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祿公生西晉太康十年(公元289年),317年隨晉·元帝南渡,授招將軍。晉·明帝·太寧三年(325年)敕守晉安郡(今福建),定居晉安,八閩林姓始祖。東晉·永和十二年(356年)病卒,享年68歲。
晉安郡王林祿墓,位於泉港區塗嶺鎮清美村九龍崗,閩林始祖陵。
01,衛星圖看來龍
圖1,分龍一枝,屈曲穴。
02,衛星圖看到頭
圖2,來時有帳,只是到頭缺少本身枝腳。
03,衛星圖看到頭結穴
圖3,枝之盡頭,借外砂為用。
04,衛星圖看明堂
圖4,此順水局,1、7公里即“玉笏朝天”處,見上次我發表莊應禎墓
05,於左前青龍方側看穴星
圖5,樹多照不出穴星形,現用線條示意,是貪狼體,後方少祖是金水星,行脈轉文曲水。
06,於左前青龍方側看穴星
圖6,看甚出形,如非用線條畫出,看不出是貪狼體。
07,於左前青龍方側看穴星
圖23,拉鏡頭看,發現一個問題,墳後方,知道是什麼時候修改時,沒有培厚后土,形成仰瓦狀,這樣下雨會有很多水流下。
圖7,星頂是聳,有大石居頂,下脈中腰分開八字砂。
08,於左前青龍方拉鏡頭側看穴星
圖8,尖聳,中腰開八字軟砂,綠圈內是墳。
以下第9-20圖借用網絡視頻截圖,讓大家角度來了解。
09,航拍穴場
10,航拍穴場
11,航拍穴場
12,航拍穴場
13,航拍穴星
圖13,感不明顯,故畫線條示意,星頂垂脈,急落。
14,航拍來龍
圖14,來龍束咽,後起水泡,再起星頂。
15,航拍來龍
圖15,來脈屈曲,自少祖偏下。
16,航拍白虎砂
圖16,借來龍送砂白虎砂外纏。
17,航拍白虎砂
圖17,右前方山脈借作外白虎砂
18,航拍明堂
圖18,水局,以前有沒有近案可知了,現代開發公路。朝向玉笏朝天山嶺,有朝山,處是大海。
19,航拍青龍砂
圖19,左邊是另一枝龍(玉笏朝天即是此處去脈),藉以作青龍砂。
20,航拍青龍砂
圖20,左一枝龍過峽處,藉此脈青龍砂。
21,於山腳仰看穴星
圖21,此陵墓門樓,上書“晉安郡王”。
22,於山腳仰看墳墓
圖22,墓山腳,後靠星頂。
23,拉鏡頭看墳墓
18,航拍明堂
24,進了陵門看穴場
25,進了陵門看穴場全景圖
26,進了陵門拉鏡頭看穴場
27,進了陵門看穴場全景圖
28,看墳墓
圖28,看墳墓,看到後方凹狀。
29,側看墳墓
圖29,側看看到因為墓後凹狀,形成了雨後流水痕跡,即是“水淋頭”,印像中記得以前看過一張年代圖片,那時候好像沒有這狀,應該是後來修墓時,培土勻造成後天水淋頭。晉安林氏宗親會如有緣看到,理應商量培土加厚加圓後方,水分開。
30,側看水淋頭痕跡
圖30,側面看,可見流水流下痕跡。
31,側看水淋頭痕跡
圖31,一點看,水流痕跡和因為而青苔。
32,側看水淋頭痕跡
圖32,看,牆上粘滿流水帶下泥土,以及青苔(我來時候旱季,青苔乾枯了)。
33,於墓前看明堂
34,於墓前看明堂全景圖
35,於墓後俯看穴場
36,於墓後看明堂
37,於墓後看明堂全景圖
38,墓後樹根下插有鋼筋
圖38,觀察墓後下脈時,發現了不知何時人插了一條鋼筋墳後數米樹根下。
39,墓後樹根下插有鋼筋
圖39,此物插於墳後有破壞風景作用,雖然說,此地一千七百多年過去了,紀念意義於風水意義,但遭此破壞,理實,故晉安林氏後人如有緣看到,可反映宗親會,及時處理宜。
40,於墓後拉鏡頭看明堂
圖40,於墳後看明堂,可見遠方有山相應,只是力量,若無近案難以收拾內局。
林祿公生西晉太康十年(公元289年),317年隨晉·元帝南渡,授招將軍。晉·明帝·太寧三年(325年)敕守晉安郡(今福建),定居晉安,八閩林姓始祖。東晉·永和十二年(356年)病卒,享年68歲。
晉安郡王林祿墓,位於泉港區塗嶺鎮清美村九龍崗,閩林始祖陵。
01,衛星圖看來龍
圖1,分龍一枝,屈曲穴。
延伸閱讀…
02,衛星圖看到頭
圖2,來時有帳,只是到頭缺少本身枝腳。
03,衛星圖看到頭結穴
圖3,枝之盡頭,借外砂為用。
04,衛星圖看明堂
圖4,此順水局,1、7公里即“玉笏朝天”處,見上次我發表莊應禎墓
05,於左前青龍方側看穴星
圖5,樹多照不出穴星形,現用線條示意,是貪狼體,後方少祖是金水星,行脈轉文曲水。
