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師分析認為:中國大龍脈正在西進和東出狀態中,西進方向是黃河流域,華山地區是龍喝水和出口處;東進方向是長江流域,黃山地區是龍喝水和出口處。這兩個區域後會形成中國大龍脈。
中國龍脈始祖源自崑崙山。崑崙山左(西北邊)是天山山脈、祁連山山脈、陰山山脈。北邊有阿爾泰山,伴它行有賀蘭山、大小興安嶺、長白山,崑崙山右(西北、西南邊)有唐古拉山、喜馬拉雅山、橫斷山山脈。崑崙山龍脈夾上述南北山脈中間,東施展舞姿。龍主脈落陝西省西安市(即古都長安),然後東出中原(河南),同時展開北向、南向、東向、西分支,形成井體的崑崙山脈體系。
崑崙山到了中原後,向東有六盤山、秦嶺;偏北有太行山;偏南有巫山、雪峰山、武夷山;南是南嶺;加上五嶽:北岳恆山、東岳泰山、西嶽華山、中嶽嵩山、南嶽衡山。有東邊黃山和台灣玉山(海拔4000米),西南峨眉山。這些舉世聞名、舉世無雙大大小小山脈--大大小小龍脈,構成了中華巨龍圖,是龍、中小龍臥龍圖。因而,有西方政治家,稱中國是一條沉睡巨龍。從政治上來講是,但風水學上來講。因為它不是一條,而是一群大小不等臥龍。
江河是龍脈絡,水是龍血液。 (示意圖/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江河是龍脈絡,水是龍血液。中國有三大河流,即黃河、長江和珠江。三大河流中黃河長江同是發源於青藏高原,青海省巴顏喀拉山是黃河發源地,而地處西藏自治區唐古拉山是長江源頭。黃河、長江珠江是東流,流入渤海、東海南海。黃河全長5400多千米,流經青海、四川、陝西到山東流入渤海,九個省區;長江全長6300多千米,流經青海、四川、雲南、貴州、湖南、湖北、江蘇到上海注入東海,流經八省、直轄市。珠江源於雲貴高原,流經貴州、廣西壯族自治區和廣東省,廣州市形成珠江三角洲,而後流入南海。三大河流配合大龍脈走向而流動,使成大地地方形成了山環水抱勢。
三大河流之外,有東北黑龍江、松花江、遼河、鴨綠江、圖們江、嫩江;西北塔里木河、額爾齊斯河;雅魯藏布江、瀾滄江、怒江;東部地區淮河、海河,。
此外,各省各地有自己江河。諸如湖南湘江、四川嘉陵江、廣西邕江、紅水河,。全國有調節江河水(龍血液)2000多個湖泊;這些天然淡水湖,緩解了江河急流,使水來個大彎小彎,形成了山環水抱作用。例如鄱陽湖,位於江西北部,是中國淡水湖,長江到這裡打個彎,水注入鄱陽湖,使江西風水地理成為全國冠,成為全國三大(江蘇、湖北、江西)才子之鄉,居於湖北、湖南中間洞庭湖,長江中游彎曲處,故湖南人靈地傑、人才輩出。據湖南地形圖,湖南有龍鳳呈祥形。龍指是新化大熊山為龍尾,過漣源-婁底-寧鄉-韶山,龍頭落於漣水。韶山位於龍七寸部位,岳麓山是龍。鳳指是,南嶽是尾,過雙峰-湘鄉,鳳頭龍頭隔漣水相望。而曾國藩故里處於鳳頸鳳背結合部位,故這一帶淨出女傑。這當中,大熊山龍脈,其祖山九龍池海拔1622米,蓋湘東、北、南、西之大部分地區。九龍池頂原有一池,周圍有九條山脊,每一條山脊下有一股泉,20世紀70年代末時候有泉水流出,現基本消失。
中原稱中土、中州、華夏,是指以洛陽開封一帶為中心黃河中下游地區。狹義上「中原」指今天河南省一帶;廣義上「中原」則包括河南省大部分地區,以及週邊蘇皖北部、山東西部、河北南部、山西南部內黃河中下游地區(此為近代國人認知中「中原」概念,其範圍國家「十三五」規劃提出中原經濟區範圍相合)。
中原北、西、南三面有太行、伏牛、熊耳、外方、桐柏、諸山環抱,中部和東部是一望無際華北平原,譽為中華民族搖籃黃河自西向東穿境而過。淮河水系和海河水系主流以及長江水系支流丹江流經此地;中原為咽喉要地,視為「中國處而天下樞」。
