃燒,脫孝服,穿常服,隊列村口,留家親友(拿榕樹前導者)開始放鞭炮,引導隊列回到客廳,山上帶回大香插到香案中,稱為“回靈”,孝子孝孫及至親女眷開始祭拜。其他送殯者脫孝,完成儀式。

各地多有守、超度。有出殯之前,有出殯回靈後。靈堂上立著神牌,守靈者早晚上香。時間有三日、五日、七日、十日、四十九日、百日,個有三年者。總之,超度結束,得守靈,不能脫孝。

請僧人誦經超度亡魂,俗稱“做功德”。做功德時,孝子一切行為聽僧人指揮。靈堂上掛起大士畫像、十殿閻羅、十八層地獄圖。僧人先誦經,繼做“四出連”,若死者是男性,做“挨塔”和“過橋”,若死者是女性,則“挨蓮池”、“過橋”、“禮血盆”、“散花”四個節目要做全。孝子孝女往往要大把施捨,為死者超度頂禮,散財買路。 “挨塔”或“挨蓮池”時,紙塔吊廳中,和尚誦經,遍請諸仙,然後執起引路幡,領著孝子繞塔或繞池而走。 “過橋”椿椅擺開橋,和尚前引路,孝子奉香爐。 “四出連”有“請仙曲”、“引魂曲”歌謠。

做完四出連,請死者沐浴更衣,以便上天。廳中置一浴盆,中放清水,新草蓆盆圍住,和尚執引魂幡放於席中,邊搖鈴誦經,孝子則跪拜於地。然後燒冥衣,辦粿品祭拜,燒庫錢用具,給死者到陰司使用,俗稱“追薦”。,做功德就算結束。做幾十天功德有。因此潮汕俗語說:“多錢多功德,錢節。”

傳說潮汕人做功德始於元代,蒙古兵屠殺漢人,漢人子孫了紀念殺先人,彷照佛教盂蘭會目蓮祭母故事形式,聚眾念經,祈望為死者消除孽障,使可往西方樂土。後世演化,成為民間做功德習俗。但做功德所耗資財,多數貧家是沒有這一程序。

舊俗父母未亡時,多已先製備神主牌(稱家神牌)置宗祠龕中,罩著紅布,上寫“長生祿位”。若父母一方已亡揭去紅布,露出已亡一方名字,未亡一方紅紙封住。神主牌金粉和榕樹膠寫著:

男女未亡時,“主”字欠寫一點,為“王”字。一方亡後,做後一次旬祭時,請來族長或有地位人神主升龕“點主”。點主者毛筆醮榕樹膠“王”字加上一點,掃上金粉,並念吉祥韻語,如:“一點是主,神靈歸府,福蔭子孫,。”點主畢,宴請賓客,喪事完結。

回靈之前,孝子孝婦穿孝衣是麻衣,回靈後,全家脫下麻衣,孝子改右臂掛麻布手圈或烏布手圈,孝婦改頭上插白花,稱為帶孝。帶孝期間,男女穿素色衣服,不能穿紅帶綠,嫁娶,逢慶不能辦,要等到卸孝後補辦。卸孝是升龕點主喪事完結時,卸下身上一切帶孝標誌。

脫孝時,一些可留遺物分給子孫作紀念,稱為“分手尾”。

《秦德避雨》中,秦德妻哭喪:“父啊,父啊———”

日常生活中,沒有人稱父母為“阿父”、“阿母”,只有寫信用到“父親”、“母親”、“雙親大人”這類文語。至於說話,是口語,稱呼俗稱,大家這樣,顯得習慣和。如果誰中稱父“父”,稱母“母”,大家作笑話,說是“哭父哭母”。

潮汕人碰到喪事,統一用書面語。男人去世,不管生前兒女們稱他“阿伯”、“阿叔”、“阿丈”、“阿舅”、“阿舍”、“阿爸”、“阿爹”,不一而足,哭“父呀”。女婿哭“父呀”。孫子、外孫、媳婦,不管平時喊什麼“阿公”、“爺爺”、“外公”,哭“祖父呀”。女人去世,不管兒女們生前稱她“阿姨”、“阿姆”、“阿嬸”、“阿娘”、“阿妮”、“阿女令”、“阿二”、“阿三”,林林總總,哭“母啊”。女婿哭“母啊”。孫子、外孫、媳婦、孫婿,不管平日喊什麼“阿媽”、“奶奶”、“媽媽”、“外媽”,哭“祖母啊”。從前,四代五代同堂,曾孫稱曾祖為“老公”、“老媽”,哭喪時,喊“曾祖父”、“曾祖母”了。