06,於左前青龍方側看穴星
圖6,看甚出形,如非用線條畫出,看不出是貪狼體。
07,於左前青龍方側看穴星
圖7,星頂是聳,有大石居頂,下脈中腰分開八字砂。
08,於左前青龍方拉鏡頭側看穴星
圖8,尖聳,中腰開八字軟砂,綠圈內是墳。
以下第9-20圖借用網絡視頻截圖,讓大家角度來了解。
09,航拍穴場
10,航拍穴場
11,航拍穴場
12,航拍穴場
13,航拍穴星
圖13,感不明顯,故畫線條示意,星頂垂脈,急落。
14,航拍來龍
圖14,來龍束咽,後起水泡,再起星頂。
15,航拍來龍
圖15,來脈屈曲,自少祖偏下。
16,航拍白虎砂
圖16,借來龍送砂白虎砂外纏。
17,航拍白虎砂
圖17,右前方山脈借作外白虎砂
18,航拍明堂
延伸閱讀…
圖18,水局,以前有沒有近案可知了,現代開發公路。朝向玉笏朝天山嶺,有朝山,處是大海。
19,航拍青龍砂
圖19,左邊是另一枝龍(玉笏朝天即是此處去脈),藉以作青龍砂。
20,航拍青龍砂
圖20,左一枝龍過峽處,藉此脈青龍砂。
21,於山腳仰看穴星
圖21,此陵墓門樓,上書“晉安郡王”。
22,於山腳仰看墳墓
圖22,墓山腳,後靠星頂。
23,拉鏡頭看墳墓
圖23,拉鏡頭看,發現一個問題,墳後方,知道是什麼時候修改時,沒有培厚后土,形成仰瓦狀,這樣下雨會有很多水流下。
24,進了陵門看穴場
25,進了陵門看穴場全景圖
26,進了陵門拉鏡頭看穴場
27,進了陵門看穴場全景圖
28,看墳墓
圖28,看墳墓,看到後方凹狀。
29,側看墳墓
圖29,側看看到因為墓後凹狀,形成了雨後流水痕跡,即是“水淋頭”,印像中記得以前看過一張年代圖片,那時候好像沒有這狀,應該是後來修墓時,培土勻造成後天水淋頭。晉安林氏宗親會如有緣看到,理應商量培土加厚加圓後方,水分開。
30,側看水淋頭痕跡
圖30,側面看,可見流水流下痕跡。
31,側看水淋頭痕跡
圖31,一點看,水流痕跡和因為而青苔。
32,側看水淋頭痕跡
圖32,看,牆上粘滿流水帶下泥土,以及青苔(我來時候旱季,青苔乾枯了)。
33,於墓前看明堂
34,於墓前看明堂全景圖
35,於墓後俯看穴場
36,於墓後看明堂
37,於墓後看明堂全景圖
38,墓後樹根下插有鋼筋
圖38,觀察墓後下脈時,發現了不知何時人插了一條鋼筋墳後數米樹根下。
39,墓後樹根下插有鋼筋
圖39,此物插於墳後有破壞風景作用,雖然說,此地一千七百多年過去了,紀念意義於風水意義,但遭此破壞,理實,故晉安林氏後人如有緣看到,可反映宗親會,及時處理宜。
林秀俊墓十八世紀台北盆地(範圍包含今板橋、新莊、土城、永和、內湖[2])開台祖林秀俊墳墓,位於台北市內湖區林秀俊文教基金會樓旁草地上,佔地面積871.5坪,林秀俊文教基金會管理。 [2][4]。
林秀俊墓是清代閩南墓葬,是少數保存都市墓葬建築。
於1991年內湖土地重劃時預定拆除,同年11月23日登陸台北市直轄市定蹟而得以保留,並於2002年4月26日修復遺跡。 [1][2]
林秀俊(1699年-1771年)墾號:林成祖,福建漳州人,、善交際,渡海來台後原住民和朝廷信任,任職通事五十年,財富權力當時無出其右,推行“贌墾”進行開墾,並主導大安圳[6]、永豐圳[7]水利工程。 [5][8]
林秀俊卒於1771年5月14日,葬於內湖新里族粉寮。 [9]林秀俊生前認為此地風水,原有意在此地蓋房子定居,因此子孫林秀俊葬於此地。墓園於林秀俊死後三年(1774年)完工,墓園坐東朝西偏南28.5度。 [5]
林秀俊墓傳統閩南式墓地[1],為台北盆地少數保存清代大墓[1]。
墓碑中心分金線,左右呈,內而外是墓領巾、墓規、墓冠、墓冠柱、墓肩、供桌、螺鼓柱、內墓埕(印鬥柱)、中墓埕(木筆柱、南瓜柱)、外墓埕(石獅柱、避邪金槍、避邪金剛錘)[5]。墓埕三層,外墓埕呈半圓形,各墓埕“肚大口小”整體呈現“葫蘆型”[5]
墓埕外接有曲手(墓手)環繞,曲手上方鑲有南洋進口花紋磁磚[10],而其第一曲手上安置有砂岩材質石獅;第二曲手石柱安置著石筆,兩柱上有墓聯。 [11]
墓冠浮刻雙龍戲珠紋飾[12],是日治時期昭和三年(1928年),管理人林慶仲董事相議重修時所添加作品[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