中華文明肇始時期,中原地區是河洛一帶處於黃河中游和下游交接地,這裡因夏商周三代奠基,而稱作「土中」、「地中」或「天下之中」;《尚書·禹貢》將天下分為「九州」,豫州位居天下九州之中,故稱中州,稱「中原」。
中原,為「天下中原野」,是中華文明發源地,是華夏先民世居地。中原地區作為一個地理概念,它提出和人們認可、接受,經歷了一個相當長歷史階段。這一發展過程中,「中原」一詞由過去沒有意義「原野」意,轉向了專指黃河中下游一段地區。春秋時期,中原地區開始出現作為地理意義上概念,但是此時只是零星出現。兩漢時期發展,「中原」一詞開始多指中原地區。到了六朝時期,「中原」一詞成為一個特有地理名詞,專指黃河中下游地區。
後世,中原地區隨著華夏民族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擴展而外蔓延,擴大了以中原文化為核心漢族和各民族之間交流,文化華夏民族於四夷而稱中華;外族對應時,中原泛指中國。
風水上,崑崙山「萬山祖、龍脈源」,是龍中祖龍(根龍);至於我國山勢「龍脈」走向,風水大家們有以下看法:
崑崙東南支流布於中國,中國龍脈有三支,分為北龍、中龍、南龍。
供參考,細微處和上圖有所不同
左支環陰山賀蘭,入山西起太行,渡海,北龍。北龍西起崑崙山,北延伸祁連山 ——賀蘭山——陰山——轉向大興安嶺山脈長白山脈,長白山延伸朝鮮白頭山從而入海;同時,北龍黃河青海、甘肅、山西、河北、東三省北部地區,延伸朝鮮半島(另雲,北龍應到朝鮮終結,它相接於朝鮮白頭山;朝鮮龍脈發於白頭山,但停止,只是隱入了海中,後接了日本列島)。北京、天津城市處於北龍之上。
中支循西蕃入趨岷山,沿岷江左右,出右江者敘州;江左者北去,趨關中,脈系散闕;左渭右漢終南太華。下泰岳起高山,右轉荊山,抱淮水,左落平原,起泰山入海中龍。
右支出吐番以西,下麗江,趨雲南,繞沾益、貴州關索,而東去沉陵。分其一武關出湘江,西武陵止。分其一桂林海陽山過九疑衡山,出湘江東趨匡廬止。一支過庚嶺,渡草坪,去黃山天日三吳止。過庾嶺者分仙霞關,閩止;分衢大拌山,右下括,左為天台四明,渡海,總為南龍。
至於關中秦嶺和中原山脈走向,風水上屬於中龍龍身。
風水上中龍起於西北崑崙,巴顏喀拉山而趨過岷山,東趨關中秦嶺終於南太華,而進入中原。下泰岳起高山,右轉荊山(大別山),抱淮水,左落平原,起泰山入海。
若列舉中原山脈,有,中原地區龍脈走向八百里「伏牛山」其。
若列舉中原山脈,有,中原地區龍脈走向八百里「伏牛山」其。
中原地區背依崑崙山——秦嶺山系,伏牛山位於中國河南省西北部,東西綿延八百餘裡,呈西北— 東南走向。長200餘公里,40~70公里,形如臥牛,故稱伏牛山,它構成了黃河、淮河和長江三大水系分水嶺。龍脈風水上,伏牛山接陝西秦嶺而入河南,秦嶺入河南段和北面崤山其龍尾,熊耳山、伏牛山和外方山其龍身,嵩山山脈其龍頭,洛陽開封一帶龍氣上升而成龍脈匯聚地。
由此孕育出了十三朝古都洛陽、八朝古都開封、七朝古都安陽、夏商古都鄭州,此外有商丘、南陽、濮陽、許昌、登封、夏邑、偃師、虞城、淮陽、新鄭古都;中原地區因此成為中國建都朝代多,建都歷史,古都數量地區。
近代,我們敘述關中形勝和中原關係時,有一句來於明人繆希雍《葬經翼》話,即:「關中者,天下脊,中原龍首。」於這句話,「關中天下脊、中原龍首」說法流傳,這成為歷史學家敘述「歷代帝皇長安」理論參考;今天有人爭奪「中原」歷史文化,想這段話描述來證明「河南不是中原」、「關中是中原核心、關中才是中原」謬論。
那麼,「關中天下脊、中原龍首」說法是否呢?答案是確!