出殯是這樣哭,停靈期間,每次舉祭開吊,要這樣哭。號啕大哭,聲音。鄰人喜歡人家哭聲來評頭品。潮汕人嘲笑某些婦女說話大聲百喉,說:“這人企靈後”。潮人哭,女人企靈後,男人跪靈前,這是慣例。

舊時代有一種說法流傳:人生能做完三件事,就算“仁至義盡”:頭件是上輩人做“風水”;二是孩子完婚娶媳婦;三為蓋房子建住宅。

做“風水”列為人生頭大事。人死後,請風水先生找個地方,一次掩埋就算完事。做“風水”要分二次埋葬,為三四年,要60年之久才能做完“風水”。

第一次埋葬稱“大葬”或“寄土”。山上選擇地點挖穴位。穴位不是挖一個陽坑,而是像挖防空洞一樣,往山坡掏出一個棺材方形隧洞,棺材推進去,然後封口修墳面。有錢人石灰、石塊修墳面,人沙土修個樣子可。

三年後,扒了墳面抽出棺材,開棺骨頭踝骨、腿骨、脊椎骨順序取出,打掃感覺,蹲坐姿勢骨骼一一裝進一個口小腹大象花瓶一樣陶壇,美其名謂“金罐”。撿骨頭時要十分小心,不能漏掉任何一個細小部位,不能擺錯位置;然後蓋上壇蓋,安放進挖穴裡,並造出永久性墓面,這叫做“風水”。這一次選擇穴位要求嚴格,不能有半點,說是關係到子孫後代盛衰大事。大葬後,開始請“風水”先生籌劃了。墓面力求莊嚴大方而,墓面大小不僅顯示了死者身份,代表了生者和社會地位。

死者死亡日子如果是出生日子,即視為時日吉。大葬後做“風水”,推遲盜60年後進行,而且六十年內,死者親人不能上墳掃墓。有一條規矩,做“風水”第二代人完成,如果第二代人有做“風水”,下一代人再也不能做“風水”了。

許多無錢做“風水”苦人和死者時日不吉,葬時一次修起永久性墳墓,這推給下代人,可避免子孫譴責。這件事建房子及孩子完婚算是做到“仁至義盡”。

潮州二次埋葬風歷史上盛行過。即人死埋葬十年或十幾年後,開棺骨骼貯於“金罐”。如果骨骼變黃,認為葬龍穴,“金罐”复瘞於原穴;如果骨骼變黑,要另找“佳城”。許多人尋找“佳城”,總是提前請風水先生擇定穴位,先置墳,防止別人搶占、盜葬。因此引起爭端、訴訟。據地方志記載,許多家,這種做法予以抵制。這種陋俗,現代於絕跡。

潮人信“風水”,死前多選擇風水寶地來“築生居”。所謂“生居”未死人修墓。什麼人有死,修築墳墓呢?人們普遍認為:一塊墓地風水,會關係到一家子孫福災,此所謂“富貴官品安葬所致;年壽延促,墳壟所招”。故此,人們選擇“風水”時總是十分,請來“風水先生。”風水寶地選定後,開工修築“生居”。

“生居”修築完畢,可樹墓碑。人死後碑文上字要塗綠色油漆,而生居碑文上要塗上紅色,以示人死亡。

預先選擇墓地外,有的提前準備棺木、壽衣。棺材選用梓木、樟木、柏木優質木材。棺材形制多呈長方匣狀,棺蓋和棺身兩部分構成,尺寸大小視死者軀體而定,適中度。民間喪葬棺視其家資而定,富者置棺不惜千金,精雕細作,髹漆結彩,;窮者薄板白棺,。壽衣的製作要擇日選時,製成後要收藏,不能其它衣物所壓。每年六月初六這一天,應該拿出來曬曬太陽,除去霉氣。

有人認為,提前製作棺材、壽衣,有所。其實,人垂老,死旦夕,誰無法預料。如果這些東西準備,老人撒手歸西,會倉皇失措。

潮汕人稱營造墳墓“做風水”。潮汕人迷信風水,故重葬,葬俗。送葬人眾榮。清乾隆《潮州府志》稱:“送葬輒數百人,澄海。”葬請地理先生探地龍地脈,看風門水勢,擇地點穴,規劃格局,