《葬經翼》中,繆希雍關中稱為「天下脊」,只是他個人說辭;古代典籍中,稱為「天下脊(或天下脊)」是太行山,而不是關中或關中南部秦嶺。
《史記·張儀列傳》:「主明,智以武,雖無出甲,席捲常山之險,天下脊,天下有後服者先亡。」司馬貞索隱:「常山於天下北,有若人背脊。」常山,即古恆山,位於太行山之中;漢時避漢文帝劉恆諱,()恆山改名常山,故名。
《括地誌》:「太行連亙河北諸州,凡數千里,始於懷而終於幽,為天下脊。」
中原稱中土、中州、華夏,是指以洛陽開封一帶為中心黃河中下游地區。狹義上「中原」指今天河南省一帶;廣義上「中原」則包括河南省大部分地區,以及週邊蘇皖北部、山東西部、河北南部、山西南部內黃河中下游地區。
中原北、西、南三面有太行、伏牛、熊耳、外方、桐柏、諸山環抱,中部和東部是一望無際華北平原,譽為中華民族搖籃黃河自西向東穿境而過。淮河水系和海河水系主流以及長江水系支流丹江流經此地;中原為咽喉要地,視為「中國處而天下樞」。
中華文明肇始時期,中原地區是河洛一帶處於黃河中游和下游交接地,這裡因夏商周三代奠基,而稱作「土中」、「地中」或「天下之中」;《尚書·禹貢》將天下分為「九州」,豫州位居天下九州之中,故稱中州,稱「中原」。
中原,為「天下中原野」,是中華文明發源地,是華夏先民世居地。中原地區作為一個地理概念,它提出和人們認可、接受,經歷了一個相當長歷史階段。這一發展過程中,「中原」一詞由過去沒有意義「原野」意,轉向了專指黃河中下游一段地區。春秋時期,中原地區開始出現作為地理意義上概念,但是此時只是零星出現。兩漢時期發展,「中原」一詞開始多指中原地區。到了六朝時期,「中原」一詞成為一個特有地理名詞,專指黃河中下游地區。
後世,中原地區隨著華夏民族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擴展而外蔓延,擴大了以中原文化為核心漢族和各民族之間交流,文化華夏民族於四夷而稱中華;外族對應時,中原泛指中國。
龍脈,是指起伏山脈,我們借龍名稱來代表山脈走向、起伏、轉折、變化。因為龍善變化,能能,能屈能伸,能隱能現,能飛能潛;山勢像龍變化多端,故風水學上以龍喻。中國古代傳統堪輿學中,將「龍脈」視作一種地理形態。
古代「風水術」首推「地理五訣」,「覓龍、察砂、觀水、點穴、」。龍地理脈絡,土是龍肉、石是龍骨、草木是龍毛髮。尋龍應該尋祖宗父母山脈,審氣脈,別生氣,分陰陽。了解來龍去脈,才能判斷因果吉凶。
風水上公認:崑崙山是「萬山祖、龍脈源」,是龍中祖龍(根龍)。龍脈崑崙開始發源延伸到世界各地,崑崙東南三條支流布於中國。龍脈的佈局結構和分級,類似一棵大樹有根龍、幹龍、支龍、葉龍。龍脈靈氣聚集地(開花結果)認為是風水寶地(龍穴)。
龍脈好壞看法,是審定山脈,辨別山脈大小興衰如何。山脈來得綿遠者,,山脈來得者,。總之,風水龍脈反映了我國山脈走向。
風水上,中國龍脈有三支,分為北龍、中龍、南龍。
左支環陰山賀蘭,入山西起太行,渡海,北龍。北龍西起崑崙山,北延伸祁連山
——賀蘭山——陰山——轉向大興安嶺山脈長白山脈,長白山延伸朝鮮白頭山從而入海;同時,北龍黃河青海、甘肅、山西、河北、東三省北部地區,延伸朝鮮半島(另雲,北龍應到朝鮮終結,它相接於朝鮮白頭山;朝鮮龍脈發於白頭山,但停止,只是隱入了海中,後接了日本列島);北京、天津城市處於北龍之上。
中支循西蕃入趨岷山,沿岷江左右,出右江者敘州;江左者北去,趨關中,脈系散闕;左渭右漢終南太華。下泰岳起高山,右轉荊山,抱淮水,左落平原,起泰山入海中龍。
右支出吐番以西,下麗江,趨雲南,繞霑益、貴州關索,而東去沉陵。分其一武關出湘江,西武陵止。分其一桂林海陽山過九疑衡山,出湘江東趨匡廬止。一支過庚嶺,渡草坪,去黃山天日三吳止。過庾嶺者分仙霞關,閩止;分衢大拌山,右下括,左為天台四明,渡海,總為南龍。
上面這種劃分,即為風水學上大部分學者認知,但有一些見解。
如,《古今圖書集成·堪輿部·樂郊私語》介紹明代劉基「南龍」闡述:「中國地脈俱崑崙來,北龍、中龍人皆知,唯南龍一支從峨眉並江而東,競不知其結局處,頃通州泛海,乃知海鹽諸山是南龍。……天目雖為浙右鎮山,然勢猶未止,蜿蜒而來,右束黟浙,左帶苕雲,直至此州牆秦駐之間,於是諸山龍,左抱長江淮泅水;右繞以浙江曹娥水,率拱於此州,而後乘潮東出,前後朝鮮、日本案,此南龍一地。」這說,「南龍」出自峨眉,不是吐番以西,「南龍」渡海後,朝鮮、日本拱案山。
至於關中秦嶺和中原山脈,風水上屬於中龍龍身。
風水上中龍起於西北崑崙,巴顏喀拉山而趨過岷山,東趨關中秦嶺終於南太華,而進入中原。下泰岳起高山,右轉荊山(大別山),抱淮水,左落平原,起泰山入海。
若列舉中原,有,中原地區龍脈八百里「伏牛山」和嵩山山脈其。
中原地區背依崑崙山——秦嶺山系,伏牛山位於河南省西部,東西綿延八百餘裡,呈西北— 東南走向。長200餘公里,40~70公里,形如臥牛,故稱伏牛山,它構成了黃河、淮河和長江三大水系分水嶺。
延伸閱讀…
中原地區背依崑崙山——秦嶺山系,伏牛山位於河南省西部,東西綿延八百餘裡,呈西北— 東南走向。長200餘公里,40~70公里,形如臥牛,故稱伏牛山,它構成了黃河、淮河和長江三大水系分水嶺。
風水龍脈上,伏牛山西接秦嶺而入河南,發脈(高出立極)秦嶺入河南段和北面崤山其龍尾,熊耳山、伏牛山和外方山其龍身,出脈(脈氣止盡)嵩山山脈其龍首;位於「中原龍首」洛陽開封一帶龍氣匯聚而人文薈萃、底蘊,理想中建都地。
由此孕育出了十三朝古都洛陽、八朝古都開封、七朝古都安陽、夏商古都鄭州,此外有商丘、南陽、濮陽、許昌、登封、夏邑、偃師、虞城、淮陽、新鄭古都;中原地區因此成為中國建都朝代多,建都歷史,古都數量地區。
中華文明肇始到唐宋之間,中原地區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河南為代表中原文化,中華文化源頭和核心組成部分。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縱橫家思想發源於此,河洛文化、漢字文化、姓氏文化、根親文化、三商文化、禮儀文化、聖賢文化、詩詞文化、武術文化、戲曲文化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歷史上中原名人可謂燦若星河,活躍各個領域中,中國文明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後世有「天下名人,中州過半」美譽。
今天,有人明人繆希雍《葬經翼》中「關中者,天下脊,中原龍首」話,認為關中是「中原龍首」,可惜這是一句不起推敲錯誤言;關中既非「天下脊」,不是「中原龍首」。
古代典籍中,稱為「天下脊(或天下脊)」是太行山,而不是關中或關中南部秦嶺。而中原地區風水龍脈上,「中原龍首」乃是嵩山山脈,不是關中。
繆希雍作為我國明代中醫臨床學家、中藥學家,《神農本草經疏》和《醒齋醫學廣筆記》其代表作,其醫學上成就是值得肯定;但是,他中醫裡望、聞、問、切診斷流程移植到風水理論中,並由此而著作《葬經翼》,有其本身學識問題和局限性;因此,其《葬經翼》中言「關中天下脊、中原龍首」說法並確。