卜吉動土。有尋求福地而停棺數十年者;有葬後十年八年開棺撿骨,另裝入陶礶(稱金礶,稱灰金缶)尋葬者。俗以葬後骨黃者福地;骨黑者。故而“另覓佳城”。社會農村到處有停棺和停金礶房舍、洞穴。本世紀30年代,國民黨政府下令禁止停棺,但收效甚微。有人棺而用窨,即臨時覓一葬所葬下,待三年後移棺或檢骨另葬。有人生時自己築墳墓,稱為做生基。為“做風水”,不惜巨資,中等人家能事。

舊俗土葬外,有火葬、水葬。清嘉慶《澄海縣志》載:“無方之家,舊間火厝,今悉遵公令,故俗盡革。”“火厝”火葬。當時官府下令,以致後來佛門外聞有火葬者。中國成立後,汕頭及各縣設火葬場,並提倡火葬,葬俗有變革。水葬僅沿海少數旦家有。旦家人死,穿壽衣捆石於屍沉入海。今改土葬或火葬。

因為迷信風水,故惹出許多弊端,浪費金錢土地外,紛爭械鬥以至發生命案,造成冤仇,比比有。舊府縣志有所記載和批判。清道光年間任潮州知府黃安濤(號霽青)作樂府10首,諷刺潮州一些陋俗,其一《翻金》:“翻金礶,何其愚,風水不知有無。爾祖爾父生何辜,死後穴壤不得安其居。白鎰延堪輿,千金買山地,土猶未乾,掉頭復棄,發邱斫棺析骸骨,何異狐狸更狐猾。子孫恩盜賊行,富貴焉能異兇悖。美哉金砍置諸幽,夜來鬼哭聲啾啾。牛眠吉壤可求,有覬覦人巧偷。”可惜今人有迷信風水者。近年火葬推廣農村,有些農村統一規劃墳場、用地標準和墳場型製。城市居民死者骨灰多存入陵園,有骨灰撒於海者。有識人家紀念先人,多保留有價值遺物和照片,有畫像於瓷盤,作紀念,迷信風水了。

(一)壽衣禁忌人死後,要為其穿上一套衣服,稱作“殮衣”,俗稱“壽衣”、“老衣”。壽衣有各種各樣禁忌。

1.忌諱死者斷氣後穿壽衣。忌諱死者赤著身子去見閻王,搶死者斷氣之前穿壽衣;二是死者斷氣後穿壽衣,會因為肢體一穿。

2.死人穿壽衣,不能直接穿死者身上,而是讓孝子或親屬層層穿,剝下來一次穿到死者身上,否則意味著是詛咒自己親人死去。

3.穿壽衣時,忌諱孕婦近前,會死者亡靈撲著胎兒。

4.死者壽衣忌雙數。若為雙數,死亡禍會降臨。五、七、九件,是單數。於“九”與“狗”同音,因此,忌壽衣九重,否則吉、敬。

5.做壽衣布料忌用緞子,因為“緞子”諧音“斷子”,惟恐因此會遭到斷子絕孫果報。

6.忌用皮襖、皮褲乃至革帶物做壽衣;壽衣忌袖短露手,否則來兒孫成“乞食”。

7.穿七層算八件(即一件雙層);壽衣忌有鈕扣,如有鈕扣應除掉。

1.忌用柳木做棺材,柳樹結籽,會導致絕嗣。

2.棺材做好後,停放那裡忌隨便移動,否則本人。舊時有錢人往往棺材先訂做好,開始做及做好要搬人時要“看日”,以求萬順。如果棺材做好放在家裡,了需要曬時,則要六月初六這一天,其他時間可以。

4.如死者有妻或夫尚健在,落殮時用枕頭忌,要劇看不見自己腳行,否則是要叫他妻或她夫去。

6.棺木漆朱紅色,禁忌其他顏色。

(三)人死後,要請“苦主”(即死者所有親屬)來主持喪事,如果苦主不親眼看過死者穿戴和包殮物,是包殮入棺,否則村民會議論。

(四)入殮時,子孫要圍;忌有死者生肖相衝克者場,惟恐受到兇厄影響和衝犯。

外人禁忌靠近棺材,蓋棺時,死者最近羨屬外,其他人退後退人別房間,因為如果人影子關進棺材,此人受到危害,其魂魄有封入棺中指虞。

入殮後,忌雨打棺,否則,以為後代子孫會遭貧寒,諺稱:“雨打棺材蓋,子孫沒有被褥蓋”,“雨打櫺,輩輩”,所以,停柩忌院中;殯埋途中若遇雷雨,認為是祥瑞,須避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