近代,我們敘述關中形勝和中原關係時,有一句來於明人繆希雍《葬經翼》話,即:「關中者,天下脊,中原龍首。」
大師夥談談什麼是龍脈:風水學中,起伏山脈稱為龍脈。古代風水學首推地理五訣,覓龍、察砂、觀水、點穴、。龍地理脈絡,土是龍肉,石是龍骨,草木是龍毛髮。
如,《古今圖書集成·堪輿部·樂郊私語》介紹明代劉基「南龍」闡述:「中國地脈俱崑崙來,北龍、中龍人皆知,唯南龍一支從峨眉並江而東,競不知其結局處,頃通州泛海,乃知海鹽諸山是南龍。……天目雖為浙右鎮山,然勢猶未止,蜿蜒而來,右束黟浙,左帶苕雲,直至此州牆秦駐之間而
中國古代盛行風水學,起伏山脈稱為龍脈。古代風水學首推地理五訣,覓龍、察砂、觀水、點穴、。龍地理脈絡,土是龍肉,石是龍骨,草木是龍毛髮。
我對著一張中國地形圖反复端,覺得中國中原大地是一處風水寶地。她結構上、空間佈局上和備要素上中國傳統風水寶地格局相似。所,是她空間尺度。
不知是天意還是巧合,我們拿到一張標準風水模型圖對著中國地形圖尋找風水寶地時,找來找去發現中原大地是中國風水寶地。理想風水模型中各個要素能中原地區找到應:洛陽、鄭州是位於龍尾位置吉祥地,“左青龍”是太行山,“右白虎”是山,泰山“吉祥地”前方“案山”,遠方朝鮮半島中原隔海相望,與“朝山”位置應起來。“吉祥地”身後,祖山、少祖山及主山構成龍脈中國、山脈:秦嶺和崑崙山。這樣結構足夠,但是如果天山山脈納入其中,我們能中國版圖上看到一條巨龍,巨龍“龍頭”便是天山,龍首回顧中原,巨龍蜿蜒萬里。同時,黃河、長江兩條大河龍脈兩側流向中原大地,綿延,氣象萬千。中原大地第一次理想風水寶地形象展現我們面前。製圖/蔡博峰
中原有廣義和狹義分,狹義中原指是現在河南省範圍,古時稱中州,有九州之中意思;廣義中原指是華北大平原,黃河、海河、淮河沖積形成大平原,河南這裡佔據著地位。
風水是中國獨有一種文化。西方所謂城市規劃景觀設計傳入中國之前,幾千年來中國人到住宅,到城市、國都選址、設計、建造無一不是風水理論指導下進行。
要掌握風水精髓,“圍合”和“盆地”是兩個關鍵詞。風水理想模式一個山和水圍合起來有出口地方,其實一個盆地。什麼中國人有這樣呢?據北大俞孔堅教授研究,中國早期文明萌發和於盆地之中,比如關中盆地;自給農耕文明喜交換和貿易,因此圍合起來盆地既有安全感能滿足人們需要。這能解釋為何中國人喜歡 “庭院深深”四合院,喜歡城市四周修建城牆。這歐洲瀕海海洋民族重視貿易交換文化是。
風水有模式,可概括為: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這四種神話中神物其實山指代。理想風水寶地是這樣:背依綿延群山,這山是靠山、主山、祖山,是龍脈,所謂“玄武”;面臨開闊平原,稱“明堂”,明堂不是一覽無餘,前面有像屏風山。叫“案山”、“朝山”,案山如在案前,朝山拱揖相迎,這風水中“朱雀”;河水蜿蜒前面環繞流過,兩側有山脈遮掩拱衛,這兩側山“青龍”、“白虎”。
風水寶地這樣意象:玄武垂頭,朱雀翔舞,青龍蜿蜒,白虎馴俯。這種風水理論選址建成村落、城市,背山面水,山環水抱;山顧盼有情,水有致;這裡面對稱構成,開敞有遮蔽,直露和含蓄相得益彰。說早期來中國西方傳教士雖風水說視巫術說,但看到中國村落、城市與之間——他們驚嘆“中國人內心充滿了詩意。”
風水和科學:兩種語言,一個道理
延伸閱讀…
中國風水理論是中國人城市規劃學景觀設計學,理論基礎是東方關於“道”、“氣”、“五行”哲學。風水前提和結論之間好像一個玄妙“黑箱”,中間過程解釋。風水理論使用是一種詩化語言,多用比喻和象徵。西方使用是一種科學語言,前提到結論,每一步要可見。這兩種語言差異,但中國人依風水學指導建造城市絲西方差,美。我現在嘗試中國風水和西方科學兩種語言明中原什麼是中國風水寶地。
古人往往希望找到一塊“依山面水,附臨平原,左右山臂環抱,面前朝山、案山拱揖相迎”風水寶地作為自己家園,並堅信這樣居住地能夠讓生活、,沒有後顧之憂。製圖/李晟
風水語言:地圖上可以看出,中原大地山環水抱,符合“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這樣模式,可以找到“明堂”前面“案山”和“朝山”。
中原多重山脈圍護中。可分成三大系列。一列是主山,是中原大地背依龍脈山——天山-崑崙-秦嶺山系。這樣規模、綿長山系全世界屈指可數,這中原玄武。
過去人們見秦嶺見崑崙,稱秦嶺是中國南北分界線,這種看法全面。地質學者考察證明了秦嶺地下岩石系統崑崙是統一,是同一山系。秦嶺分南北,只分了中國中部段,只有崑崙秦嶺聯繫起來看,包括東崑崙、中崑崙、西崑崙,喀喇崑崙和天山山脈,你會看到一條氣勢磅礴中國一分二中央山脈,這是中國龍脈。它帕米爾高原騰而起,天山是高昂龍首,巨龍回首,回顧中華,西崑崙、中崑崙、東崑崙、巴顏喀拉山、秦嶺是輾轉騰挪、跌宕起伏、蜿蜒飛舞龍身,洛陽、鄭州城市依附伏牛山是龍尾,龍尾低垂處,中原大地起始處,華北大平原這個扇形沖積平原頂點鄭州附近桃花峪。
第二列山脈要河北北部燕山山脈算起,接下來是綿延千里太行山、中條山;這一東北—西南走向山脈風水理論說法,應是“左青龍”系列;第二列山脈要伏牛山算起,然後是桐柏山、大別山。這一西北—東南走向山脈,是中原“右白虎”。
而“前朱雀”中“案山”可泰山,“朝山”朝鮮半島。
風水寶地需依山面水。中原水呢?那黃河長江。地來看,中原地面水是大海。但大海並不是赤裸裸地出現中原面前,正如風水理論主張“藏”,中原前面大海像是內海和海灣,山東和遼東半島構成第一層拱衛和圍合,朝鮮半島和舟山群島是第二層圍合,而第三層圍合圈是太平洋島鏈。日本列島、台灣島、印度尼西亞群島。
科學語言:我想,風水中什麼主張理想城池應該依山而建呢?中國大多數古城坐落山麓,沿著太行山腳下有一個城市帶。北京、涿州、保定、石家莊、邯鄲、安陽、鶴壁、焦作黃河以南崤山、伏牛山、大別山腳下,城市多了:洛陽、鞏義、滎陽、鄭州、登封、、禹州、汝州、平頂山、南陽、駐馬店、信陽……
經濟原則,城市分佈規律應該是交通距離相等,面積比例地分佈,此中原大地平原地帶應該擁有多城市,但現在看來,中原分佈山腳下城市平原上多。
這固然符合風水說,但是科學語言可以解釋。
城市依山而建,可以有如下處:
一是熱量缺乏地區,山腳下建城可得增溫利。從山上下來風,是一個增溫下沉過程,這可以提高溫度。統計太行山山麓地帶有一個熱量高值區,石家莊沿山麓城市平原中部城市冬季溫度要高出1—2度。
二是山地有增加降水功效。氣流沿山地上升,會冷凝增加降水,因此建山麓地帶城市可得降水利。而且山麓是地下水、泉水上湧地帶。
三是建山腳下城市可以建河流從山口流出形成沖積扇頂部,既可以得到水利,可避免水害。
“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地理佈局,實際上是一個流域環境和生態。風水說中山比喻龍,這意味著風水中山不是獨立山峰而是蜿蜒起伏山脈。風水寶地背依山脈風水中,稱為“龍脈”。風水學說法,這條山脈風水。什麼?科學角度看,一條山脈兩個流域分水嶺,風水寶地背靠山脈,,跌宕起伏,意味著這條大山兩側兩條大河集水區,河流流程,水量。風水寶地處於這條大山低下來餘脈處,是龍尾所在地方。這裡山兩邊大河匯形成沖積平原處。山脈,,意味著這個沖積平原面積。中原大地背依中國中央山脈——天山—崑崙—秦嶺,是中國境內山脈,只有這條大山系才能造就中國兩條大河——黃河、長江。這兩條大河中原大地兩邊流淌,中原大地前面大海匯合。中原大地擁有如此磅礴“山環水抱”,因此可稱是是中國風水寶地。
天山、崑崙、秦嶺看作是中原大地龍脈,是可以科學語言來解釋,因為這二者之間有著本質關係。我們說是黃河帶來泥沙造就了中原,試問:黃河泥沙從何而來?答:來黃土高原。黃土高原黃土哪裡來?答曰:是風沙漠中吹來。,問題了。風將西北荒漠中黃土吹起來,堆積黃土高原,然後溪水河流土侵蝕剝離輸送到黃河中,黃河土帶到東部堆積北大平原。這個過程產品——中原大地,這樣流水線終端產生了。但這個流水線起點是崑崙山、天山、祁連山環繞西北荒漠區,這個意義講,中原龍脈祖山應該天山、崑崙算起了。
說中原大地是中國風水寶地,這種觀點會遭到反駁。因為誰知道,歷史上看,中原大地是中國戰爭多、災害地方。成語“逐鹿中原”、“問鼎中原”可以看出,中原另一個同義詞戰場。而“赤地千里”、“餓殍遍地”說是中原旱澇災害。
然而即使如此,我認為中原是中國風水寶地。雖然戰爭頻,災害,但是什麼中原核心處河南歷來是中國人口地方之一呢?
要回答這樣問題,我想我們應該用到“週期性”這個概念。所謂“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可以說是戰爭週期性出現規律;而研究洪水學者洪水分為“5年一遇,10年一遇,50年一遇,100年一遇,500年一遇,1000年一遇”災害級,可見洪水是周期性出現。中原大地碰到災害是黃河決堤氾濫,但這是周期性出現。有史以來,有記載黃河改道有5次,決口和氾濫次數很多,但是周期性。
因為無論是戰爭是天災,是周期性出現,有間隔,因此發生戰爭和災害年代裡,中原適合居住地方。這裡氣候溫暖,雨量適中,而河氾濫造就大平原,土地是富含有機物和礦物質沃土。四面八方人會這裡聚集,人口日益。
戰爭或災害來臨時,這個聚集過程停止,人們開始逃離這個地方,從中原四面八方流散。
個人、家庭、家族、民族角度看,或僅時間尺度看,戰爭帶來了創傷,災害毀滅了家園。這樣角度和尺度看,中原不是風水寶地。
洛陽號稱九朝,位居“天下之中”,八方輻湊。嵩山其主山,龍勢由此而北,蜒蜿而長,一支結於北邙山,另一支結龍門山,中擴為堂局,四山拱,前峰秀峙,伊河、洛河、澗河河匯於明堂之前,山水翕集,形勝萬千。製圖/蔡博峰
但是我們轉換空間和時間尺度,文明空間單位,文明發展史時間尺度看中原,我們會看到每一次戰爭過是改換代,中華文明並沒有湮滅。而每一次災難,中原人他們文明推向四方。
可以說逐鹿中原戰爭,是中原文明傳播動力。和平時期中原文明傳播速度不如戰爭期間。每一次北方少數民族入侵,像風箱活塞一樣推下去了,像海綿擠壓了,這時中原中華文明會風箱中,海綿中湧出來,傳向四周。
西晉異族滅,南北朝對峙,有北宋滅亡,南宋偏安江南,這兩次中原王朝覆滅結果,使中原文明大規模南下。
表面上看,戰爭結果是北方民族勝利了,皇城攻破了,皇帝擄走了。但是接下來發生事情有意味了。入主中原北方少數民族開始學起中原文化來,他們服裝變了,他們文字變了,他們語言變了。他們不是他們,他們變成中原文明一分子了。